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真意也不知道,為何自己會得到呂祖傳承。
本來他自己,一個人破境是有些難的,現在有了呂祖的幫助,就不是很難了。而且他經歷了呂祖當年的事情,對自己的心境,也有所磨練。
人們稱呂洞賓為純陽祖師,稱其背負的寶劍為純陽劍,練的劍法為純陽劍法。呂洞賓一生以純陽劍法行俠仗義,因此演繹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俠義故事。
增城民間流傳著明代大儒湛若水“三部尚書不拜相,三遇純陽不升仙”的說法。
“三部尚書不拜相”很好理解,湛若水雖然歷任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不過明太祖朱元璋早已經把丞相制度廢除,因而湛若水是不會有丞相當的。
純陽呂洞賓,關于“三遇純陽不升仙”,一般都是指湛若水小時候遇到一個道士,要帶湛若水到羅浮山修仙。
話說沙貝,和羅浮山有船來往,半天可到達,羅浮山的道士常來沙貝村幫人拜斗賺些錢。所謂拜斗,就是拜北斗星和南斗星,道教認為北斗星君掌消災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壽施福,禮拜它們能夠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
小時候的湛若水比較遲入學,每天幫家里放牛。有一個羅浮山來的道士看到湛若水有“仙骨”,說要帶湛若水到羅浮山玩。
湛若水對道士說:“你說得羅浮山那么好,你為什么不在山上做神仙呢,來我村干啥?”圍觀的眾人聽了笑著散去,湛若水也牽?;丶?。
有人說這個道士之后還有兩次找湛若水去修仙,因而有“三遇純陽”的說法。筆者姑且把與羅浮山道士的相遇稱為湛若水“一遇呂洞賓”。
從前,永平府城里有一個賣豆腐的叫王發,他做豆腐手藝好,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街坊四鄰都喜歡買他的豆腐。
有一天,突然有一個穿著一身白衣服的姑娘來到他家,彬彬有禮地跟他說:“王哥,真不好意思,和你討碗豆漿喝?!蓖醢l立馬答應:“喝吧,喝吧?!边呎f邊拿碗,盛了滿滿一碗豆漿遞給姑娘。
姑娘喝完豆漿,說了聲“謝謝王哥”姍姍而去了。
第二天,穿白衣服的姑娘又來了,又要豆漿喝,王發又給了一碗,問姑娘說:“你姓啥呀?家住哪兒???我怎么不認識你?”
姑娘說:“我姓白,我家不遠,就住在南街,我認識你,王哥做的豆腐好,豆漿又香又甜,以后我每天都來喝一碗,行嗎?”
王發說:“行啊,行啊,你隨便喝?!惫媚锖韧甓節{又走了。
一連幾天,每到這個時辰,姑娘都來喝豆漿,城里人多嘴雜,王發人老實厚道,也沒和姑娘閑聊家常。這天,姑娘來喝豆漿,王發是個熱心腸人,又給盛豆漿,白姑娘說:“王哥,你家里還有什么人啊?”
王發說:“上無父母,下無兄弟姐妹,就我獨自一人?!?br/>
白姑娘說:“多寂寞啊,為什么不娶個媳婦幫你過日子呀?”
王發說:“我家窮,沒有人嫁我,再說了,我一個人慣了,娶個媳婦生活反倒累贅。”
白姑娘嫣然一笑說:“王哥,我看你人實在,心眼好,你附耳過來,我告訴你一個秘密?!闭f著,湊到王發身邊,對著王發的耳朵悄悄地嘀咕一陣,臨走又再三叮嚀說:“王哥,千萬按我教你的方法去做呀!”
王發對白姑娘的話半信半疑,第二天,他老早來到城南關帝廟,把關帝廟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掃得干干凈凈。供桌香案也擦了,把關圣帝君的塑像都給擦干凈了。然后,他鉆到供桌子底下,藏起來了。
不大工夫,從廟外邊來了八個臟兮兮的乞丐,一個個呆頭呆腦,坐在廟堂里休息。王發強憋著氣,不敢吱聲。那八個乞丐休息一陣,起身要走,王發“噌”地從供桌底下躥出來,攔住八個乞丐,跪在地下磕頭拜師父,哀求乞丐們收他做徒弟。
八個乞丐誰也不理他,王發拽住兩個乞丐不讓走,哭天抹淚地軟纏硬磨,乞丐們沒辦法,其中一個說:“你是真心認我們做師父嗎?”
王發叩頭如同雞啄米似的說:“是啊,是啊?!逼蜇ふf:“你起來,只要你心誠,我們挨餓受凍,你也得跟著挨餓受凍,我們走到哪兒,你得跟到哪兒,你能做到嗎?”
王發破涕為笑,說:“做得到,做得到?!比缓笃鹕砼呐纳砩系耐粒诎藗€乞丐后邊走著。
八個乞丐來到一座大花園,里面古藤老樹,奇花異草,百鳥鳴喧,美麗清幽。
花園中有一眼八個棱角的大水井,井水清亮透明,站在井邊上,井水里能映出模樣。一個乞丐跟王發說:“我們八個是窮討飯的,都不想活了,
我們跳井,你敢跳嗎?”
