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情緒陷阱

情緒陷阱

多年來,經濟學和金融理論一直是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的。這種理論認為,人會按理性行事,在決定過程中會考慮到所有可獲得的信息。交易者卻知道這純粹是一派胡言。成功的交易者之所以成為贏家,就是因為他們能利用其他交易者一貫的非理性行為。學者們已經發現了數不清的證據,足以證明大多數人都不會按理性行事。已經有十多類非理性行為和重復性錯誤判斷的現象被記載到了學術文獻中。事實上,交易者根本就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人相信理性行為理論。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根深蒂固的系統性、重復性的非理性,而交易者的非理性會導致市場的波動。海龜交易法則之所以有效,而且始終有效,原因就在于它是以這種來源于非理性的市場波動為基礎的。

在交易過程中,你曾多少次感受到以下情緒?

·希望:我當然希望我買了之后,它馬上就漲。

·恐懼:我再也賠不起了,這一次我得躲得遠遠的。

·貪心:我賺翻了,我要把我的頭寸擴大一倍。

·絕望:這個交易系統不管用,我一直在賠錢。

在市場中,很多機會就源自這些根深蒂固的人類特征。利用海龜交易法則,我們可以發現預示這些機會的市場行為。我們將在本章的一些例子中看到,人類的情緒和非理性思考可以制造出一種重復性的市場模式,這種模式便是機會出現的信號。

在那些較為簡單原始的環境中,人類已經形成的某些特定的世界觀對他們大有幫助,但在交易世界中,這些認知反而成了障礙。人類認知現實的方式可能出現扭曲,科學家將其稱為認知偏差。以下是幾種對交易行為有影響的認知偏差:

·損失厭惡:對避免損失有一種強烈的偏好。也就是說,不賠錢遠比賺錢更重要。

·沉沒成本效應:更重視已經花掉的錢,而不是未來可能要花的錢。

·處置效應:早早兌現利潤,卻讓損失持續下去。

·結果偏好:只會根據一個決定的結果來判斷它的好壞,而不去考慮決定本身的質量。

·近期偏好:更重視近期的數據或經驗,忽視早期的數據或經驗。

·錨定效應:過于依賴(或錨定)容易獲得的信息。

·潮流效應: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為其他許多人都相信它。

·小數定律:從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沒有依據的結論。

////// ////// //////

患上損失厭惡癥的人對避免損失有一種絕對的偏好,盈利只是第二位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賺到100美元與損失100美元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兩者是一回事:它們都代表這100美元沒有盈利。研究表明,損失的心理影響可能比盈利大一倍。

對交易行為來說,損失厭惡可以影響一個人使用機械性交易系統的能力,因為使用這類系統的人對損失的感受要強于對潛在盈利的感受。一個人可能因為遵守系統的法則而賠錢,也可能因為錯過一個機會或忽視系統的法則而賠掉同樣多的錢,但前者帶給人的痛苦要遠大于后兩者。這樣一來,損失1萬美元的痛苦絲毫不亞于錯失一個2萬美元的盈利機會。

在商業圈里,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無法收回的成本。比如,一筆用于研究一項新技術的研發投資就是沉沒成本。在沉沒成本效應的作用下,一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習慣考慮已經花掉的錢,也就是那些沉沒成本。

舉個例子。假設阿珂姆公司投入了1億美元研發一種用于生產筆記本電腦顯示屏的特殊技術,但在這筆錢已經花掉之后,該公司卻發現另外一種技術明顯更好,而且更有可能及時帶來其所期望的成果。如果從純理性的角度出發,阿珂姆公司應該權衡一下采用這種新技術的未來成本和繼續使用當前技術的未來成本,然后根據未來的收益和支出狀況做出決定,完全不必考慮已經花掉的那些研發投資。

但是,沉沒成本效應會促使決定者考慮已經花掉的錢,而且他們會認為,轉而采用另外一種技術就等于浪費了1億美元。他們也許會堅持最初的決定,即使這意味著未來的生產成本要大上兩三倍。沉沒成本效應導致了糟糕的決定,這種現象在群體決定中往往更加明顯。

這種現象對交易行為有什么影響呢?讓我們試想一個典型的新手。假設他剛做了一筆交易,希望能賺到2000美元。剛剛成交的時候,他給自己定了一個退出標準:只要價格下跌到讓他損失1000美元的程度,他就馬上退出。幾天之后,他的頭寸損失了500美元。又過了幾天,損失上升到1000美元以上,超過他交易賬戶金額的10%。賬戶的價值已經從10000美元下降到了不到9000美元。這正是他最初定下的退出點。

究竟是按最初的決定在損失10%的情況下退出,還是繼續持有這個頭寸?讓我們看看認知偏差對這個決定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割肉退出對一個有損失厭惡癥的交易者來說是件極端痛苦的事,因為這會讓損失變成板上釘釘的事實。他相信,只要他堅持不退出,他就有機會等待市場反彈,最終失而復得。沉沒成本效應則會讓決定過程變味兒:有損失厭惡癥的交易者考慮的不是市場下一步會怎么變化,而是怎么避免讓那1000美元打水漂。所以,這個新手決定繼續持有這個頭寸,不是因為他相信市場會反彈,而是因為他不想坐以待斃,白白浪費那1000美元。如果價格繼續下跌,損失上升到了2000美元,那么情況會怎么樣呢?

