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葛洪:世間雖無神仙術,醫行大道壽百年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約生于公元283年,卒于公元363年,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養生學家。
遠離六害,不傷為本—葛洪的養生觀
1 大醫智慧
且夫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駐于百年。何者是也?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捐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身之道徒設耳 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臟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腠理奔血;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鬢焦枯;多好則志氣傾溢;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干急;多急則智慮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損人之命,猛于豺狼。
—引自《抱樸子》
2 精彩解讀
葛洪是我國晉代的道教理論家和醫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養生家。在十六歲時候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以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后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謂“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見受金丹之經及 《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其實早在年輕時,他就對世上那種追逐名利的風氣深惡痛絕。他熱衷于修性養心,同時愛好體育鍛煉,精通刀、槍、劍、戟、射等武藝,又喜鉆研醫道和養生之學。在深悟老子《道德經》的基礎上,他又撰寫了《抱樸子》、《神仙傳》等書。
舉凡名醫,必有一段艱難的求學歷程,以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學習。葛洪的一生可謂精彩,而且頗具傳奇色彩,他的聰慧睿智幫助他開拓了醫學上的新領域,在臨床急癥醫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晚年則隱居在廣東的羅浮山,過著悠閑的生活。
葛洪的養生之道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重視身心鍛煉
葛洪指出,世上有許多人一方面熱衷于追求富貴榮華、聲色犬馬,一方面又想著怎樣可以長生不老、修道成仙,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求長生,修至道。關鍵在于精神專一、情致靜寂,世俗的權勢及物質,都會妨礙人們延年益壽。所以,最根本的“學仙之道”是四個方法,即“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欲。內視返聽,尸居無心”。這些要求歸根結底就是要求人們不得馳心于外,要收斂精神,專心地修養情性。
由此可見,葛洪十分重視身心的修煉。他曾提出一個“先講治身,后談養生”的著名觀點,并引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他說,人之身,猶如國家。人的胸腹就是宮室,四肢好比是郊區,骨節好比是百官,肌肉是城市中的街道,精神猶如統帥一個國家的君主,血液好比臣子,真氣就如眾民。善于養生者,關鍵在于保護身心,就像領袖會治國、會愛民。民眾有弊,國家就會滅亡;人之氣衰,身體就會凋謝。因此,善養生者必須注重預防,要禁絕一切不良的嗜好,拋卻名利權勢,這就是治身之道。一個人只要做到心胸開闊,精神安閑,必可益壽延年。為此,葛洪還指出有“六害”會妨礙人們延年駐顏的努力,一是名利,二是聲色,三是貨財,四是滋味,五是佞妄,六是詛嫉。因此,人們必須薄名利,禁聲色,遠貨財,少吃厚味,除佞妄,去忌妒。這才是最好的修身之道。
2.養生以不傷為本
葛洪的養生理念是建立在調節日常的生活之中的,他從預防的角度,首先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論點,具體論述了傷身的十三個方面,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這十三個方面的任何一個方面,如果傷之太久,都會影響壽命。所以,他進一步指出,“凡言傷者,亦不便覺而,謂久則壽損耳”,“積傷至盡則早亡”。
葛洪針對這不知不覺而容易產生的“十三傷”,制定了“不傷身”的“養生之方”三十條,其內容如下:唾不及遠;行不及步;耳不及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不欲極渴而飲;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徊挥麖V志遠愿;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竊涼;不露臥星下;不眠中見肩;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
這些措施,看似煩瑣,實乃簡易,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只要稍加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習以為常,寓養生于日常生活之中。但這些生活瑣事,往往又為人們所忽視。所以,葛洪強調指出“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若能愛之于微”就必然會“成之于著”,達到延年益壽之目的。
3.動靜雙修
葛洪不僅重視精神性情上的靜修,同時也提倡和推崇肢體五官的動養,強調人們應當動靜雙修,這樣方可收全面之效果,有利于延年益壽。
