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霍弗之死
Death of Klinghoffer
帶序幕的兩幕歌劇。A.古德曼撰寫臺本。1991年3月19日首演。
劇情梗概
序幕:一群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分別用合唱敘述了同胞們遭受的苦難和對他們的擔(dān)憂。
第一幕:輪船上,船長宣布四個巴勒斯坦人劫持了該船。乘客、船員、劫持者依次表達了各自的觀點。馬姆德負(fù)責(zé)看守船長,兩人討論當(dāng)前的形勢。
第二幕:輪船等待進入塔利烏斯港口。劫持者槍殺了輪椅上的人質(zhì)克林霍弗,并把尸體扔進大海。輪船返回埃及后,劫持者們上岸離去。船長告訴克林霍弗夫人她的丈夫已被槍殺。瑪里琳·克林霍弗唱了一首很長的詠嘆調(diào),結(jié)束處,她大聲哭訴著“他們應(yīng)該殺死我,我希望死去”。
評介
作曲家承認(rèn),盡管在寫作中曾努力要保持一顆公平的心,但“在描寫巴勒斯坦人的事件時他還是賦予了更多筆墨……唯一的理由是,這兩個民族中,猶太人的處境已經(jīng)被觀眾所了解,而巴勒斯坦人的境況還在不斷地惡化。”
《克林霍弗之死》是一部精致的受難劇,而非政治傳單。劇中沒有過多的表演,人物通過一系列的詠嘆調(diào)和合唱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情。彼得·塞拉斯將其比作巴赫的《約翰受難曲》。與《尼克松在中國》一樣,該劇首演時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如今已被束之高閣。也許從它們不再占據(jù)報刊頭條那一刻起,這兩部歌劇就不得不等待那些能真正欣賞它們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