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恰打小就知道自己沒爸爸,而她之所以沒爸爸,是她的媽媽太能干了,一個人能干兩個人的活兒。
剛上幼兒園,有小男生問她的爸爸,她說自己沒爸爸,小男生又問為什么大家都有,而你沒有,她很不解地問,為什么別人有,我就要有。她從母親那里受的教育是,大家都不一樣,有的東西也不一樣。說完她又指了指自己的丸子頭,我有這個,你有嗎?小男生還要再說,她便非常直接地表示:“我不喜歡說這個,不要再說了。”
沈恰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但她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她在會叫媽媽之后,就和自己的媽媽學會了說“我不喜歡。”英語會說的第一個句子是“Idonotlikeit.”這句英文她說得純熟且地道。然后她又學會了“需要”。比如說,喝牛奶是她不喜歡但她需要的,所以不喜歡還是要喝。而繪本,只要是她不喜歡的,就可以不看。
她很會慣著自己,只要是她不喜歡又不需要干的,她都不干。
現(xiàn)在,她不喜歡談?wù)撍龥]有的東西,比如爸爸,所以堅定地不要談。她的語氣和眼神都很堅決,讓人感覺再說下去很不禮貌。沈恰馬上又說起她喜歡的話題,恰巧對方也感興趣,于是雙方用簡單的詞匯又開始愉快的交流。
沈恰四歲時讀幼兒園中班,外教上閱讀課,她能聽得懂也會用英語說句子但單詞出現(xiàn)在紙上她就認不出幾個;開學就上數(shù)學課,現(xiàn)在仍只知道1+1=2和1+2=3。
她糊涂得理直氣壯,不以為恥。每天睡覺前都認為自己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沈恰每天早上起來,沈芷都要親一親她。
一開始并不只是純粹出于情感上的喜愛,也是一種有意識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