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第一百五十三章 自得心開

    不管是道經,還是佛經,余真意都有涉獵。
    其中的佛理,他更是看了不少。
    要想好好的修行,必須得多讀,多看,多想。
    按照天臺宗的五重玄義的解釋方法,是以人法命名。“人”就是大勢至菩薩,就是修行這個方法的人,他已經得到證到了“念佛圓通”這個法。念佛圓通,就是講念佛可以圓通。我們有時候經常會想,好象只有老阿公、老阿婆沒有文化的人才會念佛,知識分子以及腦袋比較靈巧一點的,都去參禪。實則不然,因為念佛可以圓通。一般的人,特別是有些知識學問的人,世智辯聰,他連佛也念不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念佛,功夫用深了,他自然能夠圓通。這個“章”是通題,前面是別題。“章”就是章節、章句,因為這篇文章是二十五圓通章之一,也是《大佛頂首楞嚴經》里面的一個章節,所以叫做“章”。
    大勢至王子,是西方三圣之一。他在阿彌陀佛成佛以后,就護持阿彌陀佛,弘揚凈土,一直到阿彌陀佛入滅。觀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他也護持觀世音菩薩,弘揚凈土。觀音菩薩再入滅,他繼位成佛。所以,在極樂世界、在十方法界,稱他為法王子。法王,就是佛陀。我們經常說要做佛的弟子,佛的弟子就是法王子,大勢至菩薩就是佛的弟子,真正的弟子。大,是指他的這個事業、能力極大,體大、用大、相大。勢至,表現他的他的作用,妙用恒沙。大家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安立,是阿彌陀佛的自性流露。他全體的一切靈鳥能夠說法,微風吹動,皆出妙音,都能夠念佛、念法、念僧,這是因為自性當中具備了這樣的無量的功德,極樂世界有這樣的妙用。大勢至菩薩證得了這個本體之后,“體若虛空無涯岸”,他能夠起用,他力量的所到之處,都為佛性的妙用,所以叫做勢至。這樣的菩薩,才稱為法王子。
    我們大家的真如本體,非常廣闊無邊,沒有邊際、沒有限制、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打破了色界以后,就能證得本體。法王釋迦佛說“我為法王,于法自在”,只有佛陀,才能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自在,才能稱為法王。佛子有兩種,一種叫親子,一種叫庶子。親子也叫嫡子,就是親生的兒子。庶子,不是親的,就是別人家的頂替給自己當兒子是庶子。我們大家學習佛法以后,如果在心地上有用功、有受用,證得了真如本體,真正見到佛性,才算是親子。沒有見到佛性的,都算庶子。親子和庶子在位次證得上也是不同的,圣人,五十二個圣人位次,叫做親子。賢位,就是天臺別教講的三賢十圣,即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賢位,叫做庶子,那除此以外都是佛陀的親屬、眷屬,都不能稱為佛子。我們如果沒有明白自己的真心,沒有看到自己的真心,還在五欲六塵里面妄想顛倒,我們還稱不上佛子。我們最多是佛的親人,是佛的堂兄、堂弟,是旁系,不是正系。所以,做一個佛子很不容易。
    大勢至法王子,說明他已經是圣人,起碼是圓教的初住以上。如果再廣闊一點說,我們對自性具備一種信心,說:“現在我的自性就是佛性,跟佛完全一樣.”這么一來,我們的自性顯現出來,絕對相信跟佛完全一樣,無二無別,沒有懷疑。但是知道自己還是有煩惱,然后慢慢修行、慢慢解決,有這么一種心,也稱為佛子、法王之子。所以,圓教是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它的位置跟別教稍微有一點區別。如果你大開圓解以后,即便是一個見思惑沒有破的凡夫,也可以納入佛子的地位。大勢至菩薩已經見到自己真心和佛性了,他是怎么見性、怎么證得這個位次的?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與其同倫”,就是大勢至菩薩跟他同輩的菩薩。“倫”就是類的意思,“倫”就跟“類”是同義詞,我們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五十二菩薩”,并不是指五十二個菩薩,而是指五十二個位次的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同倫,還分五十二個等級。就象坐在殿堂當中的大家,有些受五戒了,有些才受三皈依,有些可能三皈依還沒受,所以雖然是同類的,但是等級還有不一樣。