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 !
圓圓其實不是那種看上去讓人覺得容易親近的人,她會禮貌地打招呼,但不會寒暄,更不會為了拉近關系說些言不由衷的話,交流中沒有任何討巧行為。這甚至讓一些初次和她交往的人有一點壓力或不自在,感覺她對人太平淡,不熱情。但只要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就會發現那正是她單純善良一以貫之的表現。她在自己的圈子里人際關系一直都不錯,上高中時,學校將評選市級三好生候選人名單公布出來,進行全年級投票公選。圓圓是候選人之一,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有同學去給她拉選票。
圓圓和人相處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一切行為只是出于天然,她內心對別人友好,長久了自然能讓別人感覺到,也讓別人舒服。
她上高中時所在的班級,是該校的第一實驗班,集中了全校的尖子生。事實上班里每個同學都是高考考場上潛在的競爭對手。在高考前兩個月,圓圓自己復習時,整理出幾張需要背的英語詞組。她覺得這個東西有用,推薦給同學們很好,就讓我幫忙打印出來,并拿到外面復印了。我們一份份地配好,又用訂書機訂好,她用一個袋子拎了,拿到班里給每個同學一份。雖然是小事,也可看出她心地的單純和無私。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利己主義與孤獨是同義語,而人不可能在與外界毫無關系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關、團結一致,才能求得滿足與幸福。愛鄰人并不是一種超越于人之上的現象,而是某些內在于人之中,并且從人心中迸發出來的東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憑借這種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聯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為他的世界。[2]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發明人王選先生說:“考慮自己和考慮別人一樣多,就是好人。”我們也堅信,家長所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
當前致力于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開復博士特別強調“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3]這與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的“同情心”是一個概念。杜威認為同情心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有素養的想象力,使我們能想到人類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無謂地分裂人們的東西[4]——當“同情心”或“同理心”這些東西成為一個人天性的一部分時,他就沒有了自以為是,沒有了居高臨下,沒有了敵視排斥;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豁達。
“教育即風格之培養。”教孩子“給小板凳揉疼”與其說是一個技巧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教育觀或哲學觀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和諧統一,只有前后統一的東西,才能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穩定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他們做事的風格。
如果平時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長能很友好地采用“給小板凳揉疼”的做法處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你心愛的花瓶,你卻忍不住對孩子大發雷霆;平時總對孩子講我們要理解別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就責怪孩子“不聽話”,強行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去細致地體會孩子的感覺——那么你的教育行為就不統一了,你其實就變成了一個不體諒、不豁達、愛物勝過愛孩子、價值觀不統一的家長了。這一瞬間你的情緒表現得那樣真實,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價值觀也被你搞亂了,“風格”也不會完整統一。
