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風云
未破解的清初疑案
努爾哈赤人生的三大謎團
努爾哈赤是大清帝國的奠基人,他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四處征戰,用武力和智謀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從而為滿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一生多次面臨險境,卻屢屢轉危為安,頗具傳奇色彩。
努爾哈赤發跡之謎
明朝時,女真分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建州部又分為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一職由努爾哈赤的家族世代繼承。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生于建州左衛赫圖阿拉,他的先輩從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起就受明朝冊封,官至右都督,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先后擔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努爾哈赤的母親喜塔拉氏是建州都督王杲之女,嫁給塔克世后先后生下三子一女,努爾哈赤是長子。
努爾哈赤10歲那年,喜塔拉氏去世。塔克世娶了哈達部貝勒王臺的養女那拉氏,從此他們兄弟幾人的日子就不怎么好過了。那拉氏尖酸刻薄,對喜塔拉氏所出之子冷眼相看,還在丈夫面前說他們的壞話,以致塔克世對幾兄弟產生了意見。
為了躲開繼母的白眼,努爾哈赤常到撫順、清河等地經商,結識了不少朋友,學會了蒙古、漢族的語言文字。他還喜歡看《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從中學習韜略兵法。
明萬歷二年(1574),由于終為繼母所不容,15歲的努爾哈赤被迫帶著比他小5歲的弟弟舒爾哈齊寄居于外祖父王杲家,說是寄居,實為人質。王杲與王臺有殺父之仇,塔克世是王杲的部將,卻薄待王杲之女所出之子,對王臺之女那拉氏百般遷就,又與明朝邊將李成梁往來密切,甚至暗引明軍擒拿王杲。塔克世家庭矛盾的背后實際上是覺昌安父子與王杲的沖突。
同年,王杲被明軍剿捕,后被殺。王杲去世后,努爾哈赤帶著舒爾哈齊投奔到明將李成梁的手下當差,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深受李成梁器重。明萬歷十一年(1583),圖倫城城主尼堪外蘭引明兵攻打王杲之子阿臺、阿海。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誤為明軍所殺。努爾哈赤悲痛欲絕,一番深思后,決定離開明軍,繼承父親的職位,為祖父和父親復仇。
努爾哈赤不敢直接向明朝宣戰,他將怒火對準了尼堪外蘭,興兵攻打勢力強大的尼堪外蘭。努爾哈赤此舉遭到了建州各部的反對,他們對神結盟,發誓要殺死努爾哈赤,以挽救全族人的性命。
努爾哈赤接連挫敗了族人的暗殺行為,一舉攻破圖倫城,迫使尼堪外蘭遠走他鄉,其他各部落也紛紛歸依他。明萬歷十五年(1587),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三衛,于呼蘭山下修筑佛阿拉城,自稱女真國淑勒貝勒。此后,他屢屢用兵,兼并海西女真四部(輝發、烏拉、哈達和葉赫),征戰蒙古,大大擴張了勢力范圍。
努爾哈赤自知尚未有實力出兵明朝,于是向明朝表示忠順,先后被明朝封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和“龍虎將軍”。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即位,自稱金國汗,定國號為金(史稱后金),年號天命,儼然成為了東北之王。
囚弟殺子成王道
努爾哈赤之所以能稱王,憑的是堅韌不拔的精神,還有能忍他人不能忍之辱、絕他人不能絕之情的冷靜乃至冷酷。凡是阻止他成功的人,無論是誰,他都會不由分說地殺掉,即使是親人也不例外,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和兒子褚英便是他稱王道路上的犧牲品。
