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第3章 登堂入室

——面面俱到的起居設計

1.那些保留在成語里的房子

(成語典故里的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擁有眾多的名稱和類型。不同的類型代表了不同的建筑和空間涵義。而這些建筑類型,實際上也體現了古人認識建筑和表述建筑的一種獨特行為。現在的城市里,有很多摩天大樓和花園別墅,但傳統意義上的房子已經只能去旅游區里尋找了,當然,有興趣的,也可以在成語里追本溯源。

比如,“亭臺樓閣”這個成語,現在一般用來泛指那些可以用來休息和游玩的建筑。但這個成語中的每個字都表示一種建筑物,每一種建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用處。樓、閣都是古代的多層建筑物。但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分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接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而樓一般都是狹小曲折的,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這一點,可能和一般的常識相反吧。

而“亭”則是“有頂無墻”的小型點式建筑,一般都是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的中后期。至于臺,一般都是高而平,可供眺望的建筑物。如一句詩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還有“廊前飛燕”的廊,是一種有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主要作用也是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對整個庭院的格局起著重要的作用。

成語中的“登壇拜將”提到了壇,壇是一種臺型建筑,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大型活動。比較著名的如,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筑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筑群的總稱。

還有一個成語叫“殿堂樓閣”,除了樓閣以外,又提到了殿堂兩種建筑,殿堂可以說是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殿、堂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周代。“堂”字出現的更早一點,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這就和另外一個“登堂入室”的成語又有了關系,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住場所。“殿”字出現的比較晚,本來的意思是指后部高起的物貌,用在建筑物上,表示形體高大,地位顯著。

還有一個和建筑似乎沒有多大關系的成語,“為人師表”。實際上,在古代,坊和表,都是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筑物,比如牌坊、華表等。在元代以前,制作華表的原料主要是木頭,上面插上十字形的木板,頂上放一只白鶴,多設置在路口、橋頭和衙署的前面。明代以后,華表的制作材料大多都是石頭,北京天安門前的華表就是現存的典型。

2.風水:家居設計的參考書

(古代建筑中的風水學)

要說起建筑,就不可能不提到風水,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建筑史,也伴隨著一部“風水史”。在遙遠的原始社會,雖然還沒有風水學的說法,但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也懂得選擇“近水向陽”的地方來棲息繁衍。未嘗不能說是一種朦朧狀態下的“風水學”潛意識。

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很多關于卜宅的記錄,這也是風水開始見諸文字的表證。而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風水逐步完善成了一套關乎居住選址、建房方位、房屋形式、建房順序、建筑裝飾等等完整而適用的方法和理論。所以,與其說風水是一種迷信,倒不如說是一門“環境生態學”。

風水學說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萌芽,宋朝時開始盛行,而明清兩代,人們對于風水的“追捧”,可以說到了迷信程度,這一時期,風水理論日趨成熟化,“看風水”也從開始的帝王宮殿普及到了城鄉民宅等各類場所。

在古人的認識中,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構成的,而風水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

看風水,就是要“考察”天、地、人、生、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從而達到趨吉避邪,營造健康生活環境的目的。在建房選址和建房裝潢時,最強調的是要有一個好的“氣場”。而設施環境等,都要“服務”于這個氣場。門、窗是氣口,室外道路是氣道,只有這樣才能夠“得氣”,得氣就是“上貴”之選,在風水中“水少不成氣,水大氣逼人,風大會傷身,氣緩才養人”的說法都表現出這一觀點。

一個好的建筑地點,要做到“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瞥,竹木周布,場圃筑前,果園樹后”。而這樣的家居原則,深深影響了后來住宅、甚至是城市的建設。在漢代,已經有了《堪輿金匱》、《宮宅地形》、《移徙法》、《圖宅術》等這樣的專門講述風水的專著,這些都可以看做是對風水學進行了初步歸納和總結的理論。

在一篇介紹風水學的文章里,曾經這樣寫道:“就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風水學是建立在天文學、地理學、人體工程學、水文地質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筑學、生態學等基礎上的一門綜合學科。它的基本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人和,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這些基本觀點符合現代生態環境學的理念。”

非但如此,中國古代的風水學還受到了易學、佛學、道學、儒學、巫學等的影響,加上那些“風水師”在進行活動時,常常有意識地去夸大和臆斷,導致了“風水學”長期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甚至是到了讓人迷信的地步。正因為如此,風水學常常被看做是古代文化史上的糟粕,受到了大多數人的批判和拋棄。

其實,客觀地說,中國風水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在為建筑提供“指南”的同時,所傳達的是一個科學實質:人和自然的相互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只有去適應這個規律,才能得到舒適宜人的居住場所。

3.“外來”的獅子看大門

(古代建筑上的祥瑞之獸)

所有人對石獅子都不會陌生。因為,不但在作為旅游景點的古代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前都擺放一對石獅子,就是現在的很多建筑物前也要安放上兩個。那么,用石獅子把大門的這種習俗,來龍去脈又是怎么樣的呢?

中國其實并沒有獅子,獅子的原產地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而獅子的來到中國,還是要歸功于漢武帝時張騫的出使西域。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是他們以禮物的形式,給漢章帝劉桓送來了獅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的確,獅子自從走入中國,國人一直都對它厚愛有加,稱之為“瑞獸”,地位和老虎不相上下。

而石獅子逐漸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應該是在唐宋之后。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坊,有點兒類似于現在的小區,由官府劃定區域,有圍墻、也有坊門,目的可能是便于防火防盜吧。而坊門一般是個牌樓,上面寫著坊名字。為了防風防震,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后來,出于美化的目的,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等動物,同時也含有納福招瑞的吉祥寓意,這應該就是石獅子護衛大門的最早形態了。

到了宋元時期,坊的居住形式沒有了,各家各戶成了獨立的院子。而有錢的人家,卻把門樓建造成坊門的樣子,也把石獅子雕刻在門柱石上,時間一長,效法的人多了起來,也就作為習俗傳了下來。

把石獅子擺在大門前的講究有很多。而說到作用,其實也無外乎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作用是避邪納吉。因為獅子是人們心目中的靈獸,還有個名字叫“辟邪”,所以,古人當然認為石獅子可以驅魔避兇,據考證,石獅子最早就是用來鎮守陵墓的。

第二個作用人們期待石獅子能夠預卜洪災。在民俗傳說中,獅子有預卜災害的功能。說如遇有洪水泛濫或陸地沉沒等自然災害,石獅子的眼睛就會流出紅色的眼淚或流血,給人們以災害來臨的提示,讓人們采取應急避難措施。當然,這只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

第三個作用便是大戶人家顯示自己的威風了。古代的宮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獅子守門,顯示了主人的權勢和尊貴,而石獅子的大小,也和戶主的地位有關系,天安門前的兩對威風凜凜的獅子,就體現了“皇權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

第四個作用應該是藝術裝飾。因為代代相傳,石獅子已經成為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在繪畫里,很早就有了獅子滾繡球的圖案,這無非是象征了娛樂升平和人間愛戀的感情色彩,也表達出了人們對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

現如今,石獅子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延續下來,而其中的迷信色彩已經不再重要,人們更多的是去欣賞石獅子栩栩如生的神態,和傳統工藝的鬼斧神工了。

4.家庭成分的鑒定符號

(“門當”和“戶對”的來歷)

