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日,將近十月份,北方已經到了寒冷的季節,劉誠志聽從中央的命令和屬下的勸解,乘火車離開了承德,回到北京,接手全面抗戰工作,并著手部署京津唐地區的防御建設。與此同時,一直在東京遙控指揮華北戰事的侵華日軍總司令寺內壽一乘坐軍艦,在聯合艦隊第四艦隊的護送下,登陸朝鮮蔚山,繼而乘火車趕到鴨綠江沿岸,渡江后直奔沈陽,將沈陽作為侵華日軍的戰略指揮中心,這時候,關東軍完全完成了動員以及休整,各種軍事物資都到位了。
大戰,一觸即發。
聽聞大明抗戰總司令劉誠志回京,寺內壽一先是長嘆一聲,本來日軍可以早一步包圍承德,但他沒有這樣做,承德畢竟離北京太近了,北京是中華大陸防御體系最強大、最完善的超級大城市,空軍力量絕對一流,只要日軍包圍承德,大明空軍可以隨時出動,當時關東軍的空中力量一直沒有到位,包圍承德只能聚殲守城部隊,劉誠志完全能夠插翅而飛。不過,寺內壽一不是自怨自艾的人,劉誠志回京之后,關東軍一切就緒,便大舉南下,兵鋒直指承德和秦皇島。
承德居民大規模往后方疏散之后,守軍陸續達到二十多萬正規部隊,全是主力集團軍,同時大明政府還動員了五十多萬民兵部隊,充當游擊隊使用。在戰爭爆發后,大明各大城市的兵工廠緊急開工,每日每夜超負荷運轉,生產出來的武器彈藥自然是優先供給前線;不過,生產得多,不如消耗得快,五十多萬民兵大部分發到了槍支彈藥,但仍有一部分用的是大刀長矛。
朱清嚴得知這個情況后就很糾結,咬著手指頭想:大刀長矛不是前世那些土八路的“標準配置”嗎?
精通國術的新明國暹羅籍陸軍少將,接替侍衛長鐘文貞執掌中南海防務的軍事武官碧雅茶.沙旺素西比前任知趣多了,皇帝的事絕對不多問,皇帝的神經質舉動只當做看不見。說實在的,她是暹羅人,之所以能進入中南海并接替鐘文貞做皇帝的近邊人屬于意外,如果按照身份來說,她還是暹羅貴族,和暹羅王室有千絲萬縷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據說還是暹羅先王的私生女。
她是跟隨母親來到大明定居的,在大明的南方沿海一帶生活了十年之久,能說一口流利的吳儂軟語,大明官方雅言更是說得十分漂亮,而且從小跟隨一位世外高人練習國術,內家功夫著實了得。鐘文貞因為失去皇帝信任被迫離開中南海,下放到了部隊當軍事教官,碧雅茶經過那位世外高人——其實這位高人以前是政府高層,退隱后便直接去了福建沿海一帶,晚年則收了碧雅茶這個天賦極高根骨極佳的異國女人做關門弟子。
碧雅茶值不值得信任且不說,當時還有很多合適的軍事武官任由皇帝挑選,朱清嚴對這種事并不熱衷,讓安藤千惠將所有人的名字寫在木牌上,然后隨意翻了一個,就用這種最公平的碰運氣方式選到了她。碧雅茶隨即辭別恩師,此時母親已經辭世,她了無牽掛,一路北上,乘坐火車趕到了北京,經過測試,最終站在了中南海的土地上,貼身保護皇帝的安全。
但她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她是暹羅人,不愿意更改國籍,而大明政府一向是不承認雙國籍的,她這個暹羅籍公民能為大明政府服務嗎?
這個問題很好解決,當初山本五十六和栗林忠道留在大明軍隊中做軍事教官,也是保留了日本籍,而內閣政府給出的解決方法是授予兩人“北京市榮譽公民”的稱號,有了這一稱號,等于從側面成為了大明人,可以永遠留在大明領土上,不會被驅逐出境。碧雅茶的事就可以套用這種方法,同時軍方還授予了她一個必須的待遇:少將軍銜,只不過對皇家直屬獨立師和皇家衛隊的指揮權都不完整,如果是她和皇帝同時向兩支武裝部隊下命令,一切以皇帝的命令為準。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碧雅茶的權力比鐘文貞削減了許多,內閣政府畢竟深刻明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防人之心不可無嘛。
“碧雅茶,你看呢?”
