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是宸妃
皇太極和海蘭珠
在皇太極的后宮中,曾出現過博爾濟吉特氏三女共侍一夫的情況。這三位女子各有千秋,哲哲為皇太極所敬,布木布泰為皇太極所喜,但皇太極最愛的女人卻是宸妃海蘭珠。皇太極為她喜,為她悲,為她嘔心瀝血,可謂是情深意濃。
海蘭珠入宮
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之女哲哲遠嫁皇太極為妻,時年15歲,比皇太極小8歲。皇太極繼承汗位后,哲哲被封為大福晉。皇太極對哲哲十分喜愛尊重,可惜她一直沒有生育。天命十年(1625)二月,皇太極迎娶了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即后來的孝莊太后。此后的幾年里,哲哲和布木布泰分別生下了幾個女兒,卻始終沒有兒子。
為了鞏固后金與科爾沁部的關系,皇太極又于天聰八年(1634)迎娶了哲哲的另一個侄女、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為妃。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沈陽)稱帝,立國號為“清”,正式冊封“一后四妃”,其中哲哲被冊封為清寧宮中宮皇后;海蘭珠為關雎宮東宮宸妃;布木布泰為永福宮次西宮莊妃。五宮后妃中,蒙古科爾沁部的女子便占了三位,皆姓博爾濟吉特氏,其中明事理的哲哲深受皇太極的尊重,而年輕的布木布泰也為皇太極所喜愛,但是皇太極真心愛戀的卻是晚于此二人進宮的海蘭珠。
海蘭珠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她是哲哲的侄女,也是布木布泰的親姐姐。她比布木布泰大4歲,卻比妹妹晚9年嫁給皇太極。海蘭珠嫁給皇太極時已經26歲,史書上關于她的記載也是由此開始,之前的海蘭珠名不見經傳。
因為她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年紀太大了,所以后人便揣測她是嫁過人的寡婦,但這些也僅僅是猜測,年紀大并不能作為“再嫁”“寡婦”的有效證據。年紀大嫁人的女人雖少但并不是沒有,“葉赫老女”東哥33歲出嫁,努爾哈赤的侄女孫帶格格28歲出嫁。也有人說,史書上之所以沒有關于海蘭珠嫁過人的記錄,是因為寡婦的名頭太難聽,皇太極有意銷毀了這些記載。這也令人難以信服。五宮后妃中的麟趾宮貴妃娜木鐘原是林丹汗的囊囊福晉,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也曾是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林丹汗死后,兩位福晉率眾歸附后金,被皇太極納為妃子。她們不僅是寡婦,還帶著孩子。可見寡婦改嫁在當時是很平常的,沒有必要因此故意抹掉海蘭珠的過去。
天作之合
天聰七年(1633)四月,哲哲之母科爾沁大妃偕布木布泰的母親科爾沁次妃,一同來盛京朝見皇太極,同行的還有布木布泰的兄長吳克善等人。皇太極以極高的規格接待他們。在長達兩個月的來訪期間,雙方相互宴請,確定了皇太極的幼弟多鐸與哲哲之妹、哲哲生的皇四女與吳克善之子的婚事,與此同時,也定下了皇太極與布木布泰之姐海蘭珠的婚事。
天聰八年(1634),在兄長吳克善的護送下,海蘭珠抵達盛京,與皇太極成婚。這樁婚事對雙方都有利,皇太極可借此加強和科爾沁部的聯系,而當時哲哲和布木布泰生的都是女兒,沒有兒子,為了保住博爾濟吉特氏在后宮的地位,兩人也都極力促成皇太極和海蘭珠的婚事。
海蘭珠到來時,恰逢皇太極親率大軍西征明朝的大同、宣府一帶,收降察哈爾林丹汗的部眾回朝不久。聽到海蘭珠前來的消息,皇太極喜不自禁,偕皇后及諸妃出城相迎,并大設宴席接待送親隊伍。隨后皇太極又為大軍凱旋和察哈爾諸臣舉國來附,以及科爾沁部送來海蘭珠這幾件大喜事,一起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將海蘭珠的到來與出征凱旋并列慶賀,可見皇太極對新妃特別重視。