這五十二個位次,就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實際上就是大乘佛法。從你相信有真心、有佛性,然后你的一切修行都從自己的心里面開始修,不是從表面上的、外面的行為上,也不是從書本的知識學問上。相信自己能夠成佛,相信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然后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秉持這么一條原則去做事情。去到廟里燒香、拜佛、誦經、聽經、聞法、修布施、持戒種種功德,都圍繞這個真心和佛性去修。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你相似地見到了佛性,到最后證得了佛性,一步一步地有五十二個位次。釋迦佛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告訴我們怎么修行的方法,全部加起來,也就沒有離開這五十二個位次。這五十二個位次的菩薩都是大乘正信的菩薩,他不可能具備小乘的知見。小乘是觀察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然后證得小乘涅,進入空寂之后不想回來度眾生;而大乘正信的這五十二個位次的菩薩,他們都能夠自己用功修行,能夠利益眾生,這樣才算真正的同類。
    “從坐而起”,這樣同類的菩薩,他們都坐在那里聽釋迦佛在講《楞嚴經》,大家都很受用。佛就問與會的聽眾:你們是怎么樣修行、怎么樣得道的?講講自己的因緣。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及其同類共五十二個位次的菩薩就開始站起來對佛說。這個表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凈土宗這一個念佛的法門,可以證得佛法一切法門當中的任何一個境界。所以,大家千萬以后不要以為念佛只是老太婆的事情。因為很多人都誤會,以為念佛太好念、太容易念了,以為這個念佛沒有多深的道理。實際上念佛能夠跟這五十二個菩薩的位次相應,每念一句佛,都是很深的,都是很究竟的密。禪宗、密宗不分為二,不能分為二,在這里他顯示出來了。他們站起來以后,非常安詳歡喜的來頂禮佛足。
    頂呢,是用我們的頭頂;禮呢,是恭敬、禮拜。用頭去頂禮佛的腳,足是腳,就表示以最恭敬的地方去頂佛最低下的地方。因為腳在人身上是最底下的,所以用我的最高,頂佛的最下。同時,也表明我們最高的境界,馬上跟佛接上了,要跟佛接上軌道了。所以,頂禮的時候,寓意:佛陀,我一定要向你學習!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學習,從最不起眼的地方開始學習,所以頂禮佛足。這個“佛足”又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佛的兩只腳,最低下;另外一層就是佛的兩只腳很尊貴,我們從文字上是這樣理解的。實際上,兩足尊不是指兩只腳很珍貴。而是指佛陀福德具足、智慧具足。所以這個“足”是多義詞啊,又可以當“腳”來理解,又可以當我們“滿足”來理解。佛陀是福德也滿足了,智慧也滿足了。所以,大家以后拜佛的時候,都要知道兩只手攤開接佛的兩只腳,不是接佛的腳而已,要知道是接佛的福德,接佛的智慧。同時,這也是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就是既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智慧是從心地上修的,福德,是從行為上修的,叫表里如一。外面所做的,心里所想的不能分開。他們五十二個位次的菩薩,都能夠做到這一點。對佛的福德和智慧,非常地、至誠地恭敬。因此,他們要頂禮佛足。
    “頂禮佛足”和“從坐而起”,這是他們的身業。“五十二菩薩”是他們的意業,就是他們內心證得的五十二個位次的境界。下面的“而白佛言”,這是他們的口業。所以,學習佛法的人在聽經聞法與佛都要身、口、意三業完全相應。古人說,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所說的,跟你所做的,要一樣、一致。所做的,跟所說的,也要一致。所想的,跟所說的、所做的,還要一致,叫身、口、意三業都能相應。這些菩薩身、口、意相應之后,大勢至菩薩就回答佛,說他們自己證悟境界的情況了。
