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斯塔夫·夏龐蒂埃
(Gustave Charpentier, 1860.6.25~1956.2.18)
法國的文學藝術界出現了不少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如比才的《卡門》,還有以敏銳的目光洞察現實的作家福樓拜和左拉等人的文學作品。盡管如此,大多數法國作曲家仍然不太喜歡意大利的現實主義風格。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馬斯內的《納瓦拉姑娘》便是受真實主義潮流影響的一部歌劇。作為馬斯內的學生,夏龐蒂埃的歌劇《路易絲》生動地描繪了在巴黎蒙馬特的波希米亞式的真實生活。該劇于1900年首演,獲得巨大成功,這也是夏龐蒂埃唯一一部影響較大的歌劇作品。
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夏龐蒂埃師從馬斯內。1887年獲得了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羅馬大獎。在羅馬學習的三年里,完成了部分初稿,包括《路易絲》的第一幕。十年后,夏龐蒂埃最終完稿,并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當時是由埃爾伯特·卡萊執導、L.尤西奧梅、A.梅塞熱指揮——這正是兩年后德彪西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首演時的全班人馬。首演非常成功,女主角由加登(1874~1967)飾演,《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首演時也是由她擔綱主演。隨著《路易絲》的首演,她和夏龐蒂埃都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
在《路易絲》之后,夏龐蒂埃于1912年又寫了續集《朱利安》,可惜不太成功。直到今天,《路易絲》仍然是他唯一獲得真正成功的歌劇。到20世紀30年代中葉,僅在巴黎上演的次數就已超過1000場。1935年,為了錄音的需要夏龐蒂埃對作品進行了縮編。三年后他又監制了由阿貝爾·根斯執導的電影版的《路易絲》。夏龐蒂埃始終是一個優秀的社會活動家,他將不少的精力放在了一個為女工提供歌劇演出票的組織上,后來這個組織變成民眾音樂學校,為像路易絲一樣的工人階級的女兒提供免費的音樂和舞蹈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