我見過一些眼睛里充滿敵意的幼兒,他們很容易就會發脾氣,做出攻擊別人的舉動。有一位媽媽,她一邊嘴上抱怨她的兒子愛打人,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一邊狠狠地“教訓”一張磕了她兒子腦門的桌子;遇到她兒子抓打別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假模假樣地管一管,態度中隱藏著縱容,可能是怕兒子吃虧;平時還逗孩子打爸爸,以此為樂。她的兒子上幼兒園后總和小朋友合不來,常打人,弄得老師和家長們都有意見。這個孩子內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過程中處處充滿保護自己的意識,唯恐有什么被別人侵犯,大多數情況下以和小朋友鬧意見而結束,所以他總是很孤獨。每當我看到這個孩子又寂寞又敵視的目光,總是對他的未來充滿擔憂。
我也見過不少“長不大”的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單邊主義”的,天下的“理”都在他這里,別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顧,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卻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處處表現得自私狹隘。不僅給別人帶來不快,更是常常給自己帶來不快。當他們急于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卻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后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系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當“給小板凳揉揉疼”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他在生活中處處表現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從生活中能獲得的,也正是這些。
4 每年都來的圣誕老人
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著。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不要讓他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
圣誕節在我家是個重要日子,在這里它和宗教無關,只是圓圓的另一個“兒童節”。
圓圓從兩歲多開始,就年年在圣誕節早上收到一份禮物。每樣東西用漂亮的包裝紙包著,里面全是她喜歡的,有吃的有玩的有讀的。而這些東西居然是一個從未謀面的老爺爺在半夜悄悄送來的,這真是讓圓圓感到萬分神奇,驚喜不已。
圓圓第一次收到禮物時,我們從畫冊和賀卡上找到圣誕老人的圖片,告訴圓圓,就是這個老爺爺給你送禮物的,他特別喜歡你,說以后年年圣誕節要給你送禮物。圓圓既激動,又有些擔心,問我們圣誕老爺爺下一個圣誕節會不會忘記過來。我們說不會,圣誕老人每年都會惦記著給小朋友送禮物,他肯定會來。
一年因為盼望而變得有些漫長,當圣誕節終于又要到來時,圓圓激動得小嘴呱嗒呱嗒地說個不停。她一次次地猜測圣誕老人今年會給她送來什么禮物。她特別想要一個穿公主裙的芭比娃娃,不知道圣誕老人的禮物里有沒有這個。
她這個愿望已說了好多次了,我們就告訴她說,圣誕老人很會猜小朋友的心思,小朋友想要什么就給他送什么,看看他能不能猜中你的想法。
圓圓還擔心外面沒下雪,圣誕老人的雪橇怎么走呢?我們告訴她,如果沒有雪,圣誕老人的雪橇就在白云和空氣上飛行,讓她不用為此擔心。
到了睡覺的時間,圓圓說她不想睡,要等圣誕老人到來。我們對她說圣誕老人看哪個小朋友睡著了,才去給他送禮物。于是圓圓乖乖地躺下了,卻有些睡不著,這么小的孩子頭一次為一件事有些失眠了。
我們盡量不再刺激她,少和她說話,讓她安靜下來。到她終于睡著后,趕快拿出幾張漂亮的包裝紙,把東西一樣樣地包好,有的還要扎上綢帶,然后把它們擺到她醒來后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可以想象圓圓早上起來看到禮物有多么興奮,圣誕老人真的又來了!
小姑娘是那樣急于知道老爺爺今年送給她些什么東西,拿起每樣禮物,又不舍得馬上撕開包裝紙,先搖一搖聽一聽,猜測里面是什么東西,讓我們也猜,然后再小心地打開包裝。她似乎用這種方法延長著這種神奇的感覺。
禮物一樣樣打開,都是她喜歡的東西。當穿公主裙的芭比娃娃出現時,小女孩的快樂真是難以言表。她小小的心里一定在暗嘆圣誕老人的神奇,沒見過她,卻知道她最想要什么。
每年圣誕老人送來的禮物總有五六種,都合她的心意,歡喜之余,圓圓總是驚奇不已地問我們:“圣誕老人怎么知道我喜歡這個?”我們就一再解釋說:“可能是你對爸爸媽媽說的時候,被他聽到了。”