    下面是正宗分,是正式的念佛的內容。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大勢至菩薩說,我回憶過去恒河沙劫之前。往昔就是過去、以往。恒河,是印度很大的一條河,印度有兩條河:印度河和恒河,最大的兩條河。恒河里面的泥沙是最細的,恒河沙用來比喻數量之多,沙又是最細的,河又是最大的,可見這條河里面的泥沙是有多少。所以,佛經里面經常說恒河沙數的這個劫。劫,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劫就是在印度有這么六十個數字,其中阿僧祗是第五十三個,阿僧祗劫來比喻時間之長。恒河沙劫也是表現時間之長,有大劫、中劫、小劫,那么在這么久遠劫之前,也就是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
    這個佛,名字叫無量光。無量光,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翻譯成漢文就是無量光的意思。無量光,光明就是智慧。我們沒有光明就沒有智慧,有光明就有智慧,有光明就沒有痛苦,沒有黑暗,黑暗就是痛苦,痛苦就不懂得人生的道理。因此,消除煩惱痛苦,這是我們佛法的根本。
    大勢至菩薩說那個時候有個無量光佛出現在世間,而且是“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十二如來,就是講在一個劫當中就有十二尊佛出現在世,最后一尊佛他的名稱叫做超日月光。超日月光是什么?日月,在佛教里面是表現智慧和慈悲,因為我們大家看到這個太陽是白天出來的,太陽有光、有熱,然后能夠普照萬物、普照大地。而月亮呢,它是在黑夜里出現的,黑夜里表示在痛苦、煩惱中給予清涼。所以,我們學習
    佛法的人要知道,你不但要有智慧,而且還要有慈悲。如果你沒有慈悲,那我們就只有日光而沒有月光。所以這個時候,超日月光,就是超越了世間的智慧和慈悲的這么一尊佛,他就正好教導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我們大家看,大勢至菩薩修《念佛圓通章》,他是修這個念佛三昧得圓通的,我們大家也要秉持這么一種心態。如果你想此生修凈土宗有所受用,得到利益,你一定要使自己能夠證得念佛三昧。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一百二十三個人都證得念佛三昧,這個在我們中國佛教歷史上都是很稀有、很難得的。念佛三昧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我們先看完大勢至菩薩下面一個比喻,他告訴我們怎么樣子修,會證得這種念佛三昧。實際上,“三昧”這兩個字翻成我們漢語就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不但正定,定在那里,而且,感受是正確的感受。而我們一般的人,學習禪宗經常說不受,不接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是不受一切法。那么這個正受,正是不受一切受。正定呢,是無出、無入的定,不是小乘定。小乘的定有四禪八定,修四禪八定可以入定,可以出定。但是大乘禪宗的定,它是沒有入定,也沒有出定。為什么叫沒有入定,也沒有出定?經書上有一句話講觀音菩薩“普陀洛伽常入定,隨緣赴趕彌不周”,你看他一直在那兒入定,但是他能夠隨緣赴趕,他東奔西跑救度一切眾生,看去好象很不穩定,到處要救度眾生。但是,他是常入定。所以叫做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他一直就是這個樣子。那么,三昧就是這種不受一切受的正定,叫做正受正定。
    超日月光佛怎樣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呢?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這個是一個比喻說。譬如有兩個人,一個人專門想著另外一個人,憶念不忘、牽掛。憶,實際上就是牽掛,我們講像回憶一樣,回憶是過去的事情,這個“一專為憶”實際上是指牽掛。牽掛是不講過去的,就講現在你牽掛某一個人,那種牽掛的心。但是也沒有把它講出來,只是心里面總覺得有個東西掛在那里,所以說一專為憶。另外一個人他不牽掛他,全部都忘記掉了。這兩個人如果見到或者不見到,“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見到或不見到,相逢或者不相逢,如果兩個人能夠相遇的話,前面是講了一個“一人專憶,一人專忘”,這兩個人一個忘記了,另一個是有念他的。