“門當”與“戶對”是傳統民居建筑中大門建筑的組成部分,這種用于鎮宅的建筑裝飾現今存留不多了。

門當,到底是什么呢?除了在門前擺放石獅子,一些“體面人家”還在大宅門前有一對“石鼓”,或者這個石鼓坐落在門礎之上,還有的干脆就是個印章形狀的小石墩,這個東西,屬于一種鎮宅的建筑裝飾,同樣是為了起到辟邪的作用,所以,叫做“門當”。

那么,什么是“戶對”呢,戶對是放置在門楣上或門楣雙側的圓形短木樁,大約一尺多長,是與地面平行,和門楣垂直的。因為被安置在門戶之上,并且都是雙數,所以稱之為戶對。戶對的數量是有含義的,一般情況下,有的是兩個一對,有的是四個兩對,比較普遍的解釋是,有兩個的是平民百姓里的大戶人家,而有四個的人家一般是官宦之家,主人至少要為七品到五品的官員。

而關于“戶對”的短圓柱形“模樣”,學者們習慣解釋為這是代表了人們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思想,其中的寓意代表了男性的陽剛之氣,包含了人們祈求人丁興旺、香火永續的意思。而“門當”的樣子又很像一只大腹便便的牛皮鼓,這是有象征意義的,表示著人們希望女性的生育能力很強,也象征了女性的乳房,希望她們有充足的乳汁去喂養小孩。可見,“門當”、“戶對”除了寄托著鎮宅驅邪的愿望,也有為了繁衍下一代生殖崇拜的意思。

中國古代的建筑歷代有對稱和諧的美學要求,所以,如果一個宅院的大門前有“門當”,那么一定也是有“戶對”的,因此,“門當”、“戶對”常常被人們放在一起稱呼。又因為“門當”、“戶對”上往往雕刻了和主人身份相匹配的圖案,并且“門當”的大小、“戶對”的多少又同時反映了宅院主人家庭財勢的大小,所以,門當和戶對除了有在建筑上裝飾的作用,還說明了宅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家境等以及處于何等階層的信息。

到了后來,“門當戶對”這個詞逐漸成為指代在社會觀念中男女雙方的家庭和個人條件差不多,適合婚配的成語,它們原來的意思,在今天反而被人們逐漸淡忘了。

而現在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古人所說的“門當戶對”,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為戀愛常常是在兩個人之間發生,但婚姻卻牽扯了彼此的兩個家庭。而每一個家庭的氛圍、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承都是在家族中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不會因為周圍的環境有變化而有很大的改變。

如果兩個家庭有差不多類似的生活習慣,以及對現實社會的看法相近,經濟基礎也相當,夫妻兩人的婚姻生活中才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會有共同的趣味和保持彼此的欣賞。在今天看來,除了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還包含了兩人的心態、素質、修養、教育等各方面因素,至少兩個人溝通不成問題,能夠很好的共融,在這樣的條件下,家庭作為婚姻的外在形式,也就有了穩定的生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門當”和“戶對”的遺跡很難看到了,留給我們的只能是抽象的概念。在傳統社會一直遵守的法則,未必就能在現代社會得到普遍的認可,況且在古代,貧窮的書生當了駙馬的事例也是有的。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有志氣,有奮斗的決心和毅力,保持獨立的個性,不依賴他人,這些才是我們所崇尚的。

5.細致到門扇上的裝飾物

(古人門扇上的裝飾)

如果說“門當”和“戶對”是古人對門口的裝飾,那么,就算是最簡單的門扇,古人也是要盡美化之能事的。最著名的當然要算是故宮的宮門了,朱紅的大門上,那些金光閃閃的門釘,就是古人給門做的“打扮”。

本來,門釘在一開始,是對木板門進行加固用的。但是,當整齊排列的門釘在觀瞻上的效果被發現后,裝飾意義就開始有點“喧賓奪主”了。

門釘的排列縱橫皆成行,呈一個個圓圓的凸起,和厚重的門扇搭配起來,真的是相得益彰。但是,門釘又不是隨便裝飾的,在數目上,也有著等級觀念的體現。這在清代以前的表現還不是很明顯,到了清代,作出了政府性的指令,九路門釘只有宮殿可以飾用,親王府用七路,世子府用五路。所以,故宮宮門上的九九八十一顆釘,也是導游必須要重點講解的一段。這是因為在古人的觀念里,“九”是最大的陽數,當然只能配給“九五之尊”的帝王。

另外,除了裝飾,門釘在民間也有摸門釘“祈添丁”的講究,因為傳說摸門釘能生男孩。

門需要開關,這就需要安裝個拉手,而門環就“接受”了這個任務,同時,還可以用來敲門,起到門鈴的作用,簡直是一舉兩得。但是,這里也是有講究的。具有實用價值的門環,又往往配上了裝飾性的底座,這個底座,被人們叫做“鋪首”,也含有了驅邪避禍的意義。

“鋪首”一般都是銅質,或鐵質的,先把銅或鐵溶化了,澆筑成一個“怪獸”的模樣,獸頭張著大嘴叼個鐵圈,這叫做“獸面銜環”,鋪首安置在大門高處,相當于人體的高度。在封建社會里,凡是重要的大門幾乎都少不了要做個鋪首裝點門面。比如,漢代孝元廟殿門上所裝的鋪首,為龜蛇之形,這在古代“四象”里屬于北方玄武,而另外的南方朱雀,也有被用做鋪首的例子。總的來說,曾經出現的有朱雀、雙鳳、羊頭等作為鋪首,也有用虎、獅、螭等獸頭狀做鋪首,究其原因,是取了猛獸怒目,露齒銜環的形象,為門戶增加威嚴之氣,同時也充當著門的辟邪物角色,如清代《字沽》所說:“門戶鋪首,以鋼為獸面御環著于門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義。”

不用說,鋪首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不是你想打出什么樣式就打什么樣式,一旦“越制”就會“吃不了兜著走”。一般百姓人家的鋪首大多是用熟鐵打造的,圖案也大多數為圓形、六角形,以及在邊緣上打造出花卉、草木、卷云形花邊等,和圓圈狀的門環或菱形、令箭形、樹葉形的門墜相互映襯,除了美觀外,還很樸實耐用。而王子王孫、達官顯貴、富甲豪紳家大門上的鋪首也各有不同,在尺寸上也大了許多,氣派了許多。

6.“走投無路”的檐角

(古代屋檐上的“怪獸”)

在傳統的古代建筑中,還有一處不能忽略的“景致”,就是那些或在檐角、或在屋脊上排列著的數目不等的小動物。這些檐角上的動物被人們稱做屋脊走獸、檐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等,不過,用古代建筑行業內部的說法,它們還叫做小跑或“走投無路”。因為跑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實在沒別的地方可去了,這也算是古人的一種調侃吧。

古代的房子,都是木梁覆蓋瓦片的結構,瓦片從內向外一片片相壓,但到了角上,最前面的瓦就“指望”不上誰了,如果刮風,難免會被吹下來,所以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而瓦釘的釘帽一般都要進行一番美化,于是慢慢變成了各種動物形象。

檐角上的動物,最前面的一般是“仙人騎鳳”,這是來自戰國的一個傳說,相傳齊國的國君在一次戰斗中失敗,前有大河攔路,后有敵軍追趕,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這時候,一只鳳凰飛了過來,把國君托在背上,離開了險境。所以,人們把表示這個傳說的形象放在建筑脊端,有“逢兇化吉”的寓意在里邊。