舒爾哈齊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比努爾哈赤小5歲,兄弟兩人感情深厚。祖父和父親死后,努爾哈赤決定為親人復仇,舒爾哈齊毫不猶豫地支持兄長的決定。憑著十三副甲胄,兩兄弟不畏勢單力薄,開始了漫長的征戰之路。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初,諸事艱難,遭遇過無數艱難險阻,甚至曾身陷絕境,舒爾哈齊始終如一地追隨在兄長身旁,隨同征戰,出謀獻策,立下了無數戰功。
女真人向來熟習弓馬,驍勇善戰,當時就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俗語。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稱汗后,舒爾哈齊被封為貝勒,成為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于兄長。隨著勢力的擴大,兩兄弟的感情在權力斗爭面前出現了裂痕,努爾哈赤隱隱感到了弟弟的威脅,開始有意貶低弟弟的功勞。受到兄長的猜疑,舒爾哈齊憤憤不平,也逐漸起了異心,萌發了與兄長分庭抗禮的念頭。舒爾哈齊一邊積極地與明朝發展密切關系,一邊通過聯姻等形式加強與諸女真部落的聯系,借以擴充實力。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他娶了烏拉部落的酋長布占泰之妹為妻,次年他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布占泰,如此一來他與烏拉部落便結成了牢固的同盟。因此,他的聲望逐漸與努爾哈赤平分秋色。女真各部酋長朝見時,兩兄弟分南北落座,同時受賀。朝鮮使者到滿洲,面見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也是行相同的禮儀,并向兩人饋贈同樣的禮物。他們二人也分別舉行酒宴,在各自帳中款待朝鮮使者,回贈禮物。對外,兩人同是建州女真的首領,明朝的史書中分別稱他們為“都督努爾哈赤”和“都督舒爾哈齊”。
對于舒爾哈齊的這種行為,努爾哈赤感到忍無可忍。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赤討伐哈達部。舒爾哈齊因懷疑城中敵人早有準備,出擊略顯躊躇。努爾哈赤在哈達城下當眾怒斥舒爾哈齊怯戰。舒爾哈齊心中不快,兩人的不和逐漸浮上水面。在諸貝勒共同參加的會議上,兩人常因意見相左而激烈爭吵。至此,兩兄弟的決裂已是無法避免。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原歸屬烏拉部的蜚悠城準備率部眾歸附建州。舒爾哈齊和烏拉貝勒布占泰是姻親關系,他暗中將此事通報了布占泰。
努爾哈赤派兵迎護蜚悠城來歸部眾,舒爾哈齊為主帥,隨行的還有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大將費英東等人。行軍途中,舒爾哈齊借口軍旗發光,不是吉兆,要求回師,褚英等人力爭,才得以前進。到達烏碣巖時,布占泰伏擊了建州軍,舒爾哈齊沒有參加戰斗,褚英、代善領兵拼死奮戰才突出重圍。
此后,努爾哈赤借口舒爾哈齊在烏碣巖之役作戰不力,下令將其麾下二將處死。舒爾哈齊激烈反對,二將才得以免死。努爾哈赤自此逐漸奪去他的兵權,嚴加防范。舒爾哈齊的地位由此一落千丈,他感到大禍將至,又不愿從此碌碌無為,于是與長子阿爾通阿、三子扎薩克圖商議,圖謀另立門戶。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舒爾哈齊帶著幾個兒子和部屬離開赫圖阿拉,移居渾河上游的黑扯木,公開與努爾哈赤決裂。
努爾哈赤大怒,他果斷采取了強硬措施,沒收了舒爾哈齊的家產,并誅殺了阿爾通阿和扎薩克圖。努爾哈赤余怒未消,還打算處死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在皇太極等人的極力求情下,阿敏才逃過一劫。
努爾哈赤把舒爾哈齊囚禁在一間暗無天日的囚室中,四肢用鐵鎖鎖住,僅有一個洞“通飲食”,另一個洞“出便溺”。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八月,舒爾哈齊在囚禁中死去,時年48歲。有人認為,他是被努爾哈赤秘密殺害的。
繼舒爾哈齊之后,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也因權勢之爭步上了絕路。褚英生于明萬歷八年(1580),其母是努爾哈赤的發妻佟佳氏。他驍勇多謀,能征善戰,在烏碣巖大戰中,他的出色表現受到努爾哈赤的贊賞。自從舒爾哈齊死后,努爾哈赤開始讓褚英帶兵并主持國政。此舉說明努爾哈赤有意將汗位傳給褚英。這無疑使褚英成為了眾矢之的,尤其是四貝勒和五大臣的眼中釘。