說完,八個乞丐“撲通撲通”,一個個都跳進井里了。眼看著井里浮著八具乞丐的尸體,把王發嚇得倒退兩步,吸了一口冷氣,心想:我跳進井里,也得白白淹死。
白姑娘說讓我拜要飯的為師,就能得道成為仙家,這種情況不但仙家成不了不說,差一點成了鬼,快嚇死我了,我得趕快回家,還是賣我的豆腐去。
王發跑出花園一看,又到了城南關帝廟,王發熟悉這里的路,跌跌撞撞往回走。幾具死尸浮在井水里那一幕嚇得他還捏著一把汗呢,十分后怕。王發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推開籬笆門往院子里一瞅,那個白姑娘正趴在院心的石磨上抽泣呢。王發說:“白姑娘,你哭什么?你把我騙苦了,我差一點嚇死,你教我拜那八個乞丐為師,他們哪里是什么八仙,分明是八個窮鬼,剛才都跳到井里淹死了!”
白姑娘哭著說:“你不聽我的囑咐……你要是也跟著跳到井里就成仙了。這回不但你當不成仙家,而且連我的小命也保不住了。王發哥哥,你快救救我吧!他們一定會找我的?!?br/>
王發說:“你歡蹦亂跳的,沒病沒災,我怎么救你???”
白姑娘說:“我不撒謊,他們真是仙家,我泄露了天機,他們不會饒過我的。等我躲過這場災難,我嫁給你做老婆。”
正在說話的時候,門外來了高個道士,頦下五綹長髯,身后背著一把寶劍,沖著白姑娘說:“孽畜!你泄露天機,貧道特來取你性命!”
白姑娘哭哭啼啼,緊緊拽住王發不松手,道士拔劍在手,怒目橫眉指著白姑娘說:“走!到關帝廟前向諸位大仙請罪去,或許饒你一命!”
白姑娘戰戰兢兢拽著王發來到關帝廟前,王發定睛一看,嚇得出了一身冷汗,這一幫乞丐眼睜睜跳井淹死,怎么又活了?
他正莫名其妙,道士對王發說:“這個白姑娘你不能再保護她了,她是一個妖孽,等她喝完七七四十九天豆漿后,就得喝你的血了!”
道士說完,王發嚇得拼命掙脫了白姑娘的手,道士手起劍落,對準白姑娘頭蓋頂削下來,王發眼前金星迸濺,睜眼仔細一看,哪里有什么白姑娘,原來是廟前的一尊石獅子被削去了半個頭顱,道士和乞丐也不見蹤影了。
王發從此又開始走街串巷賣起了豆腐。
原來,廟前這尊蹲門石獅子受日精月華之靈氣,年深日久成精了,道士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
這個故事一直在永平府一帶流傳著,故事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但永平府城里二街從前確實有一尊半個頭顱蹲門的石獅子。凡人總是被眼前的迷障所誤,不懂得安分守己,才會給自己召來莫大的禍端。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心中無欲求,才是真修行。
瀘州有個洞賓亭。這個亭子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亭中畫棟雕梁,十分雅致。至于亭子修于何年何月,已無法考證了,只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三月三,三清閣舉辦香會。四鄉善男信女紛紛趕來,求神仙保佑能生兒育女。在這千百香客中,有一個靠釀酒為生的舒大,他家生意興隆,日子過得寬裕,但夫妻都是四十多歲的人,膝下卻無兒少女,為此很是憂心。
今逢辦香會,夫妻便特意背上家中老窖大曲酒去朝拜三清,望神仙賜生一子。
舒大夫妻一路往前面走,身后就老是飄出濃郁的酒香來,來趕香會的人都大為吃驚,紛紛議論:我們年年來求神仙保佑,從來都是帶上素果敬三清,哪有帶酒帶肉來求神仙的,真是作孽呵作孽!香客們的議論,使舒大夫妻很是后悔,原以為帶上陳年老窖以表寸心,哪知三清上圣不喝酒。
夫妻正在為難,呂洞賓化身一個白衣白冠、白須白發的老者迎面而來。見舒大夫妻身邊放著一個酒罐,心中已明白幾分,過去問明原委后便說道:“這樣吧,我給你夫妻一籃素果來換這罐酒。明春保你們生下麟兒?!?br/>
舒大夫妻滿口答應,笑逐顏開,雙手接過素果,正要拜謝,白發老翁卻早已無影無蹤。
卻說呂洞賓用一籃素果換了一罐老窖大曲酒,好不快活。便一個人來到江邊巖石上。獨自暢飲起來,一連喝了幾大口。喝著、喝著,終于爛醉如泥。
香會結束時,香客們才發現石巖上躺著一個老者,身邊還有沒有喝完的老窖大曲酒哩!眾人上前一看,人連氣都沒有了,慌忙進廟求三清大發慈悲,超度老者。三清出來一看,見醉倒在石巖上的呂洞賓,便將葫蘆中的神水灑了幾滴。
呂洞賓方如夢醒,駕起云頭口中唱道:滿眼江流酒一杯,古人多少醉塵埃。前人方去我復
至,我去后人還復來。
就在這歌聲中,飄然而去。
呂洞賓被瀘州老窖大曲酒醉倒的事,傳遍了瀘州城。后來,人們便在這兒山巖上修了這座洞賓亭,還在石巖上刻了呂洞賓的畫像,兩旁對聯是:醉月臨江酣萬古,活人感夢被三瀘。
