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馬紐埃爾·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 1841.1.18~1894.9.13)
19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法國的音樂家們幾乎都在努力抵制瓦格納風格的音樂。自瓦格納去世,情況有了迅速變化,就像羅曼羅蘭在《今日音樂家》中指出:“從1885年開始,瓦格納的作品直接或間接地彌漫在所有藝術家的思維中,甚至影響了巴黎大多數杰出的宗教人士和知識分子的思想。作家們不僅僅討論音樂問題,還從瓦格納式的思想角度來評判繪畫、文學和哲學。”夏布里埃是瓦格納的狂熱崇拜者和宣傳者,但他之所以至今仍然被大家所銘記,主要是因為其風格與瓦格納完全無關的歌劇《身不由己的國王》。
夏布里埃的父母同柏遼茲的父母一樣,不愿意讓兒子以音樂為職業,而是讓兒子學習法律。雖然如此,夏布里埃仍然跟隨私人學習音樂,甚至在巴黎的內政部任公務員之后仍將大量業余時間花在與藝術界名流的交往上,他的朋友中有詩人魏爾倫和孟德斯(二人后來都為他寫過腳本),還有許多畫家,如馬奈;當然也不乏法國音樂界的著名人士,如福雷、肖松、迪帕克、丹第等人。這個圈子后來成為法國宣傳瓦格納運動的主要團體“小拜羅伊特”。
1880年,也就是夏布里埃在慕尼黑觀看了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一年之后,他毅然辭去了政府的公職,專心從事音樂創作。最初,迫于經濟的壓力寫了一些輕歌劇。在這一領域,早在1877年他就已有成功之作《星星》。1883年,作為合唱團的指揮在巴黎上演了幾部瓦格納的作品之后,夏布里埃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具有濃郁的瓦格納風格的歌劇《格溫多林》。該劇于1886年首演,可惜觀眾冷淡的態度與作曲家預期的效果大相徑庭,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巴黎公眾對德國風格的音樂仍然持反對態度。與此同時,夏布里埃開始構思喜歌劇《身不由己的國王》。該劇完全回避了導致《格溫多林》失敗的因素,1887年的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夏布里埃一夜成名。實際上,這部歌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斯特·范·迪克和指揮菲里克斯·莫特爾的精彩表現。1889年,在莫特爾的熱情協助下,《格溫多林》在德國各地上演——特別是在慕尼黑和萊比錫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夏布里埃去世時,手頭正在寫作的歌劇《布里茲伊斯》仍然是瓦格納風格的。
夏布里埃去世十年后,德彪西走出了一條具有革新精神的、完全屬于法國風格的歌劇創作道路,使法國走出了已日漸衰微的瓦格納風格的陰影。但我們不能忘記,在歌劇藝術的史書中,夏布里埃這個遵循了瓦格納風格的法國作曲家曾留下了的有力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