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貨幣形式
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貨幣的特殊等價物,而貨幣是它們的一般等價物,所以它們是作為特殊商品來同作為一般商品的貨幣發生關系。
當這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同等價形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種特殊商品就成為貨幣商品,也就是可以執行貨幣的職能。在商品世界中,這種商品特有的社會職能能夠起到一般等價物的作用,不僅能夠在第二種形式中充當麻布的特殊等價物,而且可以在第三種形式中把各種商品的價值體現出來,從而形成它的社會獨占權。然而,在歷史過程中,有一種商品就是金和銀,可以奪得這個特權地位。因此,在第三種形式中,我們可以用商品金代替麻布,就得到以下公式:
20碼麻布=2盎司金;
1件上衣=2盎司金;
10磅茶葉=2盎司金;
40磅咖啡=2盎司金;
1夸脫小麥=2盎司金;
1/2噸鐵=2盎司金;
x量商品A=2盎司金。
當金代替麻布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時候,一般的交換的形式即一般等價形式,可能會由于社會習慣最終地同商品金的特殊形式結合在一起。因此,在第一種形式向第二種形式過渡的時候,尤其是在第二種形式向第三種形式過渡的時候,麻布簡單的相對價值表現就是在執行商品的貨幣職能。此時,等價物發生本質的變化,形成價格形式。
貨幣形式的出現,使商品內在的矛盾,即使用價值與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完全轉變成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因此,一切商品只有換成貨幣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
從使用價值來看,商品是一種很古怪的東西。實際上,不論從商品自身的屬性來滿足人們需要的角度來考察,還是從它作為人類勞動產品具有屬性的角度來考察,商品的神秘性質不過在于商品形式的本身,而不是來源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如果勞動產品采取商品形式的話,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就會獲得勞動產品等同價值物的形式。因此,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就是取得勞動產品價值量的形式。當然,那些社會規定可以幫助勞動產品實現生產者的社會關系。
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勞動產品可以采取物與物關系的虛幻形式,轉換為商品,就是成為可感覺的物品。當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的時候,商品就感染了拜物教的性質。當商品的價值可以用貨幣形式來表現的時候,拜物教同商品生產就分不開了。以上分析已經表明,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
在它們的交換中,勞動產品可以與各不相同的使用對象性相分離,并取得社會等同的價值對象性。實際上,當商品交換已經十分廣泛和重要的時候,勞動產品就可以分裂為有用物和價值物,而生產者的私人勞動也就真正取得雙重的社會性質。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是有用勞動,是能夠滿足一定社會需要的勞動和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每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只有在同任何另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的時候,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當不同勞動的實際差別被抽去的時候,它們作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和人類抽象勞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可以把私人勞動的雙重社會性質,即私人勞動的有用性和社會有用性反映在勞動產品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中,反映在實際交易和產品交換的過程中。
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是商品,也有價值,當它越來越多地扮演了一般等價物的角色時,它就成為了貨幣商品。圖為冒險家們蜂擁而至當時秘魯境內的波托西,征集印第安人去開采這個珍貴的銀礦。在1550—1650年間,波托西的礦藏提供了全球60%的金屬銀,開拓了拉丁美洲、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
要考察勞動的社會化,我們沒有必要回溯到文明民族的歷史初期去討論這種勞動的原始形式。舉例來說,農民家庭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產的糧食、牲畜、紗和麻布等產品,不過是家庭勞動的不同產品,而不是互相作為商品發生關系。當然,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如耕、牧、紡、織和縫等,不僅像商品生產一樣,在這個家庭中形成自然的分工,而且會形成這個家庭的社會職能。雖然家庭內的分工和家庭各個成員的勞動時間可以由性別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季節的改變來調節,但是用時間來計量個人勞動力的耗費,個人勞動力就成為家庭共同勞動力發揮作用,從而表現出勞動本身的社會性。
電視是勞動者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它的出現奇跡般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沒有電視的現代社會是不可思議的。但電視作為商品,不管它的使用價值多么卓著,都不能讓其產生神秘性質,唯有進行商品交換,使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轉化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才會產生商品拜物教性質。
設想在一個由自由人構成的聯合體中,他們不僅會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而且會自覺地把他們的個人勞動力當做社會勞動力來使用。換而言之,只不過是魯濱孫故事在個人身上的重演,而且是在社會范圍內的重演。雖然魯濱孫的產品只是他個人的產品,是他直接使用的物品,但是聯合體的總產品一部分可以重新用作社會的生產資料,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當然,他們之間進行分配會隨著社會生產機體本身的特殊方式和生產者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如果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那么勞動時間的分配就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能夠起到雙重作用,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商品生產之間的對比。作為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勞動時間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可以簡單明了地計量生產者個人消費在共同產品中所占的份額。實際上,馬克思在下面明確指出這種做法存在的前提,而且在計劃經濟時代里形成工分制的理論基礎。當勞動生產力處于低級發展階段的時候,勞動時間的雙重作用就會激起存在于社會內部的矛盾,比如有人想超出計劃分配的時間勞動,有人想少于計劃分配的時間勞動,必然要通過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生產者把他們的產品當作商品,而且通過這種物的形式,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當作等同的人類勞動來交換。在這種社會中,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別是在資產階級發展階段形成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都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實際上,在古亞細亞和古希臘羅馬的生產方式下,產品可以變為商品,并把人作為商品生產者處于從屬地位,從而使共同體走向沒落。當然,真正的商業民族的確只存在于古代世界的空隙中,就像伊壁鳩魯的神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一樣,比如猶太人只能存在于波蘭社會的縫隙中。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生產機體相比,這些古老的社會生產機體尚未脫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緣聯系,是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為基礎的。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階級斗爭擴大化,直接的統治和服從是以維持計劃經濟為基礎的,而勞動生產力的低級發展階段和物質生活生產過程內部的關系是它們存在的條件。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間宗教中,這種實際的狹隘性常常反映在實際日常生活的觀念中,反映在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中。當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消失以后,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且是在長期痛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形成勞動力自由結合的產物。
冬季農耕人家仍從事著家庭分工后各自不同的勞動。人們周而復始的共同勞作正是直接社會化的勞動。圖中是來自荷蘭的每日祈禱書上的手抄本繪畫,描繪的是15世紀晚期北歐的農耕人家。
5秒鐘經濟學
>>> 貨幣 >>>
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或其價值符號。人類社會起初并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