本杰明·布里頓
(Benjamin Britten, 1913.11.22~1976.12.4)
布里頓是自珀賽爾以來英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創作遍及各種體裁,從大型歌劇到為兒童們寫的簡易實用的作品。他的第二部歌劇《彼得·格賴姆斯》被普遍認為是二次大戰之后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英國歌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前,英國作曲家們已經在努力爭取新作品能被歌劇院管理層接納,僅有為數不多的機會能把握上演的主動權,或者得到指揮家兼演出人托馬斯·比徹姆的支持。《彼得·格賴姆斯》的成功,使得更多的人關注當代的優秀作品,也促進了像科文特花園這樣的歌劇院欣然接受新劇目。布里頓的戲劇音樂最關注的主題是:濫用權力、無辜者受到傷害、社會壓力對人的影響。《彼得·格賴姆斯》是他眾多這類題材歌劇的縮影。
布里頓生于薩福克郡的洛斯托夫特,父親是牙醫,母親是業余音樂家,是洛斯托夫特音樂協會的成員。在母親影響下,布里頓自幼喜愛音樂,5歲就嘗試作曲。1927年從弗蘭克·布里奇學習作曲,布里奇引導他熟悉巴托克、貝爾格、勛伯格等歐洲比較前衛作曲家的作品。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三年之后,進入英國郵政總局電影聯合會工作,為一些新穎的紀錄電影以及舞臺劇配寫音樂,最著名的是《夜郵》(Night Mail)。為《夜郵》寫文本的詩人是對布里頓的思想和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的W.H.奧登。與奧登的交往,使他重新認識到英國詩歌的優美,并深入思考詩歌與音樂的關系等美學問題以及藝術家與政治的關系,也使他的左翼政治觀點及和平主義更為堅定。他的第一部重要的聲樂套曲《我們狩獵的祖先》就以奧登的詩歌為詞。
對二戰前英國的現狀不滿,奧登于1939年移居美國。幾個月后,布里頓和男高音歌唱家彼得·皮爾斯(幾乎有四十年都是布里頓的合作伙伴,很少有這樣支持作曲家創作的友誼)追隨奧登,在美國住了近三年。在美國創作的第一部音樂戲劇作品輕歌劇《保羅·本揚》(Paul Bunyan)由奧登撰寫腳本。這部歌劇盡管運用了美國流行的音樂戲劇語匯,但并不成功,首演后有三十余年被擱置一旁。滯留美國的時期,正因為離開了故土,他對祖國的情感更為強烈。這時讀了18世紀薩福克詩人喬治·克萊比的一篇文章,更激起了他對自己家鄉東英格蘭的思念。
1942年布里頓返回英國,立即創作了他最優秀的一批作品,包括《圣誕頌歌》,聲樂套曲《為男高音、圓號和弦樂而作的“小夜曲”》(專為好友皮爾斯作)。取材自克雷布詩歌的歌劇《彼得·格賴姆斯》為他牢固奠定了著名作曲家的地位。他也是一位敏銳的社會評論家,其觀點通過大量作品表露出來。
創作《彼得·格賴姆斯》的時候,英國只有兩個歌劇院,因此,布里頓轉而以寫室內歌劇。以他為核心,組織起一個類似有共同興趣合作者的劇團來演出這些歌劇。他們在格林德伯恩上演的第一個劇目《盧克萊修受辱記》僅8位歌手和12名器樂獨奏家。接著是一部光彩奪目的喜歌劇《阿爾貝·埃林》,演出陣容相同。同一年,布里頓與制作人兼腳本作家埃里克·克羅采爾、常任舞臺設計約翰·皮帕一起組建了英國歌劇團。第二年布里頓和皮爾斯把家安在海濱城市薩福克,在那里舉行每年一次的奧爾德堡音樂節。布里頓接下來的三部歌劇都是受委約而作:1951年為英國音樂節寫的《比利·巴德》又是一部與海有關的大型歌劇。有關伊麗莎白一世的《榮耀歸于上帝》系1953年為伊麗莎白二世加冕而作。評論界認為這部歌劇完全是失敗之作。1954年受威尼斯音樂節委托而作的《旋螺絲》取材自亨利·詹姆斯的故事。
他還抽時間為兒童寫歌劇,如《讓我們來演一部歌劇》(Let's Makeon Opena)等,都在奧爾德堡音樂節上演出。1956年他去巴厘島和日本旅行接觸到東方音樂,明顯影響到他后來管弦樂寫作的色彩感。在日本觀看傳統戲劇——能劇,更直接啟發他寫了宗教寓言劇《麻鷸河》。另外兩部相同體裁的歌劇《火窯歌》(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和《浪子》(The Prodigal Son)都像《麻鷸河》一樣,具有卸去華飾的禁欲主義風格。它們都設計為在教堂里演出,更接近宗教儀式劇。
二戰期間,布里頓站在反納粹的立場,戰后寫作的《戰爭安魂曲》和電視播出的歌劇《歐文·溫格雷夫》(Owen Wingrave)都屬這類作品。幾年后,鄰近奧爾德堡的斯奈佩·馬爾廷劇院開業,可以上演大型歌劇。1973年在該劇院上演了布里頓根據托馬斯·曼短篇小說寫的《魂斷威尼斯》。這是他的15部歌劇中的最后一部,為皮爾斯而作。皮爾斯在劇中擔任主人公艾森巴赫,自演唱格賴姆斯以來,他一直在布里頓的歌劇中擔當藝術表現要求最高的角色。
布里頓是屬于有明顯調性和重視旋律作用的作曲家,但也熱切地研究各種類型的無調性音樂。青年作曲家伯特威斯爾的歌劇《潘奇與朱迪》就在奧爾德堡首演。布里頓認為,作曲家選擇何種風格來寫作歌劇均不是問題,主要是表達得明確清晰。他自己的風格毫無疑問是簡練明晰和富于活力的,也有一些華麗輝煌的篇章,例如《彼得·格賴姆斯》中的“四首海景間奏曲”。特別是在他的歌劇中,有一種樸實無華,甚至禁欲主義的感覺,也許反映了人性的悲觀主義觀點。當表現大自然時,常常賦予它強大的威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