“仙人騎鳳”的后面,還有一些小動物,一般都是坐姿排列。這些小動物的數目,也要根據房屋的規模和等級不同而變化,通常情況下都是一、三、五、七、九等單數。當然,皇宮里還是有特例的,故宮的太和殿就用到了十個,那是因為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如果有誰不服氣,也擺上十個,就是滿門抄斬的大罪了。

如果房屋足夠氣派,壓在檐角的動物可以排到九個,不過,這些小動物的排列也是有講究的,在順序上不能“胡來”。正確的順序是:鴟吻、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并且,在傳說里,它們也代表著不同的作用和寓意。

我們先看看前三名:排在第一位的鴟吻,是傳說里龍的九子之一,它喜歡四處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而鳳,則象征著尊貴、有圣德之人,屬于“吉瑞”,就排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獅子和門前的獅子一樣,有著差不多的寓意,同樣代表了勇猛、威嚴。

接下來的天馬、海馬,象征了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第五位的狻猊,傳說也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據說能食虎豹,有統率百獸的意思。第六位的狎魚,是傳說中生活在海里的神獸,和狻猊一樣都可以興云作雨、滅火防災。

第七名獬豸,也是古代傳說中的猛獸,大概和獅子差不多厲害。傳說獬豸能辨別是非曲直,獨角,又被叫做神羊,象征了勇猛、公正。第八個是斗牛,是傳說中的一種帶角的龍,能給人帶來吉祥,也能興云作雨、鎮火防災。最后一個叫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傳說能避火的小動物。

正是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檐角,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也留下了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7.天黑請點燈

(古代的照明辦法)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曾經是人們的夢想,對現代人來說,停電一個小時都會帶會許多不便。那么在沒有電的幾千年里,古人的夜晚該怎么度過呢?照明就是個最現實的問題。

如果往前推,最早的“燈”,應該是火把。的確,在漢以前,正是以柴禾做燈燭,所以,點燈也就成了“舉火”。到了漢代,才有了燭,但這個燭,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蠟燭,按照清代俞樾在《茶香室續鈔十四》中的說法,“古人之燭或用麻或用木蓼或用胡麻或用脂膏”,不管怎么說,總算是有了光源,不至于再燒“劈柴”了。要是生活比較小康而兼有小資情調的,大可以來個“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仿效風雅。

趕上地方大,人多的時候,比如天子議事、重大節慶,照明的大燭就換成了“庭燎”。在唐代的《明皇雜錄》上說,“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設蠟炬,連屬不絕。”這個“庭燎”的制作,是用蘆葦做心,用布纏繞,把蜂蜜灌進去,布的外面也涂上蜂蜜。這樣不但質地堅硬,而且也耐用,不像火把那樣燒得太快。然而燃燒起來,味道聞著定然不雅得很。

“油燈”的出現,大概是在戰國的時候,從此照亮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漫漫黑夜。不過,像大多數的先進事物一樣,開始的時候只能作為富人的奢侈品。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植物油,油燈用的是動物油,材料的來源是很有限的,要是再加上點香料什么的,那就更加昂貴了。

在考古發掘中,出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的墓葬里的“長信燈”,已經制作十分精巧。宮女的雕像跪在那里拿著燈,通體鎏金,璀璨奪目。燈盤、燈座和拿燈宮女的右臂是活動的,可以拆卸下來;燈盤中心有一個釬子可以插上蠟燭,燈罩與燈盤可轉動開合,便于調節燈光亮度和角度。宮女的右臂為煙道,煙經底層水盤過濾后,便有煙而無塵,可減少室內的煙炱以保持清潔,這可以說是漢代燈具中的杰作,體現了古代燈匠的杰出的創造才能和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一直到魏晉時候,貧窮百姓家里的照明設施,仍然用的是傳統的老法子。有了蠟燭后,油燈又不算貴了。蠟燭輕便易于攜帶,油燈的氣味不好,而且不好攜帶。真正的豪奢子弟,家里的照明都是大手筆。在《歸田錄》里說:“公嘗知鄧州而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后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植物油出現之后,油燈就更不是什么奢侈品了。《齊民要術》就說,“種紅花收子,既任車脂,亦堪為油”,“麻子科大,收此一實”,這足夠讓古人生產大量的油燈了。點油燈最好用烏桕油,依次為菜籽油、亞麻子油、棉子油和胡麻子油,桐油和桕混油為最下品。

宋代的時候,有人發明了一種“省油燈”。據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故易干,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當時的油燈的制造材料一般是銅、鐵、錫,下面有個底盤托著,中間立一個柱子,盛油的器具就是盞,放在柱子的頂端,用的時間長了,熱油容易干掉,在盞內放上冷水,盞不熱,油不干,所以就可以省油了,能源節省一半。

8.冬天里的一把火

(古代取暖用什么)

時代的進步,最先體現的就應該是生存條件的改善,在如今的現代化都市里,不管是集中供暖,還是空調取暖,人們都能在家里“如沐春風”了。可按照全球變暖的說法,過去的冬天比現在更為寒冷,古人又是如何取暖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然離不開火。自從火的出現,人們發現它不但能煮熟食物,更重要的是,還能驅除寒冷。而火爐和火塘,也就成為最古老而最有效的取暖方式。考古學家在半坡、姜寨等遺址發現,原始的房屋門口附近都有灶坑,這應該是一種把做飯和取暖結合在一起的做法,而古人在漫漫寒冬里,也就能望著門口的熊熊之火,告訴自己,既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么?

到了秦朝,取暖的方法開始注意到了“環保”,畢竟煙熏火燎的滋味也不好受,于是出現了“壁爐”和“火墻”,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的壁爐,爐膛像一個倒扣的盆子,這樣,火焰的空間就變大了,木柴可以燃燒得更加充分,那時候,主要燃料還是木炭,木炭的燃燒緩慢,可以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這也是古人開始把采暖和建筑結合的一大進步。

漢朝的宮廷貴族取暖過冬,除了講究衛生,也很注重享受,漢代在長樂宮中就有個溫室殿,是到了冬天,專門給皇帝居住的暖殿,殿內有特殊的設備,用來防寒保溫。《西京雜記》記載說,溫室殿的墻壁是用花椒和泥涂抹的,上面還要掛滿錦繡香囊,地上鋪著西域毛毯。這樣一來,溫暖的前提下,滿室的香氣,也足以醉人了。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唐朝,在取暖設備上也有了較大改進。“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余。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于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這種宮中取暖的場面,被記述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在宰相楊國忠家,則是“以炭屑用蜜捏成雙鳳,至冬月,則燃于爐中,及先以白檀木鋪于爐底,余灰不可摻雜也”。

在保存完好的故宮紫禁城內,人們在一些宮殿的地面下發現挖有火道,添火的門設在殿外廊子下,是兩個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這就是有名的暖閣結構。

康熙、同治和光緒帝結婚的洞房——坤寧宮東暖閣和絕大多數的宮殿,現在還可以看到當時的保暖設施,殿前的灶口覆蓋著木蓋,一方面能保暖,另一方面能通風。暖閣的外面還有暖炕,和現在東北居民家中的炕床有著差不多的結構。

除了上面這些設施,有些室內還配置了火爐,也叫做火盆,或者叫熏籠。制作工藝十分精美的熏籠,由盆和籠兩個部分組成。較大的重量能有數百斤,整體高度有一米多,有三條腿的,也有四條腿的,在外觀上有的青銅鎏金,有的掐絲琺瑯,看上去華麗高貴。而小一點的,隨手就可以拿起來,和西瓜的大小差不多。還有放在腳下暖腳的“腳爐”,和用來暖手的“手爐”,也很精美講究。至于火爐中作為燃料的木炭,質量上乘的叫“紅羅炭”。這些木炭,看上去烏黑發亮,能夠長久的燃燒,火力比較旺盛,不但不冒煙,還沒有異味,對室內空氣的清新沒有很大影響。

看起來,以古人的聰明才智,根本不需要現代人為他們取暖的事操心。

9.從“門前五柳”看古人的綠化觀

(古代的生態環保觀念)

陶淵明號稱“五柳先生”,因為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那么,古代是不是家家都在門前種樹呢,這樣算起來,古代的“植樹指標”豈不是完成得很好?