曾有一修道者因牙齒動搖,漸趨脫落,就去詢問葛洪防治之法。葛洪回答:經常用如泉水一般清澈的口水洗刷灌溉(即吞咽口水),然后堅持每天清晨叩齒三百下,這樣就能保持牙齒的堅固了。
又有人問葛洪,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耳朵聽覺正常,不失靈敏?葛洪回答:要堅持做好“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曲、鳥伸、猿踞、兔驚、天俯、地仰”等各種肢體的鍛煉,每天需鍛煉一千二百下,這樣長期堅持,人的聽覺自然能恢復正常。
還有人問葛洪怎樣才能使自己的眼睛保持明亮?葛洪回答:可引三焦升騰之陽火,導之歸元于丹田,并堅持用“石決明水”洗目,用兩手的手心對搓,產生熱量后燙雙目,如此人的眼睛必能明亮。據說遠古之人曾用此法煉目,后在深夜無燭之時亦能寫字。
也有人問葛洪,怎樣才能做到登山不累、遠行不疲?葛洪答:要想登山不累、遠行不疲,僅靠飲食和營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導引行氣,堅持性命雙修,使精氣達到大周天、任督通,此為服食“大藥”,然后人們便可神氣充盈,身輕如燕,即使攀登崇山峻嶺、遠行各地,也可神情自若,毫無疲憊之態。
葛洪的某些說法在當今看來,也許值得商榷,但他的絕大部分敘述還是有著很高的價值的,值得今日的養生愛好者借鑒。
3 健康錦囊
在大自然當中,還有六害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危害,它們是:風、寒、暑、濕、燥、火,我們稱之為“六邪”。六邪致病,與季節氣候和居住環境有關。六邪既可單獨侵犯人體,也可夾雜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體。在發病過程中,六邪相互影響,相互轉化。人體肌表、口鼻則是六邪入侵的途徑。
六邪與致病的關系
保精行氣,讓春宵一刻真正值千金
1 大醫智慧
房中之法十余家,或與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于還精補腦之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人復不可都絕陰陽,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唯有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
—引自《抱樸子·釋滯》
2 精彩解讀
禁欲主義,是要求人們嚴酷節制肉體欲望的一種道德理論。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現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義和苦行儀式,公元前6世紀后,通過東西方的宗教教義和道德哲學的概括逐漸形成為一種理論。它認為,人的肉體欲望是低賤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惡之源,因而強調節制肉體欲望和享樂,甚至要求棄絕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
中醫并不是禁欲主義,對于性生活,中醫沒有說“不”,但必須適度不能過度。中醫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性生活應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損傷,這是養生延壽必不可少的內容。
葛洪提出了保精行氣的房事養生觀,認為應當避免兩個極端,一是縱欲不節??v情恣欲,施泄無度,更會耗竭真精,損身殞命。二是“絕陰陽”?!敖^陰陽”即強制性地自我抑制性欲需求,斷絕房事。他認為,為了保精而斷絕房事對健康反而有害,因為“絕陰陽”違背了人的生理需求,會造成壅閉之病,使人短壽夭折。所以,房事養生的要訣在于得其節宣之和,既不能禁欲,又不能縱欲,應保持有節制的和諧美滿的性生活。這一觀點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房事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房事適度。這包括兩個方面。
“欲不可禁”
性欲是人類正常的生理需求,性行為是人類正常的生理行為,所謂情欲性事,人皆有之。《禮記·禮運》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把性欲和食欲并舉,說明了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健全協調的性生活對成年男女來說,是促進雙方身心健康、保持性器官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條件之一,也是繁衍下一代的基礎。而禁欲則違背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也違背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并會引起許多疾病。從養生角度看,滿足正常的性欲要求,是和泰陰陽、順應人欲、舒緩情志、宣泄氣機的生理需要。
幽居的女子,未婚的曠夫,獨身喪偶的男女,很多心身疾病的發病率都較高,且壽命較短。如婦女經前期緊張癥、乳房小葉增生及月經不調等疾病,所欲不遂往往是潛在的或難以啟齒的原因之一。而男子長期禁欲,不僅會造成諸多心理方面的障礙,也容易使精液郁積,導致前列腺局部腫脹充血,引起性功能紊亂,或誘發前列腺病變。
另外,滿意的性生活還具有消除緊張情緒,保持人體健美等作用。性生活狀況良好的女性,體內性激素分泌旺盛,血液循環加速,其皮膚就顯得潤滑細膩,指甲發亮有彈性,頭發也烏黑潤澤,可延緩整個人體的衰老進程。
“欲不可縱”
臨床上房事過度的人,常常出現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健忘乏力,男子陽痿滑精,女子月經不調等病癥,還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某些疾病的復發或加重。
根據現代醫學研究,精液是精子、前列腺液和性激素等的混合液。精子和性激素是睪丸產生的,過頻射精,睪丸負擔加重,日久會引起睪丸萎縮而加速衰老。前列腺液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大量的損失會給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經等系統的功能帶來不利的影響。
