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賴姆斯
Peter Grimes
劇情梗概
序幕:自治鎮的集會所正在舉行關于漁夫彼得·格賴姆斯(男高音)的學徒工之死的審訊。格賴姆斯申訴是因為他們在海上缺乏飲用水。律師斯沃勒(男低音)認為他的申訴屬實,他被宣判無罪,但警告彼得,以后不得再雇傭學徒工。寡居的學校女教師埃倫·奧爾福德(女高音)是格賴姆斯的朋友,懇求格賴姆斯與她一起離開自治鎮。
間奏曲Ⅰ:描繪黎明時分的景象。
第一幕,第1場:海岸邊的街道。小鎮人開始日常生活。基督教循道宗信徒漁夫鮑爾斯(男高音)抨擊引誘人的罪惡——酒和女人;公豬酒店女老板姑媽(女低音)和她的兩個侄女(女高音)、教區長(男高音)、塞德利夫人(女高音)、藥劑師奈德·肯內(男中音)互相問候。彼德·格賴姆斯的小船擱淺,招呼人們幫助他把船拖出,只有退休船長巴爾斯特洛(男中音)和藥劑師奈德·肯內愿意幫助他。肯內告訴彼得,他找到一個新徒工,埃倫已經去接那個小男孩。富有經驗的船長覺察到風暴將要來臨,警告人們“來自海上的風暴威力無比,狂濤巨浪會沖擊已被腐蝕的海岸”。人群紛紛離去,只留下船長巴爾斯特洛。彼得在船上繼續工作。巴爾斯特洛勸彼得離開自治鎮去參加商船隊,離開與他尖銳對立的小鎮人。彼得打定主意要留下來,攢得足夠的錢與埃倫結婚成家。
間奏曲Ⅱ:暴風雨。貫穿第2場,成為戲劇的暗流。
第2場:公豬酒店。小鎮居民相繼來到酒店。每當酒店門打開,描繪風暴的音樂隨之闖入,酒店的門關上,風暴被擋在門外。人們在議論暴風雨的危險。彼得全身濕透,衣衫不整地走進來。他完全不理會眾人,唱起有關天空和風暴的詠嘆調“大熊座與金牛座”。喝醉酒的漁夫鮑爾斯與他惡言相對,肯內出來勸解。為緩解對立,船長建議大家唱歌。酒店顧客唱著7/4拍子的輪唱曲“老約翰去捕魚,小約翰去捕魚”,只有彼得的思緒沉沉浸在他與第一個徒工悲慘的海上經歷。他失控的哀號不時打斷眾人歡快的歌唱。埃倫和車夫霍布森(男低音)帶著新的小徒工走進來,彼得與小徒工一起離開酒店,回到他在海岸峭壁上的小屋。
間奏曲Ⅲ:從陰雨朦朧轉向晴朗明亮。
第二幕,第1場:幾個星期之后,小鎮人在教堂做禮拜。在市鎮的主要街道上,埃倫和彼得的新徒工約翰坐在一起。她注意到這個男孩的衣服破爛,還受了傷。這時,彼得來帶小徒工出海捕魚,埃倫求他讓孩子稍微休息,彼得拒絕了,要帶孩子離去。埃倫想要阻止他,被他大聲喝住。此時,未去教堂的塞德利夫人、肯內和鮑爾斯目睹這一切。眾信徒從教堂里出來,鮑爾斯不顧肯內和船長的勸阻,在塞德利夫人的支持下,煽動男人們去彼得的小屋探看究竟。
間奏曲Ⅳ:一首長大的帕薩卡利亞。
第2場:彼得·格賴姆斯的小屋。他看到眾人朝他家走來,立即狂怒不已。在打開后門時,小徒工不慎跌倒,墜下峭壁。彼得驚恐地朝崖下奔去。律師斯沃勒、教區長、肯內和船長巴爾斯特洛走進小屋,吃驚地看到沒有異常情況。船長心存疑慮,眾人離開后,他環視小屋,從開著的后門攀崖而下。
間奏曲Ⅴ:營造出類似潮起潮落的效果。
第三幕,第1場:數日后,一個夏日傍晚,在小鎮的街道上。小鎮在舉行舞會,傳來人們的陣陣笑聲。塞德利夫人對肯內說,她認為是失蹤的彼得殺害了那個小徒工。船長和埃倫在街上徘徊,彼得的船回來了,他和小徒工都不見蹤影。他們為此感到不安。埃倫發現了小徒工的工作服,決定和船長去幫助彼得。塞德利夫人窺聽到他們二人的交談,便叫人一起去搜捕。
間奏曲Ⅵ:預示彼得最后的精神崩潰。
第2場:海上升起霧氣,遠方傳來霧中警號和搜捕人群的聲音。疲憊不堪和狂怒不止的彼得走進來,他瘋狂地唱著“讓你的憐憫下地獄吧!”埃倫和船長走了進來。巴爾斯特洛船長暗示他駕船出海并把船鑿沉,讓彼得自行了斷。彼得聽從了他。第二天清晨,海岸警衛報告有一條船沉沒。自治鎮的人并不關心彼得的命運,生活恢復往常。
評介
布里頓和皮爾斯讀了克雷布的《圣地亞哥的自治市》之后,感到其中有可以充分發掘的戲劇內容。此時正好得到庫塞維茨基基金會的1000美元資助,二人便一起著手寫作,寫了好些片斷的草稿。
彼得·格賴姆斯在原詩中是一個施虐狂,一個兇惡低賤的反面人物,布里頓和皮爾斯則把他處理成活生生的、內心充滿矛盾和苦惱的理想主義者。不久,劇作家蒙塔古·斯拉特接過腳本寫作的工作,將其完成。布里頓從1944年開始作曲。一年后,音樂寫作將近完成,他選出幾段彈奏給女高音歌唱家約安·克勞斯聽,克勞斯立即被它吸引。這時二戰將近結束,盡管朋友們對這部歌劇普遍持懷疑態度,克勞斯卻充滿信心。二戰一結束,克勞斯作為薩德勒泉劇院經理,決定在歌劇院重新揭幕時正式上演這部歌劇。首演時,由皮爾斯演唱彼得·格賴姆斯,克勞斯演唱埃倫·奧爾福德。歌劇大獲成功,成為英國人創作的最優秀的歌劇劇目之一,進入和保留于世界歌劇名作曲庫。
《彼得·格賴姆斯》是一部感情強烈卻難以理解的作品,其悲劇的中心因素在于狹隘而無容忍之心的社會迫害了思想行為與他們不一致的人。社會偏見是一股強大的消極力量,甚至擊敗了埃倫·奧爾福德,她的愛是格賴姆斯唯一的支柱。然而即使是這樣,格賴姆斯仍然是一個在道德和心理上都不健全的人,盡管歌劇給予同情和理解,人們對他狂暴的性情難以簡單地認同。
這是一部20世紀關于社會和心理問題的歌劇,它明顯受到奧地利作曲家貝爾格歌劇《沃采克》的影響,但中心人物有所不同。布里頓為格萊姆斯配上十分優美的音樂,常以一種狂喜的獨白方式出現;同時又刻畫了他的矛盾心理和行為:他對小徒工的殘忍與夢想的追求(例如第二幕的“在夢中,我為自己營造起仁慈寬容的家”)對于歌劇其他矛盾因素的表達也相當有說服力——格賴姆斯的偏激和埃倫的溫柔,以及鄉鎮社區生活的喧鬧及活力。格外優秀的是歌劇中的6首管弦樂間奏,置于每一幕的開頭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