其實,古人對“綠化工作”的確非常重視,植樹也被作為評價官吏政績的依據之一。在宋朝時,蔡襄任福州知府,就令各州縣大搞道路綠化而受到民謠稱贊。

而愛護樹木的法令,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就由大禹頒布,深知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性的大禹,十分重視“封山育林”,曾制定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

木材在古代有更重要的作用,西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林衡”、“山虞”等官職,掌管丈量種植、護理林木等事務。為了動員人們植樹,甚至還提出了“不樹者,無槨”的規定,意思是說不種樹的人死后不準使用棺材。這一招,可夠狠的。

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連年征戰,使得森林毀壞嚴重。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專門下令天下臣民在道旁“每三丈而樹”、“樹以青松”。據說在“焚書坑儒”的時候,秦始皇還特別囑咐,對于有關植樹造林方面的書籍,不僅不要焚毀,還要好好收藏。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下詔:“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余,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三根……限三年種畢。不畢,奪其不畢之地。”在這里,對種什么樹,種多少都提出了要求。

隋煬帝昏庸無道,但他的奢靡也曾對綠化有促進作用。開鑿大運河時,他下詔無論男女老少,只要在堤岸兩邊種活一棵柳樹的,就獎勵細絹一匹,老百姓于是都搶著去種樹,大運河兩邊還真的因此而綠樹成行了。不但如此,隋煬帝還在堤岸上種過柳樹,并賞賜了柳樹也姓“楊”的尊榮,這就是后世柳樹也被稱為“楊柳”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頒布圣旨,讓天下“驛道栽柳樹以蔭行旅”,而且專設了“虞部”、“司苑”等官職,分管草木園林事宜,令天下百姓廣植榆、棗、桑等樹。

宋太祖趙匡胤也十分重視植樹造林,他根據植樹多少把天下百姓分為五等。“第一等,歲樹五十本,第二等以下遞減十本”,并下詔凡墾荒種植桑樹、棗樹者,不繳田租,對率領百姓植樹成績突出的官吏,晉升一級。在當時政策的有效鼓勵下,宋朝的植樹成果十分顯著。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很快詔書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設立司農司編《農桑輯要》,頒布了“農桑之制”十四條,其中規定:“每丁歲種桑、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改種榆、柳。”他還嚴飭各級地方官吏督促實施,如失職或申報不實者,須按律論罪。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他當了皇帝之后,以農桑為國家的本業,令天下廣泛種植桑、棗、柿、栗、胡桃,歉年可以度荒,豐年可以賣錢。他還親自率眾在京城金陵朝陽門外種植樹木50多萬株,意在為民表率。此外,明朝時,我國還有了最早的農桑學校和園林場。

這樣看來,和古人相比,很多現代人的“綠化觀”反而算是落后的了。

10.古代特困戶的“廉租房”

(古代也有“廉租房”嗎?)

現在我們常說的“廉租房”,指的是政府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屬于一種社會福利。那么,在古代,流離失所的百姓,是不是就只能落得“上無片瓦遮身”的境地呢?

古代的皇帝,其實也不都是那些聽說老百姓沒糧食,就胡亂出點主意說可以多吃點肉的昏君。歷史上,有一些皇帝,對這些窮苦百姓,不管說他是為了統治穩定,還是真的有仁愛之心,也是積極采取了措施的。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經下過一道圣旨,要求在南京找到一塊空地,建造房屋260間,用來給當地無家可歸的人居住。過了一個月,他又命令把華亭縣里宋朝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用來給沒房子的人居住。

皇帝的命令當然不是兒戲,臣子們很快就圓滿完成了任務。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應該說他對底層生活還是有很大的了解和同情的。所以,在這兩個“試點工程”成功后,他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了。他說:“全國百姓,只要沒房子,咱國家就給他造房子住。”這下子,地方上可就苦不堪言了。畢竟,這可是筆巨大的開銷啊,皇帝的“愿景”是不錯,但對于百廢待興的大明王朝來說,可行性實在是不高。

后來可想而知,朱元璋的“廉租房計劃”最終流產了。可是,早在宋朝,就有皇帝進行過免費的“廉租房”試驗,從宋仁宗到宋高宗,都做過這方面的努力,還基本上搞得很成功,尤其在南宋,差不多每一個省份,每一個地市,都有房子可以讓窮人免費居住。

在北宋的時候,這種專門為窮人安排住房的機構叫“福田院”,也有點我們今天“收容機構”的影子。當時北宋在開封建有四家“福田院”,假如有流民跑到了開封,滿街乞討,定會有礙觀瞻。所以,就會被安排到“福田院”里,不但提供免費的住處,還可以免費吃飯,免費看病。

不過,和“收容”不一樣的是,“福田院”不但管外地的流民,也管本地的窮人、孤寡老人,只要你沒有房住,沒有人管你,就可以進“福田院”了。可以說這個機構,是兼有了“收容救助站”、“養老院”和“安置房”等多種行政功能于一身。

不過,“福田院”的承受能力畢竟有限,所以,慢慢地就吃不消了,于是,在南宋進行了改革,取而代之的是三種福利機構,分別叫做安濟坊、露澤園、居養院。

安濟坊主要功能就是醫療保障,沒錢請醫吃藥的百姓,進安濟坊可以領到免費的醫藥,可以享受免費的醫療,這和現在的慈善醫療機構差不多。

露澤園主要功能是收埋尸體。窮人家里死了人,沒錢買墳地安葬的很多,所以才有那么多“賣身葬父”的故事,露澤園這樣一種慈善的福利機構,可以幫助窮人完成喪葬大事。

居養院的功能跟露澤園、安濟坊完全不同,它純粹是一個住房保障機構,就像北宋的福田院一樣,孤寡的老人家你就放心去居養院安家、養老去吧。逃荒的農民,到了京城或者其他城市,嘉興、紹興,也可以去居養院安家落戶,不用在街上流浪了。

這幾位皇帝,還是都很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估計都讀過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吧。但是,最大的問題是財政問題。所以,他們所推行的住房保障政策,最終也沒有改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階級社會本質。

11.便宜給特權階層的“經適房”

(清朝的“經濟適用房”)

如果說,“廉租房”是特困家庭的基本保障,那么,對于現在的普通低收入家庭來說,“經濟適用房”就是他們的朝思暮想。古代也有“經濟適用房”,但是,卻不是給弱勢群體準備的,而是成了特權階層的福利。

大清建國之初,很多旗人都一股腦兒跑到北京城里定居了。居住,當然首先要解決住房的問題,開始的措施很簡單,把漢人趕到外城去,內城就可以騰出來蓋房子了。一品官二十間,二品官十五間,三品官十二間,四品官十間……反正就是按照職務級別的高低來“福利分房”。