第二種情況,就是兩個人都在牽掛著,見到或者不見到,碰到或者不碰到,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他心里總是在牽掛著他。兩個人如果同時都牽掛,二憶念深,牽掛的程度越來越深,時時刻刻都沒有忘記掉,就像以前那個流行歌曲那句話“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不需要再想,但是永遠也沒有忘記,就是這樣子。時時刻刻超越了一切時間,時時刻刻深入到骨髓里面,徹頭徹腦、徹里徹外,整個身心融入在彼此一體當中,兩個人以這樣相憶。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我們經常形容這兩個人很好,是形影不離。形影不離,就是我們的形體在太陽底下,我們就看到我們的影子,你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那這個形影不離是指同體,同一個體。因為形是你自己的形,那個影也是你的影子,所以形影不離是指同你一體,證得同體。如果能夠證得同體,那么“不相乖異”,“乖”是違背,“異”是差別,不會乖異,不會違背你,也不會有任何差別。因為你的形體就是你的形體,大家如果自己站到太陽底下,你是一個人影,如果你看到你的影子是個狗影,那就麻煩了。所以“不相乖異”,就是你的影子,其實就是你。如果形容我們現在人的做法就是說,我們學佛了,是不是心里面想著佛?所做的是不是佛事?如果是做了佛的事情,你是在修行,你是在念佛,那么你的心念、你的行為跟你是“不相乖異”。如果你是一個出家人,你做的不是出家人的事;你是一個居士,到廟里面來不恭敬三寶,做的不是居士的事情。就象我們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卻是狗的影子,那就麻煩了,這就叫“乖異”了。如果你表里能夠如一,它就“不相乖異”。
    這里主要是指這兩個人互相憶念之見沒有差錯,如果用體性上說,我們證得本體以后,看到自己真心本體,真心本體跟我們這個虛幻五蘊之體不相乖異。我們的妄想跟我們的身心是有很大的距離的,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真心,你只抓住這個影子,然后就在影子上弄來弄去。如果你看到這個真心之后,你習氣還很重,還是有乖異。你如果一直用功下去,“二憶念深,同于形影”的時候,那你功夫成片了。功夫一旦成片了,它就不相乖異,你的一切行為都能夠會歸到真如本體,會歸到真性無所住當中。那么這樣子,功夫就可以到家。所以,他用了這么個比喻。
    后面說,這兩個人是什么人呢?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十方的一切如來,他從成道以后一直都會憐念眾生。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稱為十方,十方如來,不是指一個阿彌陀佛,或者一個釋迦牟尼佛,是指一切空間當中的所有的佛陀。憐,就是憐憫、憐愛。念,就是念念不忘。他的整個身、口、意,身心意念當中,只有眾生。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成佛了以后,也就是說有些人在生活當中遇到麻煩了,他就想逃避。他說我趕緊念佛修行,逃到極樂世界去,再也碰不到你了,沒有這么多冤家對頭了。實際上你錯了,到了極樂世界去以后,你成佛了以后,你還要回來度他們,你成佛了以后,如果不想度他們,你還成不了佛。這十方如來,他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憐念眾生。這就是佛的本意、本行,他應該這么做,他有這種功德。眾生,就是我們有眾多的生死集合在一起的,就是我們大家。
    那么,佛念我們就象母親憶念自己兒子一樣,我們大家都是佛子。這個佛的親子和庶子我們都沒有份兒,只是佛的親屬。但實際上,另外一個“子”我們是有份的,就是佛子--佛的弟子。大家如果皈依佛門了,那都是佛的弟子,向佛學習,就是佛的弟子,十方如來都把九法界的眾生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為什么說當成佛的兒子一樣?我們大家自己的真心和佛性,從古至今從來沒有變壞、沒有變化,我們本身具備的無邊智慧、無邊德行,我們真正生命的寶庫自己完全擁有,現在都在。可是,這把鑰匙自己丟了,這個寶庫的門被自己鎖起來了,自己總是在寶庫外面繞來繞去。《法華經》說:“窮子一樣。”自己家里財富萬貫,但是你出去當乞丐、要飯去了,為什么呢?我們大家真心當中,并沒有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的干擾,但我們大家天天就在追求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在這么一個情況下,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佛子,我們自性也就是佛。那十方如來,他是果覺上已經究竟成佛,他看到這一點了,他可以教我們打開我們這個寶庫。因此說,一切眾生都是佛子。
