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撤離上都 漢元797年7月12日,太尉赴險拜見了東王,暫時緩解了雙方的矛盾。正當雙方首腦人物都以為危機已過之時,發(fā)生了一件雙方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這天,羽林軍的左師的一個姓劉的中校營長過生日,在江海軒包了幾桌酒席,宴請同僚、部屬。酒席過半時,被巡查這一帶的一隊近衛(wèi)軍擋獲。 巡查隊的近衛(wèi)軍少尉義正詞嚴地對酒宴上的羽林軍軍官們重申,根據(jù)大漢法令,皇帝喪葬期間朝廷官員禁止娛樂!違反者一律重處!言罷便動手緝拿酒席上的一干人等。 劉營長大聲辯解道,皇帝的喪事還未正式舉辦,請客吃飯并不違反禁令!近衛(wèi)軍的中尉不聽申辯,就要動手拿人。 而羽林軍的劉營長也是皇族出身,其祖父是同樂帝的表叔。平時,劉營長在羽林軍中也不是個好惹的主,就連他的頂頭上司對他也禮敬三分。這種驕橫跋扈的人哪里受得了一個小小少尉的氣!?他一把揪住近衛(wèi)軍少尉就毆打起來,一邊打還一邊叫同僚、手下動手相助。 羽林軍前兩天曾被同城內(nèi)的近衛(wèi)軍繳械看押過,這些羽林軍的中級軍官們正對近衛(wèi)軍心懷不滿呢。見他們今天又來找事兒,更是恨得牙癢癢的。見劉營長都帶頭動了手,都趁著酒勁兒斗膽加入“戰(zhàn)斗”。 這次巡邏的近衛(wèi)軍有一排人,參加酒宴的羽林軍軍官也有二十余人,雙方人數(shù)旗鼓相當。不同的是,羽林軍軍官們因為是來赴宴的,都沒有攜帶武器,而近衛(wèi)軍將士裝備齊全。但近衛(wèi)軍并不敢真刀真槍對付“友軍”,因此雙方主要是拳腳相斗。 整個酒樓一片大亂。江海軒的掌柜想來勸阻,結(jié)果在混戰(zhàn)中,也不知被誰一腳踹下樓梯,摔了個半死。無奈之下,只得命伙計速速去報官。 還沒有等官府衙役前來制止,另一隊巡邏的近衛(wèi)軍路過此地見狀后,二話不說便加入戰(zhàn)局。近衛(wèi)軍人多勢眾,一致對外,不拿下這些羽林軍軍官絕不罷手。 近衛(wèi)軍來了“援軍”,羽林軍方面就立刻就落了下風,除了為首的劉營長見勢不妙與幾個同伙從二樓跳窗逃離外,余者皆被近衛(wèi)軍拿下。 劉營長和同伙狼狽逃回駐地后,越想越氣,頭腦一時發(fā)熱,便下令集合部隊,要去找回“場子”。八百全副武裝的羽林軍將士剛沖出營地,便被嚴密監(jiān)視的監(jiān)察院暗探發(fā)現(xiàn),然后火速把這個消息傳遞回總部。 虞士基的神經(jīng)早就繃緊,在得到這個消息后,認定是東王一伙先動手了。一方面立即把這個消息轉(zhuǎn)告楊素、楊英,另一方面派人入宮將杜衡接出,并護著長沙郡王和杜衡逃出城。 楊素、楊英接到羽林軍出動的消息,第一反應(yīng)是太尉被東王殺害了。他的想法與虞士基的不謀而合,既然羽林軍都出動了,就證明東王已經(jīng)殺害了太尉,搶先動手了。在這種情況下再不反擊,只能坐以待斃。于是,兩人按照太尉臨走時指示,向城內(nèi)的近衛(wèi)軍下達了出動命令。搶先封鎖了城中的一部分要道,并派出三千余人去進攻東王府。 近衛(wèi)軍剛剛出動,太子方派出的暗探也把消息報到了東王府。東王劉耀氣得暴跳如雷,跳著腳大罵楊堅無恥,并揚言要將楊堅碎尸萬段、挫骨揚灰。也難怪他生氣,剛才楊堅還在他面前裝作一副和解的樣子,可走了還沒有十分鐘,就派兵來拿他。 劉耀在心里認定,楊堅剛才來見他是緩兵之計,目的就是讓自己放松警惕。暗想,幸虧自同樂駕崩后,就加強了對近衛(wèi)軍的監(jiān)視,不然很有可能遭了楊堅老狐貍的暗算。 