她正低頭測量著一段地縫的長度,聞言一愣,結巴了好一會兒,戰戰兢兢道:“陛下,對不起,你……你說什么?屬下沒……沒聽清……”
朱清嚴并不生氣,耐心道:“我是問你,小鬼子進軍承德之后,山海關方面需不需要再增加兵力?”
“陛下恕罪,屬下是內廷的軍事武官,沒有資格議論軍國大事,實不敢逾矩。”
朱清嚴無奈道:“你比你的前任溫馴多了,也沒意思多了,她這時候可是有啥說啥的。”
碧雅茶眨眨美麗的大眼睛,雖然她穿著剛剛領取的少將軍裝,透露了那么一股子英姿颯爽顧盼生輝的風采,但她骨子里的溫馴是改變不了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算她勤練十余年的精湛國術能令十幾名大漢近不得身,這一點仍舊不會更改。正如鐘文貞,性格如此,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影響,所以養成了叛逆性格,在部隊里練的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格斗術,出手不留情,講究的是一擊斃敵,不似民間的習武之人,平時講究的是中庸致和,以及養氣養生的功夫,就算是比武較技互相切磋,照樣點到即止,所以脾氣都不錯。
當然,那些任氣縱橫的所謂江湖大俠不在此列,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案例也是一大堆。
承德會戰是日軍入關之前的第一場大戰,只要打下承德,就可以在側翼給山海關的守軍造成壓力,雙方向夾擊山海關,迫使明軍大規模撤入關內,掌握戰場主動權。劉誠志當初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再加上因為派系斗爭而心灰意冷,由此存了必死之心,最終親身趕赴承德,誓與城池共存亡。
回到北京,組織北京城的防御工作只是很小一部分,劉誠志的目光仍舊放在了前線。
承德是日軍必須要打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在承德各類守軍部隊足有七十余萬,其中正規部隊就有二十多萬,主戰裝備早就到位了,除了糧食。一想到糧食,劉誠志就頭疼,大蕭條時代到來之后,那只是經濟方面,雖然對農業方面有了影響,但對于大明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來說,經過政府的一系列宏觀調控,農業受天災的影響并不大,而近些年的天災并不多。
可惜,有時候**比天災還要可怕。
在戰爭爆發之初,劉誠志出任衛國戰爭總司令,清點戰略物資調配全軍的時候,就發現了問題,軍事物資沒問題,那是軍方的事,再加上張自忠和王庚一向抓得比較緊,沒人敢在這方面伸手。主要在于糧食,很多地方的儲備糧在賬目上一切正常,打開糧倉后才發現不是那么回事,有的糧倉因為管理不善堆積了不少發霉的小麥大米都算好的,還有的直接往里面摻沙子石頭以次充好,摳下來的糧食不知所蹤,估計流入了黑市牟取暴利,還有的直接就是空的,讓人憤懣又無可奈何。劉誠志大為光火,就這種情況你拿槍頂著別人的腦袋讓人家拿出糧食也不可能了,好在四大戰區的某些軍區還有儲備糧,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戰爭的巨大消耗是天文數字,如果不能盡快恢復這個斷層,儲備糧頂多能支撐到明年的六月份。看起來那時候老百姓又會有了地里的一輪收獲,政府可以高于市價買糧,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
要知道,全面戰爭爆發后,許多青年應召入伍,據不完全統計,大明目前正規部隊和非正規部隊加起來超過五百萬,再過幾個月就有可能超過千萬,上千萬的軍事人員,其糧食缺口是恐怖的,再加上因為戰爭關系老百姓的種地熱情并不會很高,糧食減產是必然的。劉誠志不得不報告最高統帥部,請求盡快解決糧食問題,現在還能頂著,實在不行先花高價從外國買糧,英屬印度聽說今年是大豐收,明英關系不錯,倒是可以從這方面入手。不然,等到軍隊缺糧,官兵們餓著肚子必然要打敗仗,波及全國,老百姓也餓了肚子,又必然要滋生黑市,嚴重打擊政府威信。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必須不遺余力地解決。
最高統帥部相當重視衛國戰爭總司令的報告,洪崇烈盛怒之下先處決了一批貪墨糧食的官員,然后召開會議,連續數天討論糧食問題,最終制訂了一系列鼓勵農民種地的相關政策,其中一條非常重要:土地私有。
一個人可以不為了國家出力,因為他不知道執掌國家的政權給他帶來了什么,甚至給他帶來了痛苦,但他不會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還無動于衷!
農民們有了需要守護的東西,才會爆發最大的種地熱情,這樣才能讓糧食產量盡快跟上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