    佛回憶我們、憶念我們的時候,就象母親憶念自己的兒子一樣。“若子逃逝”,逃逝,就是如果這個兒子逃得很遠,毫無音信。“逃”跟“逝”不一樣,“逃”是指逃出去,還有音信。比如說我們大家學佛法以后,你知道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好走,我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一生起來,你已經給極樂世界捎去好信了,你已經給阿彌陀佛捎去信了。所以,我們大家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你一旦相信有極樂世界,一旦發愿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七寶池、八功德水當中,就有一朵蓮花是你的,那個蓮花馬上就生出來了。生出來,這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有信了:“你看,我這個兒子要回來了!他已經是給了我信號了。”如果你念佛念得越好,這蓮花就開得越好。如果你明心見性了---“花開見佛悟無生”了,這個蓮花開開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一開開,你在這里就是見性了。那么見性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把這朵蓮花拿過來接你去,到那邊他自然是中品上生以上,九品蓮花中,為中品上生以上。如果我們功夫用的不夠,那個蓮花苞,它還沒有開開。沒有開開,最下品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在這個蓮花苞里還要呆十二劫。你看看,還要呆十二劫,還要很長時間蓮花才開。“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花開”,就是代表我們見到自己的真心佛性,見到自己的真心了。所以你這個花才開了。因此說,這個凈土法門很高、很偉大,就在這里。當我們自己逃離以后,雖然在娑婆,但是你能夠一心念佛,發心要成佛,發誓愿要度眾生,這個都是跟阿彌陀佛接上信號,跟我們十方的如來、我們的母親捎去好信了,那回家就有希望。
    “逃逝”的“逝”是指沒有消息了,“逝世”就是去世,再也找不到他的音訊了。逃逝就兩種人:一種人,就是我們還是凡夫,在這里用功修行了,知道回歸;另外一種人,是指還不知道回歸,迷途不知回,不知回歸,這樣的人也很多。有些人雖然相信佛法,或者對佛教有點好感,但是他不懂得真正對凈土生起信心,也不懂得自己了生死,只求一些人天福報,這些世間的善法,這樣的人才是屬于逃逝的人,還是沒有信號,只是給自己培養一些信心而已,培養一些善根。如果說,你能夠生起信心,雖然逃到遠處,那我們有可以回歸的機會。這
    個“逃”和“逝”這兩者都具備的人,后面有句話說,“雖憶何為”,就是極其悲感。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這種悲感,就是說,十方如來都念我們,就象母親回憶兒子一樣。這個兒子,如果逃出去連音訊都沒有,而且他還不想你這個音信,那這個母親再憶念他、再想他,有什么用呢?雖然回憶他,雖然牽掛他,又有什么用?我們有時候也會想,我們這么慈悲,佛為什么不把我們接引去呀?那佛是一直在給我們接引的,只是我們大家不感應。就象電源已經接通了,開關我們始終不開一下,電燈始終也亮不了。我們看在社會上,很多人以世俗的智慧、世間的聰明做一些學問,批判佛教,也不懂得佛教的內容。有些人為生活所迫,就是只看到現實人生幾十年當中,甚至看到幾年、幾天當中的一些經濟物質享受,他忘記掉自己心靈當中真正的無價寶藏。這個樣子,就是“雖憶何為”---雖然天天住在寺廟里,天天到寺廟里去拜佛,那又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感應呢?