不一會兒,劉昉、王宜、薛胄等人都來了。形勢危急也容不得他們再仔細商議,他們一方面加強東王府的戒備,一方面下令城中的羽林軍、御林軍全體出動,務(wù)必全殲城內(nèi)的近衛(wèi)軍前師和捉拿楊堅、虞士基的同黨。 等楊堅回到府上,得知近衛(wèi)軍出動去攻打東王府的消息時,驚得目瞪口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冒險去東王府赴會竟然會是這樣的結(jié)果! 不久,楊素、楊英聞訊趕來太尉府。太尉細問之后,才知道他倆是在得知羽林軍出動后,才被迫下令反擊。楊堅雖然心存疑慮,但在這個時候除了兵戎相見也別無他法。 隨后,不利的消息不斷傳來。先是去攻打東王府的近衛(wèi)軍一部,面對準備充分的東王府護衛(wèi),傷亡慘重也沒能沖進府中。而后,又傳來虞士基等人已經(jīng)逃離城的消息。最后當羽林軍、御林軍全體出動的消息傳來時,所有人都知道上都城守不住了。 “全部撤出上都城!”太尉與陸晴、龐毅簡單交換了一下意見后,果斷下達了撤出城的命令。 命令下達后,首先撤出城的不是近衛(wèi)軍,而是己方首腦人物的家眷。由于時間緊急,需要撤離的各府家眷,根本沒有時間收拾財物細軟,多數(shù)是被扈從們架上馬車就逃離了。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楊英沒有忘了兄弟。他派了十幾個親兵,去張銳府上接人。 現(xiàn)在張銳府的管事是林白泉,他自從羅馬回到上都后,就不理事了,白拿著工錢,整天在上都城閑逛。后來,張府原管事被張銳派去送造船工回開遠了,張銳又要出征平叛,于是把他請來,客氣地請求他在自己不在上都時費心照顧照顧家里。林白泉無奈只能答應(yīng),暫時充當起張府的管事。 既然接受了張銳的托付,他就有責任保護府中人員的安全。在關(guān)鍵時刻,林白泉義不容辭擔負起責任來。前幾日,上都城緝拿高、賀一黨時,他就考慮帶碧斯、柳欣逃離上都城,只因當天夜里上都城就恢復(fù)了平靜,才沒有付諸行動。 而前天又傳來同樂駕崩的消息,為了避免災(zāi)禍,他又起了離開上都城的念頭。不過,在與柳欣、碧斯商量時,被柳欣和碧斯異口同聲地否決了。理由是六靈還在宮中,她們不能舍棄她逃走,要離開上都必須帶上六靈。 林白泉知道,太子和長沙郡王之間的矛盾遲早有一場總爆發(fā),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如果不離開上都,難免受到波及。但柳欣、碧斯放不下六靈,堅決不走。他沒有辦法強行帶走她們,只得另想辦法。于是,昨日他派人給宮內(nèi)的六靈公主傳話,要她今日務(wù)必來府上一趟,以便勸說她一起離開上都。 今天,六靈回到了府上。他把想法一說,六靈就否定了他的建議。即使知道上都城遲早會有一場大亂,她還是執(zhí)意不走。她對林白泉說,爺爺至今還未入棺,我如果這時走了,豈不是成了不孝子孫?即便要走,也要等爺爺靈柩入陵后再走。 林白泉心說,這小丫頭的想法,也太過天真。按照如今的形勢,哪還能等到同樂入葬。可是任憑他怎么勸,六靈就是不肯答應(yīng)。 就在他苦口婆心勸說之時,楊英派來的親兵到了。林白泉三言兩語聽楊英的親兵說了城內(nèi)的形勢后,命人架起六靈、柳欣、碧斯就走。任憑六靈如何威脅、喝止,他也不加理會。 幸虧他們走得及時,他們踏出北門之時,城中的近衛(wèi)軍都已被羽林軍、御林軍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集中到北城門來了,而上都城的其他城門這時都已被羽林軍、御林軍所控制。