四貝勒是努爾哈赤器重的四個子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他們皆覬覦汗位,企圖推翻褚英的嗣子之位。早年跟隨努爾哈赤打天下的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禮、扈爾漢與安塞揚古五大臣也不滿年輕資歷淺的褚英凌駕于他們之上。褚英又操之過急,為了掌握軍國大權,不惜削弱四貝勒和五大臣的實力。如此一來,更加引起他們的不滿,也讓努爾哈赤隱隱感覺到被架空的威脅。
四貝勒和五大臣聯合向努爾哈赤告狀,狀告褚英為人不公,欺凌貝勒,威迫大臣。努爾哈赤令褚英當面對質,在眾叛親離的處境下,褚英只回答了句:“吾無話可辯。”究竟是心虛還是他知道辯也無用,后人無從得知,只知道褚英從此被解除了兵權。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褚英被幽禁,兩年后,他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年僅36歲。
金國汗死亡之謎
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后金大軍抵達軍事重鎮寧遠城下,所向披靡的大軍遭到了明大將袁崇煥的頑強抵抗。激戰后,努爾哈赤兵退沈陽,不久便撒手人寰。
突然駕崩的努爾哈赤為自己的子孫們留下了未竟的大業,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關于他的死因,史學界爭論不休,至今仍然沒有定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而死,還是因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清代史料提及努爾哈赤之死時,稱他是得病而死,但是細節語焉不詳。崇德元年(1636)編纂成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四記載:
天命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感到身體不適,于是前往清河泡溫泉療養,沒想到月末卻更加嚴重了。他乘舟回京(盛京),派人請大妃前來迎接,兩人在渾河相遇。在離沈陽四十里的從生病到病逝,不過半個月時間,努爾哈赤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據《明熹宗實錄》記載,袁崇煥認為努爾哈赤是因為大敗于寧遠,抑郁憤懣,背上患毒疽而死。明人沈國元的《兩朝從信錄》也持同樣的說法。這樣看來,努爾哈赤的死因似乎已有定論,然而朝鮮人李星齡著的《春坡堂日月錄》卻出現了不同的說法。他認為努爾哈赤是因為攻打寧遠時為明軍的炮火所傷,所以才不治身亡。《春坡堂日月錄》提及朝鮮的一個翻譯官韓瑗受到袁崇煥的器重,跟隨在袁崇煥的身邊,親眼目睹了寧遠之戰的全過程。據史料記載,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率軍來到寧遠城下。寧遠守將袁崇煥嚴詞拒絕努爾哈赤的招降,親率兵民萬人頑強守城。他們在寧遠城上架設了11門紅夷大炮,向后金大軍開火,造成敵軍傷亡無數。
那么努爾哈赤究竟有沒有被大炮擊傷呢?根據韓瑗的回憶,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了重傷,袁崇煥還準備了禮物,明為慰問,實為譏諷。由于受了重傷,并且精神上也受到極大的打擊,努爾哈赤整日悒悒不自得,最終郁郁而終。“炮擊重傷說”雖有合理之處,但同時也遭到了多名學者的質疑。不過,《春坡堂日月錄》是唯一的證據,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佐證。從當時袁崇煥的反應來看,這一論斷也站不住腳,倘若努爾哈赤真的被炮擊傷,那就是明軍的重大勝利,然而為何袁崇煥在多次報告寧遠大捷的奏折中,沒有提及此事?明朝表彰袁崇煥的圣旨及大臣祝賀寧遠大捷的奏疏中,又為何只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一事?
再者,從寧遠之戰到努爾哈赤逝世,其間長達8個月,在這8個月中,努爾哈赤不僅親征蒙古,還回師沈陽抵抗明將毛文龍的進攻,看不出健康有何異常之處,直到七月才有了努爾哈赤生病的記錄。炮擊重傷說不能成立,然而抑郁病死說似乎也不準確,為何努爾哈赤直到寧遠之戰8個月后才抑郁病發?這個時間段未免過長了。很有可能是努爾哈赤年近七旬,多年馬上征戰給他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再加上患上了難以治愈的背疽,所以不久便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