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者蘇拉
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蘇拉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他行事都干凈利落,令人如沐春風。他性格豪爽,作風明快,給人勇于承擔責任的印象。
蘇拉雖然有著科爾涅利烏斯家族的血統--這個家族在名門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其本人卻誕生于羅馬史上默默無名的家庭中。盡管他始終不知父母為何人,并在貧困中度過了青年時代,但是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他都稱得上是一個貴族。個子修長的他,極適合穿著托加。他并不是像馬略那樣平等對待士兵的統帥,但他的僚屬對他口服心服--這不僅是因為他總能領導大家打漂亮的勝仗。如果只是完成任務,那并不足以令人折服,使人對他產生信賴感的,是他果敢明快的行事作風。蘇拉的長處還在于,他不畏懼任何負面的批評。概而言之,他對世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毫不在意。
在羅馬共和時代,若無元老院的許可,即使是將軍也不得率領軍團進入北起盧比孔河、南至布林迪西的國境。在國境范圍內,將軍只有與他的軍團立約,在羅馬城舉行凱旋儀式時才能再度會合。在此期間,軍團必須暫時先行解散。在凱旋儀式舉行之前,將領哪怕不帶一兵一卒,也不得進入羅馬城墻內境。嚴格遵守這些規定,正是忠于羅馬法的表現。
在5年前,也就是公元前88年,當原屬蘇拉的平定東方叛亂的遠征軍統帥一職為馬略所奪時,蘇拉率領尚在編成當中的征東軍團,在首都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武力鎮壓行動。公元前83年,當東方的戰事暫告平息之后,蘇拉率領軍團自布林迪西登陸。此時他心中所想的并不是凱旋儀式--雖然凱旋儀式對羅馬男子而言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蘇拉本身也還未享受過這份殊榮;同時他在東方優異的戰績,已使他足以擁有舉行凱旋儀式的資格。他對這項儀式毫不在意,而是致力于打倒由馬略及秦納所建立的平民派的龐大勢力。所以在布林迪西登陸后,他并未解散軍團。
如果設想愷撒步入壯年后,他的競爭對手不是龐培而是蘇拉,那么局勢會如何演變?這類假設性的問題,不僅是專業歷史學者,也是歷史愛好者們所鐘愛的問題之一。然而這類問題的答案很難得到。公元前83年,蘇拉55歲,愷撒17歲,這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件幸運的事。
自布林迪西登陸后的蘇拉沒有將軍團解散掉,他的用意可說是路人皆知。那些從前為了躲避馬略的屠殺而逃亡的蘇拉人,以及在秦納的獨裁下忍氣吞聲的人們都火速趕到了蘇拉身邊。元老院派的重要人物梅特魯斯·皮烏斯不僅是梅特魯斯家族的一家之主,也是阿爾卑斯山以南高盧行省的駐軍司令,他率領手下2個軍團自盧比孔河北方而來。父兄皆被馬略所殺、自己也亡命西班牙的31歲的克拉蘇也自西班牙返國。父親亡于馬略派人士之手、潛藏于皮契諾地方的龐培也火速前來。23歲的龐培誕生于大地主之家,他帶領自費編成的3個軍團到來,蘇拉欣然接受。
至此,蘇拉的兵力計有公元前88年起統率的5個軍團、來自意大利的1個軍團,再加上梅特魯斯·皮烏斯的2個軍團、龐培帶來的3個軍團,共有11個軍團。這是一支擁有步兵6.5萬人、騎兵1萬人,總計兵力7.5萬人的龐大力量。
反觀另一方,為對抗蘇拉所集結的平民派兵力總計12萬,平民派的統帥包括以前執政官身份指揮作戰的老馬略之子,以及當年的兩位執政官。當然,從羅馬國的立場來看,這一方才是政府軍。之所以能集結12萬人的士兵,一方面是因為平民們仍懷念馬略,另一方面秦納的多項政策也對平民階層有利,所以他們一致自愿參軍。但是平民派這邊比較值得惋惜的是,雖然有塞多留這般的指揮官人才,但最核心的統帥實力沒法與蘇拉相提并論。
縱然如此,耗時兩年的內戰仍是激戰頻仍--這實際上是元老院派與平民派之間的階級斗爭;另外,在老馬略為發泄滿腔的怨恨而對元老院派人士進行血腥屠殺的前車之鑒之下,這也是因害怕蘇拉同樣的復仇行動而促使平民派人士發起的生死抗爭。