理性思維要求他退出。不管他最初對市場有什么樣的假設,市場已明顯證明了他的錯誤,因為價格已經遠遠低于他最初定下的退出點。不幸的是,上述兩種認知偏差在這個時候變得更嚴重了。他想避免損失,損失卻更大了,更加令人不堪忍受。對許多人來說,這種心理會繼續下去,直到他們輸個精光,或者終于在恐慌之中倉皇逃出,賠掉賬戶金額的30%~50%——也就是3~5個10%。

在互聯網的黃金時期,我就在硅谷工作,認識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和營銷管理者。其中有幾位身家超過百萬美元,因為他們手里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權。在1999年后半年到2000年年初的那段時間,他們志得意滿地目睹股價一天接一天地躥升。當股價在2000年開始下跌時,我問許多朋友他們打算什么時候賣掉手中的股票。他們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等價格回到X美元的時候我就賣。”而這個X要遠高于當時的市價。結果,幾乎每個人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股票一路跌到其最初價值的1/10甚至1/100,他們卻始終沒有賣出。價格越低,他們就越有理由繼續等待。“我已經賠了200萬美元,再賠個幾百美元算什么?”這是他們的普遍心態。

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傾向于賣掉價格正在上漲的股票,卻保留價格正在下跌的股票。有人認為這種效應與沉沒成本效應有關,因為兩種現象都證明了一件事:投資者不愿意承認過去的決定并不成功。類似的,早早兌現利潤的傾向也來源于人們不愿意丟掉盈利機會的傾向。對懷有這種傾向的交易者來說,彌補大損失是很難的,因為能夠賺大錢的交易早早就被終結,交易的潛力也就永遠失去了。

結果偏好是指一個人傾向于根據一個決定的最終結果,而不是其本身的質量來判斷這個決定的好壞。說到風險和不確定性,有很多問題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出于這個原因,一個人有時候會做出一個自認為有理,看起來也是正確的決定,但由于沒有預見也不可能預見的因素,這個決定并沒有帶來理想中的結果。

結果偏好會導致人們過于重視實際發生的事情,忽視決定本身的質量。在交易世界中,即使是正確的方法也可能賠錢,甚至有可能連續賠錢。這些損失會導致交易者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決定程序,于是對自己一直在使用的方法做出負面評價,因為這個方法的結果是負面的。再加上近期偏好,這個問題會變得尤其嚴重。

近期偏好是指一個人更重視近期的數據和經驗。昨天的一筆交易比上個星期或上一年的交易重要。近兩個月的賠錢經歷可能跟過去6個月的賺錢經歷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于是,近期的一連串不成功的交易會導致交易者懷疑他們的方法和決定程序。

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出一個涉及不確定性的決定時過于依賴那些容易獲得的信息。他們可能會釘著近期的一個價位,根據當前價格與這個參考價格的關系來做出決定。這就是我的那些朋友這么不愿意賣出股票的原因:他們只顧釘著近期的高點價格,然后拿當前的價格與這些高點價格比較。這樣比較的話,當前價格總是顯得太低了。

人們往往會因為其他人相信某件事就隨波逐流地相信這件事,這被稱為潮流效應或羊群效應。價格之所以會在泡沫行將破裂的時候仍然瘋漲不止,部分原因就在于這種潮流效應。

被小數定律迷惑的人相信,一個小樣本就可以近似準確地反映總體狀況。小數定律這個詞來源于統計學中的大數定律。大數定律是指從一個總體中抽出的一個大樣本可以近似準確地反映這個總體,這個法則就是所有民意調查的理論依據。從一群人中隨機抽取出的一個500人的樣本可以非常準確地代表2億人甚至更多人的意見。

相比之下,小樣本對總體來說并沒有太大的代表性。比如,如果一個交易系統在6次測試中有4次獲得成功,那么大多數人都會說這是一個好系統,但從統計學上說,并沒有足夠的信息可以支持這種結論。同樣,如果一個共同基金連續3年的表現都強于指數的表現,那么這個基金的經理會被當成英雄。遺憾的是,幾年的表現并不能代表長期表現。信奉小數定律會導致人們過早地建立信心,或過早地失去信心。再加上近期偏好和結果偏好的影響,交易者往往會在一個有效的系統剛要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將它拋棄。

認知偏差對交易者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如果一個交易者可以不受這些偏差的影響,那么每一種偏差都意味著賺錢的機會。當我們在后面的章節里細說海龜交易法則的細節時,你會看到,避免這些認知偏差能帶給你巨大的優勢。

平常人類的平凡生活 農門貴女種田忙 全能棄少 閃婚后,豪門老公馬甲藏不住 平步青云更新 抱得邪王歸慕七七楚玄遲 穿成首輔的早逝童養媳 萬相之王天蠶土豆 神醫狂妃 全能兵王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