如果再晚幾分鐘,他們插翅都難飛出上都城了。 他們一行人被楊英的親兵帶到了北城外的上都制造司,見到了楊英。楊英雖與六靈、林白泉等人不熟,但出于張銳的情面,還是安撫了他們一番。說這里由近衛(wèi)軍控制,太尉、御史大夫、衛(wèi)公、鄂公等朝廷大臣和家主也都在此處,安全絕對不成問題,讓他們安心在這里住下。待平息了叛亂,再派護送他們回城。 之后,楊英把他們交給上都制造司都衛(wèi)百里楊,請百里楊為他們安排住處。因同去過羅馬的緣故,林白泉與百里楊早已相識。百里楊知道他是張銳的家臣,他也知道百里楊是張銳的老部下。 在楊英走后,林白泉直言不諱地對百里楊說:“都衛(wèi)大人,太子一黨必然會派兵來攻打制造司,此地不宜久留,請大人早作打算以避災(zāi)禍。” 百里楊沉思一下說:“我可以派人送先生和殿下的家人離開,不過,你們又要去哪里呢?” 林白泉說道:“現(xiàn)在到處都很混亂,從陸路走不安全,所以小人想從水路走。沿長江而下,先去南京再做打算。” 百里楊點頭同意,并說:“制造司在城南碼頭有專用船只,現(xiàn)在那里應(yīng)該還沒有被東王所部控制,我馬上就命人送你們走。” “大人請留步。”百里楊說罷正想去安排人手送他們走,卻又被林白泉叫住。 “還什么事?”百里楊轉(zhuǎn)身疑惑地問道。 林白泉把她叫到一旁,低聲說道:“大人,恕小人斗膽建議,請您一起離開此地。這等奪嫡之爭,還是不參與為妙。如果錯一步,悔之晚矣!” 百里楊知道林白泉出于好意才勸她走,但她十分猶豫。她身為制造司都衛(wèi),這個時候走就是失職,再萬一制造司的機密被泄露,就帶著張銳也要受牽連。考慮片刻后,她婉言拒絕了林白泉的建議。 林白泉也猜出她的心思,勸道:“大人,您可以以制造司工匠的安全為由,去請求太尉安排他們離開。小人想,太尉會答應(yīng)的。” 百里楊低頭不語,在心里反復(fù)權(quán)衡利弊。林白泉急切地勸道:“大人,只要制造司的人員不直接參與到內(nèi)亂之中,無論那方最后取勝,也不會難為他們。但如果此時不走,萬一太子一方獲勝,交戰(zhàn)時的傷亡就不說了,事后也免不了要受追究。大人,您難道想看著您的部下白受無妄之災(zāi)嗎?” 他的這番話打動了百里楊,點了點頭。事不宜遲,百里楊馬上求見了太尉,婉轉(zhuǎn)地提出撤走制造司內(nèi)人員的想法。 太尉沉吟了片刻后,點頭答應(yīng)。城內(nèi)的近衛(wèi)軍前師現(xiàn)在基本都撤到制造司來了。他剛才又下了令,駐守上都城外各軍營的己方部隊都集中到制造司來。制造司內(nèi)地方有限,如果部隊集中來了,也許還安置不下。他正在考慮此事,百里楊就來提出要撤走制造司的人,騰出了地方,也恰好解決了這個難題。況且,即使留下制造司的人,也對戰(zhàn)事沒有多大幫助。 太尉點了頭,事情就好辦了。百里楊把制造司的官員們召集起來,告訴他們要撤離制造司。本來制造司的大小官員們,正在為即將卷入紛爭而憂心忡忡,一聽說可以撤走,高興地差點山呼萬歲,只是礙于近衛(wèi)軍近在咫尺,于是都滿心歡喜地暗暗贊揚百里楊英明。 至于撤到哪里去,他們又商議了一番。百里楊先提出乘船去南京的建議,遭到了反對。反對者說,制造司的人連同家眷有上萬人,船只不夠搭載這么多人。 這時,制造司防務(wù)官蔡承源提議說:“我們可以暫時解散制造司的大部分工匠,讓他們自行避禍,等勢態(tài)平息下來后再返回。而我們只帶著一所的工匠和家眷走,這樣船只就足夠了。” 蔡承源所說的“一所”,是上都制造司負責提煉火油和制造司火油彈的部門。