海蘭珠文靜賢淑、秀麗嫵媚,入宮以后,深受皇太極喜愛。兩人情投意合,幾乎形影不離。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冊封五宮后妃,海蘭珠被封為關雎宮東宮宸妃,僅次于哲哲皇后,位居四妃之首。皇太極賜其宮室名為“關雎宮”,此名取之于《詩經·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明了皇太極對她纏綿深厚的愛情。
崇德二年(1637)七月,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下一子,即皇八子。皇八子的誕生讓皇太極欣喜若狂,并為此大赦天下。皇太極在赦令中稱“今蒙天眷,關雎宮宸妃誕育皇嗣”,他把這個剛來到人世間的嬰兒稱為“皇嗣”,即代表著他有意立這個剛剛出生的孩子為皇太子。
在此之前,皇太極的元妃鈕祜祿氏、繼妃烏拉那拉氏等人已為他育有七個兒子,但這些皇子們誕生時都沒有舉行過如此盛大的慶典。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當時已經30歲,是皇太極的得力助手,也是大清的核心人物之一,但皇太極也從未表示過讓豪格繼承皇位。皇太極此舉充分表明了他對海蘭珠及皇八子的極大寵愛。
天人相隔
然而天不如人愿,崇德三年(1638)正月,未滿周歲的皇八子夭折,連名字都未來得及起。《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崇德三年正月二十八日,關雎宮宸妃所生子,誕生七月染疾,至正月二十八日薨。”海蘭珠無法承受痛失愛子的打擊,終日以淚洗面,皇太極和她母親的百般勸慰也不能拂去她的悲傷,她整日郁郁寡歡,不久便身染重病。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極御駕親征,攻打明朝軍事重鎮錦州。不久,從盛京傳來了海蘭珠病重的消息,當時正處于戰爭的緊要關頭,皇太極猶豫再三,最終還是不顧一切起駕回朝。他一路馬不停蹄,抵達距離盛京城不遠的地方,見天色已暗,便扎營休息。誰知入夜不久,盛京皇宮遣人來報宸妃病危。皇太極聞報,立即下令拔營起程,連夜趕奔。同時,遣大學士希福等人快馬疾馳,先趨問候。
天尚未明,鑾駕剛入盛京就傳來海蘭珠薨逝的噩耗。皇太極猶如五雷轟頂,直撲關雎宮,當看到已合上雙眼的海蘭珠時,他實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聲淚俱下,涕泣不已乃至昏死過去,經緊急搶救,才漸漸蘇醒過來。面對此情此景,諸王大臣皆跪地勸皇上節哀。
經眾大臣力勸,皇太極才稍止悲痛。他為海蘭珠舉行了隆重的喪禮,賜謚號為“敏惠恭和元妃”。他還親自撰寫祭文,內容情深義重。在皇太極的堅持下,喪殮儀式以超越常規的規格舉行。海蘭珠死后火化,暫安于盛京城地載門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極多次率眾王及后宮女眷前往祭祀,每次祭祀他都在靈前奠酒,痛哭不已。回到宮中,皇太極堅持不入宮,而在臨時的御屋中居住,以表示對海蘭珠的哀悼和懷念。宸妃之喪被視為國喪,皇太極特下詔,崇德七年(1642)元旦大典因為宸妃之喪而停止,舉國禁止舉行筵宴。在宸妃喪期內作樂的宗室和官吏,都招致了皇太極的怒罵。郡王阿達禮、輔國公扎哈納便是因為在喪期中作樂,被剝奪了爵位。海蘭珠死時才33歲,雖然她和皇太極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7年,但她贏得了這位鐵血君王最深的愛戀,可以說是一生無憾了。
相見于黃泉
自從失去宸妃海蘭珠后,皇太極身體每況愈下。后來,諸王大臣奏請他去蒲河射獵,借以消愁解悶。不想路過宸妃墓時,皇太極觸景傷情,不禁又在靈前哭祭一番。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夜,皇太極處理完政務后,回到寢宮清寧宮,在東暖閣炕上小憩,端坐而崩,史書上記載是“無疾而終”,年僅52歲。如此年紀便去世,可想而知,海蘭珠的死對皇太極造成了多么沉痛的打擊。皇太極駕崩后,葬入昭陵,海蘭珠也被遷葬到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