圓圓對圣誕節早晨的喜愛,超過了我和先生小時候對春節早晨的鐘愛。我們小時候最盼望的是春節早上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但媽媽給做了什么新衣、吃什么、玩什么都早已知道。我們只是很享受這些東西??蓤A圓的圣誕節早上卻是個充滿懸念、謎底終于揭開、驚喜連連的時刻。所以,在上幼兒園的幾年里,圓圓真是掰著手指頭從年頭盼到年尾,盼星星盼月亮地等著圣誕節的到來。這一天遠比兒童節和春節讓她興奮和期待。
讓圓圓好長時間都覺得蹊蹺的一件事是:為什么幼兒園別的小朋友都沒收到禮物?圣誕老人為什么不給他們送禮物呢?我們就告訴她,爸爸媽媽經常在心里對圣誕老人說:“小圓圓是這么可愛的一個孩子,請你每年不要忘了來給她送禮物。”然后告訴她,你去告訴別的小朋友,讓他們回去告訴家長,也這樣經常在心里和圣誕老人說話,圣誕老人聽到了,他們就也會收到禮物了。
家長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時間,就可以讓孩子有不同凡響的經歷,讓他的生活和世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兒童是天使,只有在天使的世界里,圣誕老人才千真萬確地存在;等他長大了,變成了凡人,圣誕老人就消失了,再也不來了。
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著。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不要讓他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
每次圣誕老人來過后,我和先生就會緊接著考慮“他”下次來該帶什么禮物了。我們留心孩子的每一個愿望,關注她想要什么;平時到商場或什么地方也注意有沒有可用來做圣誕禮物的東西,合適的東西看到了就隨時買下來。但拿回家不讓圓圓看到,先把東西藏起來。有時圓圓想買什么東西,我們就借口沒時間逛商店,是不是可以等到元旦放假時再出去買;或是借口某個東西有些貴,要不要再到別處看看,比較了價格再買。結果沒等我們去買,圣誕老人就給送來了。
在圓圓的眼里,這個老爺爺一定好極了,他的能耐也大極了。
有一年圓圓在玩耍時說到芭比娃娃沒有男朋友,想給她找個男朋友。我領著圓圓幾次到賣玩具的地方看,一直沒能找到一個男芭比。
圣誕節快要到了,我買了一個面相看起來英俊的女芭比,回家后把娃娃的頭發剪短,做了一頂帽子和一身男裝,配一雙長筒靴,這個“她”就變成了“他”。當然,這些改造工作都是在圓圓睡覺以后做的,她一點兒不知道。
到圣誕節早上,芭比公主的“男朋友”出現時,圓圓真是高興壞了。她沒想到自己想買而買不到的東西,圣誕老人居然給送來了。
不過,她很快發現“男朋友”帽子的布料和她的一條舊裙子的布料一樣,他的衣服和褲子的面料也和媽媽剛在縫紉店做的一條棕色裙子的面料一樣。我也假裝驚訝地說:“是啊,怎么這么巧呢!”
我知道總會有越來越多的線索向她提示圣誕老人是誰,但無所謂,讓她該知道的時候再去知道吧。
事實上,圓圓稍大一些時,對圣誕老人的真實性就有了懷疑。
她在幼兒園大班那年,收到禮物后又高興地去問別的小朋友收到沒有。她很奇怪自己都教過別的小朋友回家告訴父母,讓他們的父母也經常在心里對圣誕老人說話,怎么圣誕老人還是沒給他們送東西呢。結果幼兒園老師告訴她:“根本就沒有圣誕老人,那是你媽騙你呢。”圓圓說:“不是,我媽媽從來不騙我!”她回家后還氣憤不已,問我到底有沒有圣誕老人,我說有啊,他不是年年都來給你送東西嗎,媽媽和爸爸怎么可能半夜去買東西呢?
一個人的童年是多么短暫啊,我多么想延長她的快樂,不愿意她早早失去一個童話世界。
圓圓雖然從我這里得到證實,有些放心了,但事實上從那時起,她可能就對這事起了疑心。后來又問過幾次,我們一直想辦法不說透。到她上小學后,可能已經意識到圣誕老人是虛構的,就再也不問到底有沒有圣誕老人了。
那以后,我們也慢慢放松了警覺,說話隨意起來。記得她上小學二年級時,圣誕節收到一個很漂亮的穿著宮廷華服的洋娃娃,我看她很喜歡,也一時得意,就對她說:這個娃娃這么漂亮才八十塊錢,百貨大樓那個還沒這個好,賣一百二十塊錢,小店的東西看來還是便宜。
我突然發覺說漏了嘴,有點不好意思。圓圓不揭穿,只是笑笑說:“圣誕老人還到各個商店轉悠,比較價格呢。”
圣誕節的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即使后來圓圓已心知肚明,我們也一直沒有正面說過這個事?!笆フQ老人”是我們共同的享受,是我們共同的夢想,所以它是我們要共同守護的秘密。
她九歲時,我假期帶她回姥姥家。有天上午我正在衛生間洗頭發,聽到圓圓拿著什么東西對姥姥說:“這是圣誕老人送我的?!崩牙讯核f:“這圣誕老人年年給你送東西,他到底在哪里呢?”圓圓頓了一下說:“正在衛生間洗頭發呢?!比胰硕夹α?。
孩子總要長大,童話總要消失。圣誕老人雖然和童年一起慢慢遠去了,但我們仍然愿意延續這份快樂。
中學幾年,圓圓越來越成熟了,我們依舊會在每年的圣誕節送給她一些禮物。當然不能像小時候那樣送“小兒科”的東西了,而是開始送一些“含金量”高的東西,比如CD機、衣服等。仍然習慣于把這些東西稱作是“圣誕老人送的禮物”。如果圣誕節不在周末,我們就把“圣誕節的早晨”改在離節日最近的一個周末早上,只提前不推后,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每年有個驚喜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