    第二種情況,反過來說“子若憶母”。如果這個兒子,他開始回憶母親了,就是說他雖然逃在外面,他希望給父母親、給家里寫一封信,讓家人知道自己現在在哪里,而且現在很想家,有這么一個想法---“子若憶母”啊“如母憶子”。一開始“憶”,這個效率很低,我們有時候說:“我現在很想修行了.”其實一天當中,你看看你自己二十四小時里有多長時間真正的是想佛、想修行、想了生死的?真正在念佛的,有幾個時間呢?很少很少!恐怕有人說,《廣論》里面有這么一個比喻,說當我們人的壽命是六十歲的壽命當中,你每天覺得自己在用功,最多累計起來時間也不會超過五年。十二分之一還不會超過,而且還是很精進的。這么算起來,如果我們大家學佛,如果遇到佛法的時間很晚,一天當中、一生當中真正用功的時間很少。那么,如果你用功時間很少,功夫不能成片,那你沒有辦法完全解佛的這種本意。佛經里面,佛法告訴我們的“真正的佛陀的悲心所在”。
    如果我們能夠象佛那樣憶念就是無時無刻。換句話說,你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參禪參得功夫成片,在這個時候,他是“如母憶時”,母親回憶兒子的時候,她在時間上是一直都沒有間斷。而兒子呢?如果能像母親這樣憶念。“母子歷生”,這個“歷”,是歷歷分明。歷歷分明,兒子一直想著母親,母親一直想著兒子,從來沒有絲毫的間斷,這樣的一個比喻。“不相違遠”,因為他的心當中,就沒有違背。那么,在心當中沒有違背的時候,他的行為上也就不會太遠,他會越來越近。我們大家,如果身體天天在一起,但你心里想的不一樣,你也離得很遠。所以,佛在佛經里說:佛弟子天天跟佛在一起,如果不持佛的戒,不持戒、不念佛、不修行,不修戒、定、慧,這個人“離佛千萬里”。雖然你天天在廟里待著,你也離佛千萬里。如果有弟子去佛十萬里,他心里面能夠知道持戒、知道用功,他也永遠沒有離開佛。我們世俗上的人,也是這樣看。有人說,在一起最親密的,是自己家里人。家里人經常叫做什么?形體在一起了,心情不在一起,貌合神離表面上是在一起了,精神世界完全隔離。這種情況,就不是這種“不相違遠”。只有母子相憶的時候,兩個人都平等,這才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是《圓通章》里面的要點。大勢至菩薩之所以能夠最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證得念佛三昧,他就是靠這樣的一種用功方法。“若眾生心”,眾生,就是我們大家。這個“心”呢,還不是指真心,是指我們大家的妄想心。我們現在眼前當下的這一念妄想,天天妄想很多,不是嗎?你這個妄想心,如果能做到憶佛念佛,憶佛念佛這是一個念佛的法門,他的這個念佛跟平常念佛不一樣,平常我們念佛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嘴巴念的聲音很響、很響,心里面這個東奔西跑。那么,這個念佛的要點,是在憶佛念佛。他不只是口上念,而是意上念。
    什么叫意上念?今天,我們要講這個大勢至的念佛法門,他圓通的法門就在這四個字。這個“憶”,前面講了很多了,“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那母憶子、子憶母這個“憶”,我剛才解釋的是什么?就是牽掛的意思。牽掛是什么呢?比如說,我們大家心里面都會牽掛某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談戀愛都會牽掛著對方,老了會牽掛自己的兒子、孫子。這個牽掛呀,不是你整天嘴巴名字叫過來,也不是天天看著他的像,是你根本就不要去想,也沒有把他想出來他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也沒有把他的像拿出來,天天對著他像看,都沒有。但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走路也好、吃飯也好、睡覺也好,你始終知道你心里面有一個人。那個人,要是問你是誰,你馬上能說出來,你牽掛的就是他。但是,如果沒有問你的時候,你照樣想、照樣做別的事情。別的問題,你照樣思考,不耽誤你思考事情,這就是真正的牽掛。如果有牽掛過人的,這個修行、這個念佛法門就很容易相應。如果你沒有牽掛過人,恐怕這個聽都聽不懂。我相信,我們沒有不牽掛人的。小孩子很小的時候,象我們上學在外面,就很牽掛家里、牽掛母親,這也是一種牽掛。所以,你找到那個牽掛的感覺。