“一所”的工匠和技術(shù)人員也是制造司內(nèi)重點的保護對象,只要他們不出事,即便制造司毀于這次內(nèi)亂,他們也不會有罪責。 而且,“一所”的工匠連同他們的家眷都居住在制造司內(nèi)。平日“一所”的人和其家眷都不許離開制造司,吃住皆由制造司負責承擔。為此,甚至還在制造司內(nèi)建了一個學校,專門教授“一所”工匠的子女。 百里楊大致估算了一下,“一所”的人連同家眷在二千人左右。制造司在城南碼頭的數(shù)十艘船,完全可以承載得下,于是立刻同意了蔡承源的建議。 商議之后,制造司的官員們就行動起來。一部分家眷在上都城內(nèi)的官員,負責去遣散制造司內(nèi)的大部分工匠,之后他們留在上都附近躲避。而家眷在制造司內(nèi)的官員和沒有成家的官員,則負責安排“一所”的撤離。 由于時間緊迫,百里楊規(guī)定“一所”人員和其家眷不得帶走過多的物品,并安撫他們說,如果留下的財物有損失,今后會視情況給予他們補償。 大家都知道,這里的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還是逃命要緊,于是舍棄了家中大部分貴重財物,只帶上隨身細軟,在一營制造司護軍的護衛(wèi)下離開了家園。隨同他們一起走的還有張銳的家人和一部分制造司官員的家眷。 幸虧制造司內(nèi)有不少馬車,二千多人在傍晚時到達上都城南碼頭。此時,這里還沒有被東王一黨控制。他們的運氣很好,當數(shù)十艘制造司的船只駛離碼頭不久,就有三千羽林軍趕到,把碼頭上所有船只都扣留下來了。 當夜,有數(shù)萬羽林軍、御林軍對上都制造司發(fā)動了進攻。不過,此時制造司內(nèi)已聚集了兩萬多近衛(wèi)軍將士,并利用制造司內(nèi)的大量投石車和弩炮,打退了這部羽林軍、御林軍的進攻。 之后幾天內(nèi),雙方又進行了幾次交戰(zhàn)。忠于太尉一方京畿護軍,除了集中到制造司的三萬余人外,其余各部皆被東王一方的部隊消滅。忠于太尉一方的官員,沒有來得及逃出城的皆被東王一方拿獲。 在肅清了上都城內(nèi)的隱患和消滅了各軍營支持太尉一方的部隊后,東王等人便把目光都集中到了上都制造司。此刻,東王信心滿滿,認為盤踞在上都制造司內(nèi)的長沙郡王、楊堅、虞士基等人在劫難逃,攻下上都制造司是志在必得。 正當東王和劉昉等人商議如何攻打制造司時,突然傳來快報。駐守荊州南部的第十五軍團正在晝夜兼程朝上都開來,距離上都只有一天多的路程。此外,衛(wèi)公陸晴、鄂公龐毅的家族護軍兩萬余人也在往上都城趕來,估計最多再有兩日也會到達上都城。 東王聞訊又驚又怒。驚的是,眼看勝利唾手可得,又半路生變!對方突然來七萬援軍,再加上在制造司內(nèi)的三萬多人,對方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十萬人!而己方除了這幾日傷亡人數(shù),連同各府上的護衛(wèi)也不足七萬人。形勢立馬急轉(zhuǎn)直下,變得對己方很不利。 怒的是,這七萬人的援軍,定是楊堅早就安排好要來的,不然也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兵臨上都城下了。因此,他不免又把楊堅痛罵了一頓。罵完之后,他也不得不與劉昉等人認真商議對策。 就在上都城鬧騰得人人自危之時,張銳這時抵達了西平城,開始了平叛行動。(未完待續(xù),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章節(jié)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