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繪”早期歐美電影
中國當下的電影研究領域,對于華語電影文本、歷史和理論的研究已經涌現出非常多重要的專著和論文,而對于外國電影的研究則主要依賴于譯介,真正能夠深入電影發展肌理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而在外國電影的研究版圖中,早期電影則基本上是被忽視的一塊領域,鮮有國內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和論述。在這種情況下,本書希望能夠開拓早期歐美電影的研究內容和范式,也為20世紀第一個十年以后的世界電影發展史提供重要的基礎性觀點與闡釋角度。早期電影開拓性的手法、技巧、美學以及審查方式、影院構成、觀影習慣等問題,對于當代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尤其能夠為當下強調“吸引力”“幻象”“沉浸”“奇觀”以及技術性的三維(或四維)電影、虛擬現實藝術等領域提供參考、借鑒和反思資料。
在西方,“早期歐美電影”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于一些學者的提倡和努力,在迄今近三十年的時間內,它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最重要的開拓性學者之一,便是芝加哥大學的湯姆·甘寧(Tom Gunning)。他提出早期電影屬于“吸引力電影”(cinema of attractions),強調其表現(presentation)和展覽(exhibition)而非再現(representation)和敘事(narrative)的特征。他幾篇重要的論文圍繞“吸引力”這一關鍵詞,論述了早期電影和現代性的關系、“展覽性”的特征、運動和吸引力的關系、早期觀眾與吸引力電影的共謀等問題。另一位重要的學者是米里亞姆·漢森(Miriam Hansen),她特別強調早期電影的“觀影”(spectatorship)問題,一方面質疑精神分析電影理論的性別化論述,另一方面將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概念援引入早期電影研究中,探討了觀影主體(包括觀眾、影院、廣告、宣傳冊等)對于早期電影的建構作用,以及早期電影作為一種普適性語言——“白話現代主義”(vernacular modernism)的意義。
除卻這兩位重要的開拓性學者的論述,其他一些重要的論述也從各個方面拓展了對早期歐美電影的認識與研究,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大致梳理和概括。首先,一些學者針對早期歐美電影以美國和法國為中心的局面,尋找“差異化”(alternative)的國別電影論述,例如托馬斯·艾爾塞斯(Thomas Elsaesser)和邁克爾·錢南(Michael Chanan)的專著分別論述了早期德國和英國電影的誕生問題。
其次,部分學者針對早期電影的不同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例如丹·斯特瑞堡(Dan Streible)和史迪威·西姆金(Stevie Simkin)針對早期電影中的運動和暴力等問題進行詳細論述,思考運動和暴力等體裁的電影在早期電影中的表現特征與意義,并剖析電影所再現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性別等議題;本·辛格(Ben Singer)則聚焦于早期電影中的身體呈現與感受問題,一方面思考早期電影(尤其是情節劇)聳動性與都市現代生活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探究了早期電影中的身體表現;林恩·科比(Lynne Kirby)則探討早期電影中的鐵路旅行,思考火車與電影之間在性別、階級、種族、國家等方面復雜而多元的關系;凱瑟琳·福斯庫(Katherine Fusco)則將重點放在電影和自然主義文學的關系問題上,探討兩者在時間、空間和敘事等方面相互交織與影響的關系。
最后,一些學者針對早期電影的技術、產業和審查等問題進行探討,于是從新的側面加深了我們對于早期電影的認識。例如瑞克·阿爾特曼(Rick Altman)和理查德·阿貝爾(Richard Abel)等學者關注早期電影的聲音問題,認為電影聲音問題一直被忽視,聲音的從屬地位是一種歷史主義的書寫,這尤其體現在早期電影研究中,以此為基礎,他們從早期電影的表現性、電影公司與唱片公司的關系、早期影片的聲音輸出、都市交響樂電影等角度,重新思考早期電影的“聽覺”特質;安東尼·斯萊德(Anthony Slide)聚焦早期歐美電影中的明星問題,不僅探討“默片”時代演員的表演方式與風格,而且剖析了早期電影明星與電影產業之間的關系;而李·格力佛森(Lee Grieveson)和司各特·柯提斯(Scott Curtis)則以審查問題為切入點,針對早期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和德國電影)的審查制度進行研究,思考審查與影片內容、影院及觀眾之間的關系,辨析早期電影的審查制度在法律、倫理和性別上對于社會文化的影響。
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這些英文專著,從不同角度思考了歐美早期電影的諸多問題,不僅指出早期電影重要的特征與表現,而且勾勒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語境,為本書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對于英文學界對于早期歐美電影的重視,中文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則薄弱得多。一方面,沒有針對早期歐美電影進行深入研究的專著;另一方面,相關中文論文都以譯介為主,鮮有對早期電影理論、作品或史實進行進一步深入分析的文章。在對于英文成果的翻譯方面,湯姆·甘寧的多篇論文已被譯成中文,包括李二仕翻譯的《一種驚詫美學:早期電影和(不)輕信的觀眾》、李二仕與梅峰翻譯的《吸引力: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劉宇清翻譯的《現代性與電影:一種震驚與循流的文化》、張泠翻譯的《運動之吸引力:現代再現與運動影像》、張雋雋翻譯的《運用色彩:創造電影幻想》、范倍翻譯的《吸引力電影:早期電影及其觀眾與先鋒派》以及嚴毓倩翻譯的《紀錄片之前:早期非劇情電影及“景觀”美學》等。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歐美學者的文章被翻譯,包括劉斐翻譯的伊莎貝拉·孚琪(Izabella Füzi)的《機械運動與身體動態:以早期電影和1920年代的匈牙利電影理論為例》、孫柏和葉雅妮翻譯的米里亞姆·漢森的《象形文字,書寫的圖案》等。而在對于歐美學界成果的介紹方面,張英進的《閱讀早期電影理論:集體感官機制與白話現代主義》和《再讀早期電影理論:追尋都市現代性的感官體驗》、孫紹誼的《重訪早期電影:現代性理論與當代西方電影思潮》等文章都精辟而扼要地歸納了早期電影相關的理論范疇與問題意識。此外,一些學者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和研究,例如唐宏峰的《幻燈與電影的辯證——一種電影考古學的研究》將中西方的幻燈與電影放映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兩者的同一性程度來源于一種“虛奇美學”在早期電影接受中的主導地位。整體上來說,國內對于歐美早期電影的研究完全不足,無論在理論探討、文本分析還是社會語境還原及史料挖掘等方面都遠遠弱于歐美學界。