    法師拈香,啟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然后,法師代這些水陸飛行、為他網捕、將入死門的諸眾生行懺悔,懺悔畢持咒。接下來,法師向眾生傳授三皈依法說:“諸佛子,汝等不聞三寶,不解皈依,所以輪回三有,今墮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諦聽。”然后法師念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離欲尊,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眾中尊,皈依僧不墮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法師說一遍,大眾答一遍,如是三遍。法師授“三皈依法”后,再說“十二因緣”,以令眾生“了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之法”;再為眾生稱“四弘誓愿”,望其“依佛發愿,依愿修行”。發愿詞為,先誦“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三遍,再誦“自性眾生誓愿度,自性煩惱誓愿斷,自性法門誓愿學,自性佛道誓愿成”。然后,法師又為眾生三稱七佛名號: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復稱贊佛的十種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法師在放生前對眾生叮嚀道:“唯愿汝等,既放以后,永不遭遇惡魔吞噬、網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后,承三寶力,隨緣往生,持戒修行。”又說:“更愿放生,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護眾生。……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最后,法師拈香念佛,將眾生靈輕輕放去。大眾即同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如果我們有一定的定力的話,他這種憶佛念佛具體怎么做?比如說,我們用四種念佛法門----持名念佛、觀想、觀像,一直到最后實相念佛。持名念佛,我們有個習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那個字念得清清楚楚。還把“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我們一看到這個字,“阿彌陀佛”,講一句。然后呢,我們把這個阿彌陀佛的像也擺出來,對著他恭敬、禮拜。如果你看著像念阿彌陀佛,你是觀像念佛;如果你看到這個字,念到這個聲音,都是觀想念佛;唯獨這個憶佛念佛,它的特點在哪里呢?最關鍵的、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也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聲音,更沒有“阿彌陀佛”的像。我們可以做這么一個簡單的方便:如果回去,對著這個房間里面一尊佛像,如果沒有佛像的話,那么你可以朝著西方。然后,你在那里拜。拜下去的時候,你就一拜拜下去清清楚楚,拜下去站起來,看見自己什么妄想都沒有,一個念頭也沒有,清清楚楚。但是,如果問你“你在干啥?”你馬上說“我在拜阿彌陀佛”。但是,在拜的時候,“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沒有念出來,也沒有聲音,也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字,腦袋里面也不要想著我拜的是某一個阿彌陀佛的像,像也沒有,那這樣子啊,換句話說,你把你以前牽掛人的那個感覺找到了以后,你就牽掛阿彌陀佛好了。
    真正功夫做到了,能夠做上路了,你心里面只牽掛著阿彌陀佛。那我們為什么現在不知道牽掛阿彌陀佛呢?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有很多牽掛的東西。“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歸極樂。”你想自己真正受用的時候,你就把一心只牽掛阿彌陀佛。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牽掛阿彌陀佛,不要牽掛哪一個字,也不要牽掛哪一張像,沒有像、也沒有字。有像在前面的時候,你也很清楚,只是牽掛阿彌陀佛。任何一種像,阿彌陀佛的像也好,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也好,也不用排斥。一開始,你可以不看像,到最后,你看到像心里也知道沒有像,只有阿彌陀佛。只有阿彌陀佛還沒有這句話,這句話也沒有掉了。那么這樣子,心里面一直牽掛。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天降神婿陳黃皮葉紅魚 楚云飛白纖纖 落難千金的春天 謀殺官員 在古代上學的日子 我真的沒開掛 微光之城 天下第一宗門 入贅的廢物韓三千蘇迎夏 仙路何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