內戰在意大利半島全境展開,至公元前82年11月1日,在羅馬城墻外的決戰終于告一段落。被視為人民公敵的蘇拉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老馬略之子戰死,其中一名執政官逃往非洲,塞多留也亡命西班牙。無論是領導階級還是軍團士兵,平民派均一蹶不振。在最后決戰的次日清晨,蘇拉率領軍團從首都羅馬的城門進入--這里因為沒有作為戰場而未遭受任何破壞--他隨即下令開始消滅反對勢力。
當初,馬略只是借著大肆殺戮以發泄心中的怨恨而已,而像蘇拉這樣冷酷的人物,則以殺盡平民派為目標。他們的動機不同,但造成的慘劇卻相同。殺戮的動機如果為私人恩怨當然自有限度,如果為政治的動機,那么犧牲者的范圍則更廣,手段也必須更加系統化。如果借羅馬公民之手屠殺羅馬公民,恐怕不妥。因此蘇拉沿用馬略的方法,由奴隸負責進行大屠殺。但由于馬略在事成之后殺掉了那些奴隸,所以現在如果只是簡單地下達命令,恐怕無法說動這些奴隸執行殺戮。于是,蘇拉采取截然不同于馬略的方法,他暫時先解散1萬名體格健壯的奴隸,將他們的身份提高為“解放奴隸”,使他們擁有自己的家庭名號,甚至包括“科爾涅利烏斯”這樣的名號,并保證他們不再淪為奴隸之后,再派遣他們去掃蕩反對派人士。被稱做“科爾涅利烏斯幫”的這批人挖開了馬略的墳墓,將他的骨灰投入臺伯河,砸壞了為紀念馬略戰勝朱古達及日耳曼人而建的紀念碑,殺害了馬略的養孫。
56歲的蘇拉為了將與馬略及秦納相關的平民派人士趕盡殺絕,甚至編寫出一本黑名單;只要名列其中的人,都難逃一死。因為蘇拉實行了一種有高額賞金的密告制度,也就是凡密告列于黑名單的人的藏身之處,并且將其殺死的密告者,可接收被害人的財產,并且還可以得到一筆極豐厚的賞金。因為這個制度的施行,消滅平民派的行動更增添幾分悲慘。為爭取賞金,就連這本黑名單上列名者的兒子、親戚及奴隸們都加入了這場屠殺行動。然而另一方面,也發生許多感人的插曲。有的奴隸為了保護主人,即使受到威脅或被殺也不肯透露主人的行蹤,也有妻子以身為盾掩護丈夫逃亡的。
名列蘇拉“死刑黑名單”的據說共有4700人,其中包括近80位元老院議員及1600名“騎士”。他們的下場是未經審判就遭到殺害,然后被沒收所有財產。
即使有個別人保住了性命,他的財產也只有被沒收一條路可走。此外,他們的子孫凡是從事公職者一律革職,那些被沒收的財產被公開拍賣,在賤價拍賣中獲取暴利的當然是蘇拉派人士,其中甚至包括蘇拉家的解放奴隸。
消滅平民派的行動并不限于居住在首都羅馬的當權者,還包括意大利半島的其他地方。在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魯里亞、南部的薩莫奈以及盧卡尼亞,加入羅馬正規軍隊反抗蘇拉的居民即使受《尤里烏斯公民權法》的保障,他們也被剝奪了由秦納所賦予的羅馬公民權,他們中的有權勢者也被無情地處死或沒收土地,因為蘇拉想要將所有地區的平民派勢力徹底摧毀。
在蘇拉的“死刑黑名單”中有一位年輕人,他就是馬略的侄子、秦納的女婿--愷撒。對蘇拉而言,年輕資淺的愷撒也是平民派中不該放過的優秀人才。但蘇拉周圍的人替愷撒求情的很多,他們認為愷撒家庭的家長已經去世,而繼承者愷撒也不過是個18歲的青年,根本無法從事任何政治性的活動。剛開始,蘇拉對這些勸說不予理睬。和羅馬的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年滿13歲的愷撒也要按照慣例到朱庇特神殿擔任少年祭司。在舉行祭神儀式時,蘇拉曾經常碰見年少的愷撒。但是當羅馬極受尊敬的女祭司長也替愷撒求情時,堅定的蘇拉也只好勉強答應她的懇求。當愷撒自“死刑黑名單”中被除名時,蘇拉說道:
“其實你們都不明白,此后生的才能遠超馬略百倍啊!”蘇拉雖然答應放過愷撒,但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命令愷撒與秦納的女兒離婚。龐培自掏腰包編成三個軍團協助蘇拉作戰,等他掃蕩完平民派人士自非洲歸國后,他的功績促使蘇拉破格允許為年僅24歲的他舉行凱旋儀式。然而即使像龐培這樣的人物也得服從蘇拉的命令,與身為平民派而被殺者的女兒離婚,然后娶蘇拉的妻子與前夫所生的女兒為妻。蘇拉認為光是將愷撒從“死刑黑名單”上除名,對他來說就已經是莫大的恩惠。在秦納已死、平民派也被屠戮殆盡的時刻,與不合時宜的妻子離婚本是理所當然的事,而為愷撒求情者無不抱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18歲的年輕愷撒必定會服從蘇拉的命令。