等到了乾隆年間,由于古代的人沒我們現在的人考慮深遠,所以也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政策,旗人人口難免大幅地增多了,眼看著地盤不夠用了,房子也不夠分了,可是繼續驅趕漢人,給旗人蓋房子也不現實呀。

而且,這些旗人養尊處優,不光使勁生孩子,也拼命花錢,很多人吃喝嫖賭樣樣不落,敗了家的錢不夠花了,就偷偷把政府分給他們的房子賣了出去。乾隆皇帝當然很生氣,可畢竟現實的房子問題得解決啊,于是,他就來了一次“房改新政”。

“房改”的措施很簡單,首先是,國家不再給旗人免費分房了,當然這只是原則,對有特殊貢獻和皇親國戚之類的肯定要例外。不分房了,但是旗人嫌房子不夠住,可以向政府申請購買。第二個規定比較有意思,就是原來分給你的房子你可以賣,但有一個條件,你得先把房子從朝廷那里買過去,因為現在還是公房,換句話說,你得把“使用權”變成“所有權”。

不過,這也不是為難這些旗人。因為這些家伙不管是向清政府買新房,還是把原來分到的房子從政府手里完全買下來,要花的錢都是很少的。一所市價幾百兩銀子的四合院,旗人只需要交給國家幾十兩銀子,就能擁有完全產權。

乾隆四年,有一個叫額森特的旗人,他分到了一個有三間正房、兩間廂房的小四合院,估計是住著挺舒服,就想把這個分到的公房變成私人的。房子坐落在正陽門外高井胡同,如果按照市價,起碼得五百兩銀子。但是,額森特只花了五十七兩,就擁有了完全產權。并且,人家還搞了個分期付款,按月從工資里面扣除。這個額森特每月有十幾兩工資,內務府每月從他工資里面扣除一兩五錢八分四厘銀子,從乾隆四年十二月開始扣,扣到乾隆七年十一月,剛好把五十七兩銀子扣完。房子,就這么不疼不癢地到手了。

相關的學者曾經對當時的內城旗人人數做過估算,像額森特這樣只出很少的一點兒錢就能把公房變成私產的,乾隆年間至少有五十萬人。他們用很少的錢買下了房子,既經濟,又適用,的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批“經濟適用房”政策的受益者。

12.古代官員退休后也做“房奴”

(古代也有“房奴”嗎?)

不管是大宋的“廉租房”也好,還是大清的“經適房”也罷。房子是人生存的一個必要需求,在任何朝代都是頭等大事。但是,為此煩惱的可并不都是窮苦百姓,很多古代的官員,也經常為了房子的事大傷腦筋,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為人民服務”的而是“為皇上服務”的,皇上可不像人民那樣好說話,叫他們上得去也能叫他們下得來。

古代官員授職,也是十分注意“回避原則”的,也就是不能在家鄉或者有產業的地方任職,基本上是哪里沒關系就去哪里,要不怎么當官的人都稱自己是“宦游人”呢。過去做官,什么事都可以不操心,一到任,就有條件優越的官邸供你和家屬居住。但是別忘了,另外一句話叫“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一旦有新官來上任,這前任可就一會兒也不能耽誤地搬出去,至于你是高升了,還是撤職了,都是愛去哪兒去哪兒。所以,古代當官的飯碗不錯,但不是鐵的而是瓷的。

秦漢時代,當官的基本上等于是給皇帝打工,但是并沒有“勞動法”保障,一旦因奔喪生病、任滿更替、罷免辭官等各種緣故退休,這君臣關系也就沒了,跟著沒了的還有很多。比如,俸祿沒了,不管原來是多大的官,不干了你就自己找門路謀生吧。身份也沒了,可千萬別拿自己當離休老干部,離了官位就是普通百姓,就算再回來干,也沒有連續工齡。另外就是權力沒了,什么叫人走茶涼啊,那時候的官員估計理解得最深。

自隋唐開始,這樣的情況有所好轉,官、職分離開了,所謂休官,其實只是休職,就是由于奔喪、病傷、候選、罷免、離任、致仕等各種緣故,脫離了能行使一定權力的職位而已,但代表個人資格權利的官員身份依然存在,相對來說有一些特權。比如涉及訴訟時可以不在公庭拋頭露面,犯了罪可以用官告抵刑,又如住宅廳堂可以有幾間幾架,車輿騎乘可以怎樣裝飾,可以穿什么樣式和顏色的衣服,甚至死后辦喪事、起墳墓的具體規格,都是根據官職高低采取與級別相應的排場。但是有一點,費用都得自掏腰包。

而從唐代后期起,退休的官員無論級別高低,都可以享受“半俸”養老,這可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事,所以,唐朝的官員都應該唱“皇上的政策亞克西”了。

官員在家鄉的產業沒法打理,做官的地方不準建房,那么這確實是個兩難的問題,退休后,只能拿著當官時攢下的幾個錢去重新購置。宋仁宗時,做過宰相的杜衍,因為一生“不殖私產”,退休后,只好長期借居南京車院,直到去世,“第室卑陋,才數十楹,居之裕如也”。估計手里的幾個錢,都留著養老,實在舍不得都花在房子上吧。

蘇轍從官位上退下來,住在許州,看見別人蓋新居,羨慕不已,“我年七十無住宅,斤斧登登亂朝夕……不如君家得眾力,咄嗟便了三十間”。于是他決心蓋房,享受一下“老有所居”的幸福,“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不過心愿滿足了,一生積蓄也耗盡了,“盎中粟將盡,橐中金亦殫”,于是又自責“我老不自量”,到了這把年紀還來做房奴。

13.難做的“房地產開發商”

(古代的“房產”是怎么開發的?)

既然古代連“房奴”都有了,古代的“房地產開發商”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呢?

早在西周時,就出現了土地交易,在戰國時就有房屋買賣了。在一件西周青銅器上,就刻有一段關于地產交易的銘文,大致意思就是一個叫矩伯的人分兩次把一千三百畝土地抵押給一個叫裘衛的人,換來了價值一百串貝殼的東西,包括兩塊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條帶花的圍裙。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宗不動產交易。

不過,和糧商、米商不一樣,古代是沒有現在這種房產開發商的,而古代房屋交易,也主要還是以“二手房買賣”為主。

在古代,一套住房的第一代業主,一般都是自主建房,也就是說,這套住房最開始一般都不是從市場上買來的,都是第一代業主自己蓋的。房子蓋好后,因為種種原因,這套房子被賣掉,賣給下一代的業主,然后再賣給下下一代的業主。總的來說,從戰國到明清,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上,賣來賣去的大都是二手房,也沒有產權年限的說法。要不然,哪里還有什么“祖屋”啊!