呂洞賓不僅長得高大威武,而且聰悟過人,博聞強記,刻苦好學?!八麖V泛閱讀諸子百家之書,對儒、佛、道三教經典都有興趣,對《周易》《道德經》更是愛不釋手。他思維敏捷,能將三教理論融會貫通。他記憶力驚人,能在一天之內背誦上萬字的東西。他才華出眾,信口成文,順口成章?!?br/>
呂洞賓學劍之后,刻苦鍛煉,“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快,世以為神仙?!眳慰偸巧碡搶殑?,云游四方,有時以劍為筆,題詩寫賦。
對呂的個性,史書沒有記載,但從呂遺傳的詩文中,可以窺見其剛毅的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在《劍詩》中是這樣敘述的:“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br/>
呂修煉高超的劍術,忍受修行的苦勞。凌晨開匣取出銀光閃閃的寶劍時,發出“龍嗥”般清亮的響聲。即使冰凍三尺,手中劍愈練愈勇,氣概豪邁,以劍砍石,火花飛濺,留下蛇一樣深深的劍痕。
身為一個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出家道人,能凌晨即起,在寒風冰雪中苦練劍法,其堅強剛毅不畏苦勞的性格躍然紙上,讓人敬佩。
人都是有追求的。呂洞賓的追求可用一個“俠”字概括。他苦練劍法的目的,正如他詩中后段所寫,是為了讓“奸血默隨流水盡,兇膏今逐漬痕消。消除浮世不平事,與爾相將上九霄”。翦除邪惡,斬殺兇頑,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便可以實現“上九霄”成神飛仙的目的。
一股俠氣蕩然于字里行間。在呂另一首《贈劍客》詩中,其剛毅個性和俠肝義膽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中說:“粗眉卓豎語如雷,聞說不平便放懷。仗劍當客千里去,一更別我一更回。龐眉斗豎惡精神,萬里騰空一踴身。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br/>
呂洞賓畢竟不同凡響。在與惡人斗爭中,他是非分明,法理有度。他說:“劍有道劍、法劍之別。道劍,出入無形,殺奸以去神散之法;法劍,世俗共睹,治人以技藝?!?br/>
呂氏所謂的“道劍”,就是面對惡人,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服之以法。以“無形”的精神思想上的情理法去教育說服惡人,勸其改邪歸正,停止作惡。所謂“法劍”就是面對冥頑不化的惡人,以飛劍利刃堅決斬殺之,除惡務盡,以維護人間正道,保持百姓的利益。
呂洞賓“精通劍術以除惡”,難怪國內眾多道觀中都有呂背負寶劍的塑像,《呂祖志》一書的卷首,也繪有呂背負寶劍的繡像。他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發展了“三遁劍法”。
在《道教》一書中,說他“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三斷貪嗔”。從這隱晦的語言中,我們看到,呂洞賓對天遁劍法已經給予了補充、發展、。他所練的劍法,已不是入道時的“天遁劍法”,而是經過創新了的劍法,是在“天遁劍法”基礎上創新了的劍法。
呂當然不能更改“天遁劍法”的名字,當時社會不允許他那樣做,因而才出現了史書上呂洞賓“改劍術”的文字記載,呂曾“數來摶齋中”。陳摶作為道教后起之秀、呂氏的道教師友,當然不會錯過向呂學劍的機會。由此,呂洞賓了的劍法才在道教徒眾中一代代流傳。道教弟子為了紀念這位劍術大師,索興將呂傳授的劍法更名為“純陽劍法”。這就是“純陽劍法”發展至今的由來。
“純陽劍法”中溶入了呂洞賓一生刻苦研練、戰勝邪惡的心血與經驗,是一套突出攻防搏擊、獨具特色的實戰傳統劍法,是修行界中的一股奇葩。
余真意花了不知多久的功夫,接受了呂祖傳承。
他感覺自己就是水了一覺,醒來之后,自己就是第三步修士了。原先丹田處的金丹,此時已經消失,只剩下一個水池模樣的東西。余真意能感覺到,里面劍氣縱橫。
最重要的是,他睜開眼,發現四周的那些劍,全都消失不見了。
四周也不再灰蒙蒙的,反而露出原本的樣子,這里是煉獄洞天的一處空地。余真意能感受到,那些劍,全都被收進自己體內。現在他身上,有無數把劍。
他的實力,也不知道到了哪種境界。
余真意背上真武劍,接著往前走。
他現在非常期待,妖獸來襲。
他想試試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