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
I Puritani
劇情梗概
17世紀英國內(nèi)戰(zhàn)期間,普利茅斯近郊的要塞。
第一幕,第1場:要塞中一處寬闊的場地。在遠處傳來的號角聲中,圓顱黨歡呼黎明到來,高呼要消滅騎士黨人。鐘聲響起,清教徒軍官布魯諾·羅伯遜(男高音)帶領(lǐng)士兵們做晨禱。要塞中的居民開始慶祝總督瓜爾蒂耶羅·沃爾頓的女兒埃爾薇拉(女高音)即將來到的婚禮。清教徒上校里卡爾多·福特(男中音)告訴布魯諾說,他希望能與埃爾薇拉結(jié)婚,盡管知道自己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因為總督同意了女兒嫁給貴族騎士阿圖羅·塔爾博。里卡爾多在“啊!我永遠失去了你”(Ah! per sempre io ti perdei)中表達了悲傷的情緒。
第2場:埃爾薇拉的寢室。總督的弟弟、退役的清教徒上校喬治·沃爾頓(男低音)發(fā)現(xiàn)侄女埃爾薇拉十分憂傷,原來她擔心父親要她嫁給里卡爾多。喬治告訴她,經(jīng)他勸說總督已經(jīng)同意她與阿圖羅結(jié)婚,埃爾薇拉聽后非常興奮,唱起了“那個名字”(A quel nome)。
第3場:要塞的大廳。合唱歡迎阿圖羅成為埃爾薇拉的新郎。阿圖羅帶來了包括婚禮服在內(nèi)的聘禮,他的謠唱曲“可愛的姑娘,我給你愛”(Ate, ocara, amor talora)逐漸發(fā)展為埃爾薇拉、喬治和沃爾頓的四重唱與合唱。總督給阿圖羅一張他與埃爾薇拉的通行證,因為他要親自押送一個很可能是國王派的女奸細去倫敦,不能參加女兒的婚禮了。這名女犯被帶上,當阿圖羅得知她是查理一世的遺孀亨麗埃塔·馬利亞王后(次女高音)時,決心營救她。阿圖羅讓她戴上埃爾薇拉的婚紗準備逃離,被里卡爾多發(fā)現(xiàn),要與他決斗;但當里卡爾多發(fā)現(xiàn)她不是埃爾薇拉而是女囚犯時,便不予阻攔。埃爾薇拉得知阿圖羅與另一女人逃跑后,傷心地失去理智。喬治、里卡爾多和眾清教徒為埃爾薇拉的不幸嘆息,一致憎恨阿圖羅。
第二幕:要塞中帶邊門的一個大廳。居民們?yōu)榘栟崩木袷С6鴵鷳n,喬治在浪漫曲“她頭戴花環(huán),秀發(fā)披散”(Cinta di fiori e col bel crin disciolto)中向大家描繪了她的可憐模樣。里卡爾多上場,宣布阿圖羅被判死刑并已被通緝。在接著的“發(fā)瘋場景”中,埃爾薇拉唱出“他那甜美的聲音將我召喚”(Qui la voce sua soave),想象著阿圖羅對她的愛情誓言;喬治和里卡爾多聽了十分悲傷。喬治對里卡爾多說,阿圖羅如果被處死,埃爾薇拉一定也不想再活下去,勸他設(shè)法救這位騎士。里卡爾多起先不肯,但又不愿看到埃爾薇拉帶來的悲慘后果,便答應(yīng)了。但兩人表示,一旦阿圖羅率保王黨前來攻擊要塞,便殺死他。
第三幕:埃爾薇拉寓所旁,林木蔥郁的花園中的涼廊。如暴風雨般的管弦樂中,阿圖羅上場。他為了見到埃爾薇拉而冒險潛回,聽到她的歌聲便接著歌唱。埃爾薇拉循聲找來,認出了阿圖羅,暫時恢復了記憶。在二重唱“我見到你的瞬間”(Nel mirarti un solo istante)中,兩人互訴愛情和別離的痛苦,阿圖羅解釋了他不辭而別的原委,消除了埃爾薇拉的誤會。正當阿圖羅準備帶埃爾薇拉出走時,里卡爾多和喬治率士兵和居民們趕到。在葬禮進行曲伴奏下,里卡爾多譴責阿圖羅的叛國行為,宣判他的死刑。埃爾薇拉聽到后又精神失常,要與阿圖羅一起去死。此時傳來克倫威爾擊敗斯圖亞特王室軍隊,宣布大赦的好消息,埃爾薇拉終于和阿圖羅迎來了幸福。
評介
《清教徒》的歷史背景發(fā)生在英國內(nèi)戰(zhàn)時期的普利茅斯。1640年英格蘭王室與國會決裂,1644年效忠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被克倫威爾領(lǐng)導的清教徒軍隊打敗,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亨麗埃塔·馬利亞王后是查理一世之妻,法蘭西國王亨利四世之女,1644年逃至法國,逝于巴黎。
《清教徒》在和聲和配器方面是最成熟的。女主人公埃爾薇拉在第二幕中的唱段堪稱達到了浪漫主義歌劇中“發(fā)瘋場景”的頂峰,與多尼采蒂的《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的同類場景相比,少了點病態(tài)般的狂亂,增加了抒情性和藝術(shù)性,從而對女性的描繪顯得更為細膩感人。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幕中埃爾薇拉都是先聞其聲再現(xiàn)其人,這種安排在普契尼的歌劇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第三幕開幕時的暴風雨場景,借自然來描繪悲哀,主人公在上帝的電閃雷鳴下經(jīng)受命運的磨難和考驗,這是貝利尼對貝多芬式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這部歌劇中有兩個典型的抒情唱段值得欣賞:四重唱“可愛的姑娘,我給你愛”,以及埃爾薇拉如歌的“他那甜美的聲音將我召喚”。此外還有兩個非常規(guī)作曲的例子:喬治的“她頭戴花環(huán),秀發(fā)披散”中有長達11個音節(jié)的連線,這樣的樂句通常都用于宣敘調(diào)或威尼斯小夜曲;另一個是第三幕中阿圖羅與埃爾薇拉的二重唱與卡巴萊塔“到我的懷抱來”(Vieni fra queste braccia)中,兩個5小節(jié)的樂句,相對應(yīng)的結(jié)束句卻為9小節(jié)。這些都表明,如果貝利尼能活得長久些,他的旋律風格很可能會有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