不過到了隋唐,倒是有專門開發店鋪的商人,蓋好之后,要么是出租,要么是出賣。當時的長安西市上有個廢棄了的糞池,大概有十幾畝那樣大的面積,閑置了七八年的時間,都沒有人買。后來,有個姓竇的商人把它買了下來,雇人填平,在上面蓋了二十多間店鋪,租給了做生意的波斯胡人,大概每天都能收上來幾千錢的房租。

而朝廷上也做過類似的“買賣”。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個機構,專門搞開發,叫做“修完京城所”。這個機構的權限一開始只是負責修筑城墻和宮殿,后來城墻修得差不多了,宮殿也蓋得夠豪華了,這個機構就開始轉型,開始搞“創收”。他們向朝廷請示,劃撥了大片的土地,然后在上面蓋住宅蓋店鋪,蓋好以后,有的出售,有的租賃,收上來的銀子歸國庫,這相當于國家經營了。

古代的商人購置大量土地,一般是不被政府許可的。唐玄宗的時候,當時的土地政策里有這么一條,“應給園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給一畝,每三口加一畝,賤口五口給一畝,每五口加一畝,……諸買地者不得過本制。”說的是,政府給老百姓劃撥宅基地,劃撥的宅基地大小取決于家庭等級和家庭人口,如果是平民家庭,每三口人給一畝宅基;如果是賤民家庭,每五口人給一畝宅基。另外老百姓也可以購買宅基,但是購買的面積有限,不能超過政府規定的指標。

而且唐朝法律規定:“諸占田過限者,一畝笞十。”意思是買地超過指標的,得挨板子,每超出一畝指標,挨10大板。如果按照這樣的法令,想靠蓋房子賣錢,起碼要是個大家族,才能批到土地,要不然,你那邊還打地基呢,屁股上倒是先開花了。

14.變不離宗的旅店名號

(古代的旅館業)

古人講究安居樂業,但是也難以避免有出門在外的情況,除了借宿在普通的百姓家里,注定了有著對客棧的需求。所以說,旅館的歷史也是很悠久的。戰國以前,就出現了旅館業的雛形,叫做“逆旅”、“馬日傳”、“驛傳”等,而在其后的幾千年里,隨著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加大,旅店也就跟著興盛起來。

“館”、“驛”、“舍”、“店”等名稱都是旅店業的名稱,但前面三個,一般都屬于官辦,而“店”作為中國古代民間提供住宿和飲食的場所,相對出現較晚,同時也有著邸店、客店、旅店、飯店的不同。

邸店屬“兼具堆貨、商店、客舍性質的市肆”,而在更早,“邸”專門用來指旅會、客店,出現在戰國時期。漢代時的“邸”是供進朝覲拜的官吏居住的,是檔次較高一點的食宿場所,很多都是官辦的。唐代的長安,在東市上有大商人王布開設的邸店,“商旅多賓之”。

“客店”名稱是從唐代開始的。白居易在詩中寫過“高置寒燈如客店,深藏夜火似僧爐”的句子,而到了商業發達的明代,大的城市和沿海地區,民間客店已經很多了。

“旅店”也是從唐代開始出現的,是民間提供食宿的場所。到了宋代,旅店業發達,并且在當時比較大的城市里,出現了行業壟斷的苗頭。到了清代,旅店基本上已經是旅館業的統稱了,而到今天,旅店則又恢復到了那些住宿為主的小規模旅館上來了。

“飯店”的字號應該是在元代出現的,因為以前有的酒樓被叫做正店,有的正店也兼營住宿的業務,所以后來就把這些正店和一些也能住宿的食店,都統一叫做飯店。隨著發展,飯店就成為一些大型旅館的代名詞,而今天的飯店已經成為提供食、宿、行、娛、購等綜合性服務的、具有涉外性質的商業性的公共場所了。

除了這些逐漸統一的名稱,旅館還要有字號。北宋以前,名字都很簡單,一般都以老板的姓氏做店名,高家店、李家店等等。唐代長安西市的“竇家店”,崇仁坊的“王家店”,就是當時比較大的邸店。

宋代的時候,旅店的名字開始有了文學色彩,比如汴梁城內的“清風樓客店”,所表達的就是蘇東坡的名句“清風徐來”的意思,用以體現店內的環境幽雅,適宜休息。可以說,從這時起,文學和商業就已經實現了結合,商業出現了包裝。

元明清時期,店名的包裝開始有了“分眾”傾向,會根據目標旅客的身份來為旅店起名,對“消費者”的引導性更強了。比如在京城里,有一些專門接待進京赴試舉子為主的旅店,一般都會起名叫做“狀元店”、“連升店”、“高升店”、“三元店”之類,以為住店者討個好的口才,自然成為考生們“最理想的下榻之處”。

而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當然更喜歡的是“億魁店”、“廣源店”、“萬隆店”等字號,為了生意的興隆,商家們也會把這些名字都“搶注”了。

出門在外不容易,接待一般旅客的旅店,當然理解這樣的心情,于是“悅來”、“吉順”、“福星”等字號,有祝福客人旅途平安的寓意,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15.夜不閉戶的理想和防患未然的鎖頭

(古代的鎖是什么樣的?)

一說起古代的民風淳樸,最常用的詞語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但是,這往往只是一種圣人想象里的美好罷了。因為在老百姓中間一直悄悄流行的俗語里,還有“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看起來,這小偷小摸雖然未必有多么可怕,但還是很叫人心有余悸的。

自從私有制出現,人們大概就開始擔心“自己的東西”丟了。那么,最安全的方式,當然是鎖起來。關于鎖的雛形,一種說法是,開始的時候,人們只是簡單地把個人貴重財物用獸皮包起來,外面用繩索牢牢綁住,最后再打上個特殊的繩結。這種緊緊捆死的繩結,只能用一個叫“錯”的工具才能挑開。

“錯”,又叫“肖”、“刀”、“起子”,是用獸牙或獸骨制成,形狀像把鐮刀狀的鉤子,實際上繩結就是最早的鎖具,“錯”就是最早的鑰匙。另外一種說法是,最早的鎖,是一種兇惡動物的圖騰,期望以此嚇跑想偷東西的人,是象征性的。只是后來,才有了機關。不過,后面這種說法很有點自欺欺人的意思了。

民間傳說里,魯班是第一個給鎖裝上機關的人,但實際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古人就已經創造了裝在木結構框架建筑上的木鎖,應該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鎖具了,并且,這樣的木鎖在民間一直流傳,比如浙江一帶,到了明朝還有“白木鎖”出現。

銅鎖的制作,應該是在春秋時期,在用銅來制作各種飲器、食器和祭器以外,人們開始試著用銅和鐵制造鎖具。經過了歷朝歷代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制作精美的鐵鎖、銅鎖,還有銀鎖、鎏金鎖等,并且在技術上已經有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的鐵制三簧鎖,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看起來,小偷們對這種鎖的破解,實在是遇到了一點困難,足見設計的巧妙。明清時期,鎖具在實用以外,也不斷追求著裝飾性,不同材質的鎖具一直都是精益求精的。工藝更加精巧,在開鎖難度和外形制造上也有很大的提升和創新。如明代的三色銅鎖、清代的白鶴鎖、密碼鎖、暗門鎖、四開鎖、倒拉鎖以及各種人物、動物和文字造型的鎖具,可以說,每一件都是藝術品。也有不少能工巧匠,致力于鎖具的鉆研,在結構設計上制造難度,那些奇特的機關,一般人即使有鑰匙,也往往很難打開。

古代的鎖具不僅歷史悠久,種類眾多,而且制造精巧,文化底蘊極其深厚,比如新娘出嫁時在嫁妝箱上用“十二生肖”鎖;民間在做壽時用“福祿壽喜”鎖;祝賀小孩生日時用長命鎖、保家百鎖、花錢鎖等等。這些鎖上不僅有文字,而且鏤刻圖畫、故事,含意都十分深刻。

而現代鎖具的發展,應該從1887年中國通商銀行首次使用美國“耶魯”牌彈子鎖算起,至今也一百多年了,不過現代的鎖,都已經是笨笨的鐵將軍,以實用為主,沒那么多的審美趣味了。

16.屏風和門簾的合理化分工

(古代的屏風和門簾)

現代人的家庭里,有兩樣東西一般不再使用,但在古時卻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屏風和門簾。

