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績(二)
論曰:唐興迨季葉注85,治日少而亂日多,雖草衣帶索注86,罕得安居。當其時,遠釣弋者注87,不走山而逃海注88,斯德而隱者矣。自王君以下,幽人間出,皆遠騰長往之士,危行言遜注89,重撥禍機注90,糠覈軒冕注91,掛冠引退,往往見之。躍身炎冷之途,標華黃綺之列注92。雖或累聘丘園,勉加冠佩,適足以速深藏于藪澤耳。然猶有不能逃白刃,死非命焉。
夫跡晦名彰,風高塵絕,豈不以有翰墨之妙,騷雅之奇?美哉!文章為不朽之盛事也。恥不為堯舜民,學者之所同志;致君于三五注93,懦夫尚知勇為。今則舍聲利而向山棲,鹿冠舄幾注94,便于錦繡之服;柴車茅舍,安于丹雘之廈注95;藜羹不糝注96,甘于五鼎之味;素琴濁酒,和于醇飴之奉;樵青山,漁白水,足于佩金魚而紆紫綬也注97。
時有不同也,事有不侔也。向子平曰注98:“吾故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第未知死何如生。”此達人之言也。《易》曰:“遁之時義大矣哉注99!”
譯文
評論說:唐朝建立在隋朝末世,當時太平的日子少而戰亂的日子多,即使是衣著粗劣的山野隱士也難以過上安穩的日子。在那時候,遠避災禍的人,不是跑進深山就是逃往湖海,這是有德行而隱藏不露面的人啊。從王績以后,幽人隱士不時出現,都是遠行避世長久不返的人物,他們行為正直,言辭謙順,看重消滅災禍的苗頭。他們輕視顯貴的官職,掛冠辭職,引退山野者常常可見。縱身于冷熱無常的官場,卻向往加入夏黃公、綺里季的行列。有的人雖然在山丘田園中被屢次召聘,勉強接受官職,這樣又恰恰足以使他們歸隱江湖更加迅速而已。就是這樣,尚且有人仍逃避不過刀斧之災而死于非命。
那些行跡隱秘而名聲顯赫,享有盛譽而蹤跡難尋的人物,難道不是由于他們有絕妙的文章和奇美的詩賦嗎?美好啊!文章是萬古不朽的盛事。對自己沒能成為堯、舜的臣民而感到恥辱,這是有學識的人相同的想法;使君王成就三皇五帝那樣的太平盛世,這是懦夫都知道應勇于去做的行為。如今卻放棄名聲和實利進山隱居,鹿冠鳧鞋,比錦繡官服更舒適;柴車茅屋,比彩飾的大廈更安逸;無米的野菜湯,比五鼎中的山珍海味更甘美;樸素的木琴和混濁的土酒,比醇厚的美酒更使人陶醉;在青翠的山中打柴,在清澈的河里捕魚,比佩金魚符系紫綬帶更使人滿足。
時代不一樣,事情也就不一樣了。向子平說:“我已知道富裕不如貧窮,地位顯赫不如身份低下,只是不知道死去比活著怎么樣。”這是通達知命的人說的話啊。《周易》說:“君子適時退隱,意義重大啊!”
注85 季葉:原作“季業”,據《四庫》本、“三間本”改。
注86 草衣帶索:指衣著粗劣的隱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劉孝標注引王隱《晉書》:“草衣缊袍,不以為憂。”《列子·天瑞》:“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注87 釣弋(意):釣,原作“鉤”,據《佚存》《四庫》本改。《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弋:用帶絲繩的箭來射。此處“釣弋”指災禍。
注88 不:《四庫》本作“多”。
注89 危行言遜:行為正直,言語謙順。《論語·憲問》:“邦無道,危行言孫(遜)。”
注90 撥:排除,斷絕。
注91 覈(和):谷糠中的粗屑。軒冕:車子和帽子,此指官爵。
注92 黃綺:漢初夏黃公、綺里季并稱“黃綺”,名列“商山四皓”。漢高祖召之,不應。此代指隱士高人。
注93 三五:指三皇五帝。《文選》漢班孟堅《東都賦》:“事勤乎三五。”李善注謂三皇指伏羲、女媧、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此外尚有多種說法,不備舉。
注94 山棲:原作“棲棲”,據《四庫》本改。鹿冠:用鹿皮做的帽子,隱士所戴。舄(戲)幾:《佚存》《四庫》本作“烏幾”。按:“舄幾”疑當作“鳧舄”,后者傳為仙人王喬的鞋,能化為尺鳧。見《后漢書·王喬傳》及晉干寶《搜神記》卷一。
注95 丹雘(獲):油漆用的紅色顏料。《尚書·梓材》:“惟其涂丹雘。”
注96 藜羹不糝(傘):以藜菜煮湯,湯里無米粒。《莊子·讓王》:“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注97 佩金魚而紆紫綬:比喻地位顯貴。唐制,三品官以上服紫,佩金符,刻鯉魚形,謂之金魚。紫綬:紫色絲帶,作服飾。紆:系,垂。
注98 向子平:東漢逸民向長,字子平。家貧無資食,好通《老》《易》,堅辭王莽之辟。《后漢書》有傳。下文引向子平語即據該傳。
注99 遁之時義大矣哉:語見《周易·遁》。遁:隱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