基于以上研究現狀,本書從“知覺范式”(perceptual paradigm)這一新的概念與視角入手,思考早期電影對于現代性城市空間與文化的展示、再現與體感,研究早期電影參與和建構現代性的方式。雖然在歐美早期電影的相關著述中,歐美學界的成果較為豐富,然而依然存在大量理論、視角、文本和史料上的空白與不足之處。而相對于歐美學者的著述,本書在一手資料(包括報紙、畫刊、地方志、公立檔案、圖片甚至口述歷史等)的挖掘和考證方面并不具有優勢,因此希望更多通過整合現有的資料,以“知覺范式”為視角來重新審視歐美早期電影的城市現代性美學和文化特征,一方面同英文學界的已有研究進行對話,另一方面期待開拓出新的理論維度、分析視角和論述方式,以此“重繪”早期歐美電影。
注釋
Gunning.An Aesthetic of Astonishment: Early Film and the(In)Credulous Spectator.Art and Text, 1989(34):31-45;Gunning.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 Early Film, Its Spectator and the Avant Garde.Wide Angle, 1986(8-3-4):63-70.
Hansen.Babel and Babylon: 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Elsaesser.A Second Life: German Cinema's First Decades.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anan.The Dream that Kicks: The Prehistory and Early Years of Cinema in Britain.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Ltd, 1980.
Streible.Fight Pictures: A History of Boxing and Early Cinem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Simkin.Early Modern Tragedy and the Cinema of Violence.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Singer.Melodrama and Modernity: Early Sensational Cinema and Its Context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Kirby.Parallel Tracks: The Railroad and Silent Cinema.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usco.Silent Film and U-S-Naturalist Literature: Time, Narrative, and Modernity.London: Routledge, 2016.
Altman.Silent Film Sound.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Abel, Altman, eds.The Sounds of Early Cinema.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Slide.Silent Players: A Biographical and Autobiographical Study of 100 Silent Film Actors and Actresses.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2.
Grieveson.Policing Cinema Movies and Censorship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Berkeley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Curtis.The Shape of Spectatorship: Art, Science, and Early Cinema in German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甘寧.一種驚詫美學:早期電影和(不)輕信的觀眾.李二仕,譯.電影藝術,2012(6):107-115.
甘寧.吸引力: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李二仕,梅峰,譯.電影藝術,2011(4):71-76.
甘寧.現代性與電影:一種震驚與循流的文化.劉宇清,譯.電影藝術,2010(2):101-108.
甘寧.運動之吸引力:現代再現與運動影像.張泠,譯.電影研究,2015(3):119-130.
甘寧.運用色彩:創造電影幻想.張雋雋,譯.當代電影,2017(11):133-141.
甘寧.吸引力電影:早期電影及其觀眾與先鋒派.范倍,譯.電影藝術,2009(2):61-65.
甘寧.紀錄片之前:早期非劇情電影及“景觀”美學.嚴毓倩,譯.電影藝術,2015(5):101-108.
孚琪.機械運動與身體動態:以早期電影和1920年代的匈牙利電影理論為例.劉斐,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4):80-94.
漢森.象形文字,書寫的圖案.孫柏,葉雅妮,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4):77-82.
張英進.閱讀早期電影理論:集體感官機制與白話現代主義.當代電影,2005(1):25-34
.張英進.再讀早期電影理論:追尋都市現代性的感官體驗.當代電影,2008(8):74-80
.孫紹誼.重訪早期電影:現代性理論與當代西方電影思潮.當代電影,2012(12):56-61.
唐宏峰.幻燈與電影的辯證——一種電影考古學的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