屏風,顧名思義,是用來擋風的。據說屏風最早的雛形,是皇帝寶座后面的“斧鉞”,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走到尋常的百姓家里,成為了古人室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屏風上面一般都有精美的圖畫,陳設在房間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不但有實用性、還有欣賞性。但是,屏風的設置,實際上還和風水學有關。

古代的四合院建筑中,大門內往往會有“影壁墻”。風水學中,最忌諱直來直去,《水龍經》云,“直來直去損人丁”,影壁墻就是針對“氣”的沖煞而設置的,有了影壁墻,氣流要繞著影壁而行,減緩了氣流速度,氣緩則不散,符合“曲則有情”的原理。

那么,屏風的運用,實際上就是把影壁的原理,挪到了室內,所以,屏風在普遍相信風水的古時,當然要大行其道。

而門簾,是遮掩房門的代門之物,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簾子作為門的附屬設施,具有很多實用價值。冬天掛棉簾,厚實的門簾能夠擋住風寒;夏天掛竹簾、珠簾,既能夠阻擋蚊蠅,還能夠通透風涼;而布簾在不用關門閉戶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居室里的隱私。所以門簾的作用,不是門能夠代替的。清代的李笠翁在《閑情偶寄》中養蘭賞蘭,重點說明了芝蘭之室一定要有門簾,“門上布簾,必不可少,護持香氣,全賴乎此,若止靠門扇關閉,則門開盡泄,無復一線之留矣”。只是,現在一般人家卻往往嫌門簾麻煩了。

古時有一種官還被稱為“簾官”,那就是宋代以來鄉試、會試中的考官。簾官又分內簾和外簾,《明史·選舉志匯》記載:“在外提調、監試等謂之外簾官,在內主考、同考謂之內簾官。”

簾官這個稱呼中的“簾”,其實就是從門簾引申過來的。在考試的貢院里,有“至公堂”,堂后有門,主考、房官、內提調、內監試、內收掌等官員,在堂內保管、批閱試卷,并且要住在里邊。考試前三日,這些官員從“至公堂”后面的小門進入,負責監督的官員就要把門封鎖,并以簾相隔。這簾就成為一種界線。簾內是內簾官、簾外是外簾官,是負責監考、收卷和謄卷、對讀的官員。簾內簾外是不可以隨意往來的,內外公事要隔著門檻交洽,這種內外簾制度,有助于防止科場舞弊。尋常物的門簾,在這里實際起到了“界限”的象征性意義。

在民間,門簾還是婚嫁禮儀中要用到的物品。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新房的紅門簾要由新娘的弟弟掛上門。男方還要給紅包,據說這樣的婚俗和王昭君有關,因為昭君出塞時,就是和皇帝要了門簾做嫁妝的。

17.失傳的“低空”家具

(已經絕版的古代家具)

古代的很多家具,現在已經很少能在實際生活中看到了,人們對于家具,更注意的是實用性和美觀的結合,而一些古代家具,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現在基本上只能作為文物來保留了。

始于商代的我國青銅文明時期,已經有了很高超的鑄造技術和不凡的審美趣味。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器物是禮器,但也出現了一些可以看做是早期家具的器物。比如“俎”,有成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可以看出,“俎”是一種屠宰牲畜的案子,而且還可以把宰殺完的祭品放在上面,此外,還有一種放酒器的臺子叫做“禁”,也已經不再有了。

商代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髹漆”技術,就是使用天然漆的技術,并被運用到很多木制家具的裝飾上。用“漆髹”裝飾,不但美觀大方,還能顯示家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外,對木材也能起到保護作用。當時主要的家具品種是幾、案等,因為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坐、跪于地上,所以幾、案都比較低。

到了漢代,人們仍然是習慣席地而坐,所以,在屋子里的活動,都是以床、榻為中心進行,這一點,可以從很多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上看到。古代的床和榻并不十分相同,床要比榻高一些,也寬一些。而“幾”在漢代是等級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的是玉幾,公侯用的是木幾或竹幾。“幾”一般都是放在床前,在生活里隨時都能用到。而“案”的作用更大,既能作為吃飯時的桌子,還可以用來放置竹簡、書籍和伏案寫字。

隨著漢代和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互相影響,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傳入了中國,這就是“胡床”。胡床后來被不斷改進,成為馬扎和交椅,也逐漸改變了人們長期以來的跪坐方式,為后來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隨著民族文化的融合,古人的生活和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家具,都在悄然改變。“席地而坐”是魏晉以前的標準姿態,但后來,人們發現,垂足而坐更舒服,起立坐下更方便,于是,慢慢開始接受了這樣的坐姿,尤其是南北朝以后,追求散淡隨意的風氣,使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態開始了。

后來的佛教傳入并日益盛行,廟宇、石窟大規模興建,其中的陳設、用具也都受到外來的影響,墩、椅、凳等“增高”了的家具也開始陸續出現了。

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展示了很多古代生活的細節,為我們研究古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在這幅畫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五代時期家具的使用狀況,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等用具。如果說明代家具是古典家具的完美階段,那么這幅畫里所表現的那些簡潔的家具,已經拉開了家具演變的序幕。

到了宋朝,高座家具已經是十分普遍了,高案、高桌、高幾等家具也隨之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姿勢,生活方式也就圍繞著這樣的坐姿來變化。宋代的椅子已經相當完善,有了能夠給人依靠的后背板,而圈椅的圓靠背,甚至能根據人體曲線來適應。“幾”類家具的形式也豐富了,有了高幾、固定幾、直腿幾、卷曲腿幾等,但所有這些家具最大的變化,就是毫無例外的“長高”了。而曾經作為家具主力,行立坐臥隨處可見的那些“低空”家具,也就順利“下崗”,成為“比較奇怪的東西”,連做什么用,都要被現代人猜來猜去了。

反而是在另一個國家,日本,還保留著這些低空家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18.越長越漂亮的床

(古代床的演變)

在人的一生當中,最親密的生活物品,床肯定是要“榜上有名”的,可以說,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離不開它。而床的歷史,更是說來話長……

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簡陋,如果說那時候有床的話,只能用鋪在地上的干草或樹枝來算數了。而商代則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床。甲骨文中就已有豎立的床形,而且床腳、床面俱全,可以算最早的“床”字。到了春秋時期,床在文字中出現日漸頻繁,比如《詩經》中就有很多處提到床,《北山》中有“或息偃在床”、《斯于》中有“載寢之床”等這樣的詩句,可以說明床在當時的使用狀況。

另外,在河南信陽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個彩繪漆木床等,不僅彩繪絢麗多彩,而且木工制作精細。床的周圍有欄桿,床體刷了黑色的漆,有紅色的花紋,床上還有竹子做的枕頭。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床的實物。

在前面已經提到,秦漢時期人們習慣于席地而坐,所以人們所使用的家具是低型的,普通百姓習慣坐在席或床上,講究的人家和貴族除了床、席外,還有專門用來坐的榻。所以,床榻簡直就是人們生活的根據地,一切圍繞著它來進行,從會客、宴請,到下棋談天,一律在床上,“床前設幾、榻側置幾”等“組合”也應運而生。

前面說到家具時,提到了“增高”,床也和案、幾一樣與時俱進著,到了東晉時,床的高度已和現代的相近,形式也趨于相似。

而到了唐代,桌椅開始出現,人們也改變了凡事離不開床的活動方式,床的作用就開始逐步減少,成為功能上專供睡臥的家具了。

但睡覺是大事,床當然還是屋子里的主要家具,人們也一直沒有停止對床的美化裝飾。到了明清時期,床的形式不斷增多,式樣也更加復雜。既有追求實用的,也有追求氣派的;既有簡單樸素的,也有高貴華麗的,對于不同經濟條件和不同社會地位的使用者,都有了“更多的選擇”。