但從這位尤里烏斯家的年輕人口中反饋回來的回答卻是“不”。預期落空的蘇拉十分震怒,但他并沒有將愷撒重新列入“死刑黑名單”加以處死,而是派遣一隊“科爾涅利烏斯幫”人員去逮捕他。18歲的愷撒逃離了羅馬城,又快馬加鞭地逃到了意大利中部。他逃亡途中曾一度拖著發高燒的身軀躲進山洞避難,但因蘇拉持續不斷的追捕,使得即使在意大利境內也不再安全。最后,他經由希臘逃往小亞細亞,這才讓蘇拉的憤怒得以平息。
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年僅18歲的年輕人敢于對56歲的掌權者說“不”呢?愷撒自己并未留下任何明確的記述,因此自古以來,史學家們便只好反復琢磨此事。縱觀愷撒一生,結婚對他來說通常也是政治因素所致。既然與秦納的女兒結婚是出于政治策略,當不符合形勢時就離婚也不失為一種政治策略,況且服從蘇拉的命令而離婚應不會招致太多的非議。
縱然如此,愷撒的回答仍是“不”。有史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愷撒自年少起便勇敢過人,一腔英雄俠氣。也有史學家認為,想成為平民派領袖的愷撒,理所當然地不能做出這種背叛的行為。另有研究者認為,愷撒是不忍拋棄因父親慘死而悲傷不已、且有孕在身的年輕妻子。
我認為這些推論似乎都很在理,但自愷撒后來的言行推斷,似乎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愷撒認為,即使是擁有絕對權力者,也無權介入他人的私生活。因此,當時年僅18歲的他就忠于自己的想法行事。后來,當愷撒也成為絕對權力擁有者時,無論是面對迎娶反對愷撒的強硬派女兒為妻的布魯圖,還是其他的人,他從不曾試圖干涉他人的私生活。蘇拉是個凡事堅持到底的人,愷撒與他之間雖有年齡、思想上的差距,但就“堅持到底”這一點而言,他們倒是殊途同歸。
逃亡
因為說了“不”而被迫逃亡的愷撒,應當是有兩三個年齡相仿的平日一起讀書、健身的家中奴隸隨行的。他們的身份雖為奴隸,但由于自幼和愷撒一起成長,他們此刻便成了值得愷撒信賴的隨從。也許正是因為預料到了這種不可避免的狀況吧,羅馬的上流家庭往往讓子女與奴隸的子女一起成長。
他們渡海至小亞細亞西岸,躲開了蘇拉急迫的追擊之后,逃亡開始展現出大不相同的一面。不管怎么說,這是愷撒從出生至今首度離開親人,不能不說有某種愉悅的情緒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也許是在家中用錢不容浪費、母親奧雷利婭穩健踏實的持家作風,再加上他不愿依靠他人的幫忙度日等原因吧。愷撒年紀輕輕便遭遇不幸,但似乎又因此見到了生活的曙光。對他而言,這是一次正面因素大于負面因素的挑戰。
逃亡開始的那一年愷撒19歲,蘇拉已經57歲。一方面羅馬方面在運用他家庭的人脈關系設法使他回國,另一方面他體驗著隱身他國所經歷的喜與憂,年輕的愷撒除了默默等待以外什么也沒有做。當然,愷撒是在等待蘇拉的死。但蘇拉雖然消瘦,卻十分健康,身體硬朗得簡直不知疾病為何物。因此,他要在此地等待多少年還是個未知數。說穿了,這仍是一場賭博。
不過好在愷撒有著無法賦閑度日的性格。在潛逃的日子里他有兩個選擇:其一,進入“大學”充實學問;其二,因為他已達到服兵役下限年齡17歲,可借此機會開始體驗軍隊的生活。
對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人來說,留學地指的是雅典及羅得島兩地。蘇拉除了是位出色的政治家及優秀的武將外,也是位頗具教養且不炫耀于外的人。當他在雅典停留期間,有人提供亞里士多德的作品集給他,當時他便了解這些著作的重要性,并將其帶回羅馬刊行于世。但如果愷撒在羅馬上流社會偏愛的留學地雅典及羅得島出沒,極易引起蘇拉注意并因此陷入險境。基于這個原因,年輕的愷撒選擇了加入軍隊這條路。如果能夠混入軍團中隨團四處移防、戰斗,不但能累積經驗、增長見識,同時也不失為一個藏身的好方法。
于是這位19歲的年輕人來到小亞細亞西岸行省總督米努修斯的陣營,志愿加入他的軍團。米努修斯是蘇拉遠征東方時的部屬,隸屬于蘇拉派,但他并非官僚氣息濃厚的人,而是個如慈祥長者般的男子。他開導觸怒最高當權者而逃亡外地、毫無顧忌地以本名現身、父親曾擔任元老院議員的愷撒,并將他迎入當時的參謀總部。年輕的愷撒成為幕僚之一,追隨他逃亡的奴隸們也搖身一變,成為這位年輕將領的隨從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