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的國王
Le roi malgré lui
三幕歌劇。E.納切克和P.布拉尼根據安克勞特的原著撰寫腳本。
1887年5月18日首演于巴黎。
劇情梗概
第一幕:1574年的波蘭。法國瓦羅亞王室的亨利(男中音)即將接受加冕,成為波蘭的國王。得知有人要綁架他并將他驅逐出境。雖然可以回法國避難,可他感到重任在肩,還是留了下來。他假扮成友人南吉斯(男高音)出席舞會。為了防止出差錯,將南吉斯關了起來。
第二幕:亨利遇到奧地利大公的副官康特·拉斯基公爵(男低音),此人是奉了主人之命來爭奪王位的。在公爵夫人阿里克西娜(女高音)無意識的幫助下,亨利深入了陰謀者中間,并得知了是誰要殺害國王。亨利抽簽得到刺殺自己的任務。敏卡以為南吉斯是國王,幫助他逃了出來。
第三幕:陰謀暴露,大公逃跑了。在一個小客棧,敏卡闖進來,亨利(仍然假扮南吉斯)趕快藏了起來。敏卡急切地想找到國王,聽說國王已經去世了,便想自殺。在這危機時刻,真正的南吉斯進來了。亨利決定回到法國去,最后在眾人的勸說下,接受了波蘭的王位。
評介
《身不由己的國王》情節錯綜復雜,為了清楚地了解每一個場景所發生的故事,作曲家恨不得要將腳本拿在手邊,以備隨時查閱。但最后的歌劇成品,無疑是優雅、歡快、抒情的典范之作,被評論家們一致認為是名垂千古的作品。
歌劇體現了豐富多彩的波蘭、匈牙利民間風情,充滿了歡快有趣的節奏和富有活力的旋律——比如第二幕的“波洛奈茲舞曲”就非常有趣。第三幕的那段“瑪祖卡舞曲”也令人回味無窮。情節的發展總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特別是每一幕即將結束的時候:第一幕結尾處那慌張急促的片段讓人想起了奧芬巴赫的音樂;第二幕的結尾則是緊張激烈的對位。《身不由己的國王》中有一種完全不同于瓦格納的幽默感。比如第一幕,夏布里埃為副官拉斯克安排了一段模擬風格的瑪祖卡;第三幕中阿里克西娜荒誕可笑的發怒段落則引用了柏遼茲的《匈牙利進行曲》,頗具諷刺意味。
在這些喧囂的、表面化的素材之外,歌劇依然不乏感人至深的音樂,其中最具藝術魅力的無疑是女聲的唱段。第二幕幕間的女聲合唱和敏卡動人的獨唱優美動聽,令人難忘。第三幕中敏卡和阿里克西娜的二重唱也非常細膩感人。與女聲的音色相比,副官拉斯克的聲音則較為厚重有力,比較著名的是他那首浪漫曲“L'amour, ce divin ma?tre”。《身不由己的國王》獲得的巨大榮譽完全是靠它的甜美動人和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雖然其作者是瓦格納的熱情支持者,但此歌劇決不是法國的瓦格納運動的產物。
官路法則
三國之重生劉備
帶著玫瑰小鎮來穿越
龍門戰神大結局
超級散戶
孤獨星球
朗讀者(凱特·溫絲萊特主演同名電影原著)
好久不見,秦先生()
隔壁那個飯桶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