有一種拔步床,俗稱“八步床”,是最大的臥具。通常有一個木制的平座,把床放在平座上,床前空有二三尺的距離,在床門圍子的遮掩下形成一個小廊屋。在廊屋左側還有一張小床,床下有機凳,床上有鏡子。簡直就是一個房中房,室中室。古人對于床的“擺譜”,也就不言而喻了。

清代的古床,在裝飾手法上更加豐富多彩、做工精細,整體造型上追求繁冗富麗、氣派非凡。各種雕刻、鑲嵌、彩繪技法能用的幾乎全用上了,并且在床的四周繪有很多吉祥圖案,“富富有余”就是清代家具最喜用的裝飾題材。

人們對床的重視,還可以從“安床”的習俗看到,在多種多樣的家具中唯床有神。傳說床神是女性神,所以叫“床母”。她是兒童的保護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16歲以前要拜床母。青年男女結婚新郎新娘入洞房要拜床神,婦女生孩子要拜床神,兒童出疹出天花時也要拜床神。有的地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擺列飯菜在床上,恭敬床公床母。

古代的床越來越漂亮,在設計上不厭其煩,也和古人并不把床看做一件普通家具有關吧。

19.老和尚不會在廟里講故事

(古代的“廟”里沒和尚)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段子里,其實有著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那就是,和尚并不住在廟里。而俗話講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也是錯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寺、廟幾乎是同義詞,都是有和尚修行的佛教建筑物,但實際上,古代建筑對名字的區分是很嚴格的。寺、廟,以及祠、觀、庵等,都是不一樣的場所,它們的作用也是不能夠混淆的。

首先說“寺”,最早的時候,寺是屬于官府的名稱,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等。大理寺也就是今天的最高法院,而太常寺負責掌管宗廟禮儀。西漢時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就稱之為“寺”。大約是在東漢時期,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主管應對賓客的“鴻臚寺”。后來,因為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寺才慢慢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

而“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早在佛教傳入之前就有了。《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可見廟的規模是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的。到了漢代以后,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融合,出現了“土地廟”、“山神廟”等。因為廟是祭鬼神的場所,所以被敕封、追謚的文人、武士也有了廟,比如孔子廟、關羽廟、岳飛廟等。

而“祠”同樣是為了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祠堂最早出現在漢代,是家族性的祭奠祖先的場所。因為有祠堂的人一般都是有威望的人,所以后來連活人都為自己修建“生祠”,魏忠賢就是個比較著名的例子。

“觀”最早的意思是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和寺的涵義變化類似,在漢朝,道士汪仲都因為給皇帝治病,住進了宮內的“昆明觀”。從此以后,道教徒的居住場所才叫做“觀”了。

至于“庵”,其實原意不過是一種小草屋,古時的文人把書齋也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等。只是因為在漢代之后,建了一些庵堂,專門用于佛徒尼姑居住,“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筑名稱了。

郭德綱的相聲里曾經有過一個“包袱”,說:“你見過和尚廟里有老道啊?”臺下的人都跟著哄堂大笑,其實,廟里沒有老道,但是也不可能有和尚,否則,少林寺就要改叫“少林廟”了。

可見,在廟的原始意義上,能夠居住在里面的只有被祭祀的鬼神,或者是被祭祀的先祖的靈魂,而不可能是活著的和尚。

不管老和尚會不會在最初的祭祀性的“廟”里講故事,隨著后來寺廟文化的被廣泛推廣,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如天文、地理、繪畫、建筑等各個學科,以及各種民間習俗當中。

各地的廟會如火如荼,在豐富了當地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

20.曹操與枕頭的故事

(古代的枕頭)

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杰森教授的計算,人一生中至少有23年以上的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和人類有如此“親密關系”的枕頭,是什么時候、由誰發明的呢?

比較廣泛的傳說和曹操有關。話說曹操掌燈夜讀,累了以后,就準備上床休息了,可是看到床上還有幾匣子兵書,就順手推在床頭,枕在上面睡了。結果,這一覺睡得十分舒服。曹操的書童發現了“秘密”,就做了幾個舒適的墊子,以后曹操睡覺,就墊在腦袋下面,曹操就像廣告里說的那樣,使用了某某產品之后,“睡眠好多了”。于是,曹操就說了一句“廣告詞”,枕頭真不錯!于是,枕頭開始被效法和流行開了。

不過,這個故事的演繹性很強,作為生活的必需品,枕頭和筷子一樣,應該是人類進化和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產物。

而枕頭的起源和歷史,肯定是要早于曹操的。比如《論語》中的“曲肱面枕之”,《詩經》中的“輾轉伏枕”,《孔雀東南飛》中的“結發共枕席”等,說明了古代早就有了關于枕頭的記載。

我國傳統的枕頭,里面裝的是谷殼、雞毛、蠶沙、木棉等,而古代枕頭多用木、瓷制作,中間凹進去一點,此外,古人還制作了石枕、玉枕、水晶枕,以及具有特殊效用的藥枕等。

木枕是枕頭中的貴重之品,古代多是用黃楊木制作,黃楊的生長期很長,由于取材的不易,一直以來都被作為高級木料,在《酉陽雜俎》卷十八就寫道:“黃楊木,性難長,世重黃楊以無火……為枕不裂”。所以,拿黃楊木做的枕頭饋贈親朋好友,一直都是上乘禮物。

南方地區還有一種藤枕,用藤籮之條編制而成,做工極為精簡,是古代人夏季使用之物。所謂“藤枕消閑處,炎風一夜涼”。即使睡著了,也能保證通風,的確是妙品。

瓷枕,也就是瓷質的枕頭,一般都有精美的圖畫,或者是精妙的詩句,如有名的宋定窯白釉孩兒枕。瓷枕主要強調了造型和顏色的藝術,帶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價值卻不高。而用石料做成的石枕,大多在夏季使用,和竹席搭配起來使用,方便乘涼。王安石就寫過這樣一首詩,是關于“石枕竹席”的,“端溪琢枕綠玉色,蘄水織簟黃金文。翰林所寶此兩物,笑視金玉如浮云”。

在所有的枕頭中大概是玉枕最為珍貴,它象征著榮華富貴。當然這也不是一般人家用得起的。而水晶枕更是屬于稀世的品種,有的水晶枕中還夾有花枝等裝飾物,尤其顯得光彩照人。

另外,中醫經常把醫藥和日常起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藥枕一直以來就是人們所推崇的。這樣一來,睡覺就能起到治病的作用了,何樂而不為呢?運用保健藥枕防病治病,比較早的是出現在唐代,著名的醫生孫思邈就用它在治療頭頸痛方面取得較好的療效。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更是有很多人研究運用保健藥枕防病治病。慈禧太后她老人家對藥枕也是情有獨鐘,她常年使用藥枕,并且每年都要換新的,以求清心明目,養神益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一定會不斷制造出更多種類的枕頭來,以便舒適地臥枕休息,并用枕來防病治病,保持健康!

諸葛孔明縱橫異界 真神 他的愛蓄謀已久卓禹安 缺陷美 天下男修皆浮云 網游之奧術至高 彼岸 萌妃逆天:美人王爺心尖寵 安能辨我是雄雌 男人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