性生活是人類的天性和生理規律,但不加節制,必然要耗傷精氣,對人體健康不利,故房事養生特別強調欲不可縱,當節欲保精。古人認為合男女必有一定的法則,凡違悖房事節度,超越自身的身體與心理條件,貪求淫樂者,即為縱欲。在古代的時候房中養生家、醫家出于固護精液,以養生延年的宗旨,對男女交合的頻度都曾有過規定?!肚Ы鹨?卷二十七.房中補益》云:“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年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睂O氏的主張較為保守,而且僅以年歲為根據,可信的成分少?!夺t心方.施瀉篇》寫道:“年二十常二日一施,三十三日一施,四十四日一泄,五十五日一泄,年過六十以去,勿復施泄?!?/p>
房事養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注意房事禁忌。此外,房事養生還包括注意房事衛生等內容。行房前,男女雙方應注意性器官的清潔。男性應清洗陰莖、陰囊,清除皮膚皺褶里的污垢。女性外陰部與肛門接近,易受污染,且汗腺、皮脂腺豐富,分泌物較多,也要徹底清洗。另外,行房前要養成洗手的習慣,以免因房事中的愛撫引起女性尿路感染。女性在房事后應立即排尿,清洗外陰。
房事禁忌
中醫認為,人體與周圍環境是一個整體。自然界與人體是相通的。因此,隨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房事養生也應不同。《醫心方.卷二十八.房內》引《養生要集》云:“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天一月再施精,冬令閉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陽,人能法之,故能長生,冬一施當春百。”意思是說,春天三天泄精一次,夏季與秋季一月泄兩次精,冬季就要固守精關,不要施泄了。自然界的規律是冬季使陽氣深藏,人能夠效法它,就能長壽,冬天泄一次精等于春季泄一百次。
因此,房事養生應當根據四季氣候不同做出相應調節。春季,陽氣上升,萬物欣欣向榮。此時,房事次數應當較冬季有所增加,這樣才能有助于機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的代謝活動,增強生命的活力。
夏季,各種植物繁榮茂盛,人們也應該心情愉快,使體內陽氣不受任何阻礙地向外宣通發泄。所以夏季房事亦應是隨其意愿,不過度約束,使機體在“陽氣浮長”之際,保持茁壯旺盛之勢。需要注意的是,燥熱天氣,人體臟腑功能相對減弱,暑邪易侵犯人體陽氣,此時房事應適當減少。
秋季,天氣轉涼,薄地黃生,人也該寧神靜志,收斂精氣。此時性生活應加以收斂,克制欲望,減少性生活的次數,使體內的陽氣不再過多地向外發泄。
冬季,百蟲蟄伏,禽獸潛蹤,陽氣藏封。此時,人們對性生活要加以嚴格控制,盡可能減少性生活的頻率。如果恣意縱欲,就會導致氣弱腎虛,難免致病。此外,在暴風雨雷擊之時,奇寒異熱之中,最好停止性生活。這是因為上述種種氣候異常會干擾夫妻雙方情緒,導致臟腑功能紊亂。
行氣的最高境界是達到胎息狀態
1 大醫智慧
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辟饑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引自《抱樸子》
2 精彩解讀
行氣即今日之氣功。葛洪在《抱樸子內篇》總結出歷代氣功家練功的基本方法,并身體力行,加以實踐。他指出,行氣的要妙在于胎息。在氣功鍛煉中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練習,就能逐漸達到胎息狀態。
那么,什么叫胎息呢?這是指煉氣達到相當深的程度,此際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打成一片,鼻息微微,若有若無,而大脈齊通,遍身舒適,如胎兒在母腹中,只有內氣潛行。簡單來說胎息:又稱“臍呼吸”、“丹田呼吸”。像嬰兒一樣用臍呼吸。語見《抱樸子·釋滯》:“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本褪钦f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夺寽氛f:“得胎息者,能不以鼻門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奔春粑㈦硽璨紳M身中,一開一闔,遍體七竅與之相應,而鼻口反不覺氣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開闔俱停的太定境界。
葛洪認為,魏晉道教中流傳的行氣法雖有多種,但以胎息為代表。據當時的氣功理論,認為嬰兒初生時以臍和母體相連,故臍是人體的生身受命之處,所以練功便把真氣聚于人的臍下二寸,謂之氣沉丹田。更進一步,又模仿胎兒以臍呼吸,如在胞胎之中,這是道教返元歸根的思想。道士以為人能返回嬰兒的先天呼吸,真氣自然旺盛,便能與道合為一體,體真成仙了。胎息法在今天看來還是一種上乘氣功,即現代氣功中的“體呼吸”法。
許多人把胎息與龜息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呼吸,其實龜息功是武當道家修煉內功的一種修為功法,又名“玄武定”、“龜息真定功”,由潛心、潛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組成。
葛洪詳細地闡述了這種氣功循序漸進的修煉方法:“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并強調練功應選擇合適的時刻:“夫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也。故曰仙人服六氣,此之謂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其從半夜以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死氣之時,行氣無益也。”(《釋滯》)
這種以吐納行氣、數息閉氣、鍛煉呼吸機能為特點的靜功法,于漢晉時期十分流行。葛洪的從祖葛玄、老師鄭隱皆精此道,《釋滯》記“予從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者,正以能閉氣胎息故耳。”《登涉》謂“鄭君(鄭隱)言但習閉氣至千息,久則能居水中一日許?!?/p>
同時,葛洪還介紹了以胎息法行氣時的注意事項,例如: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練功前要節制食欲,“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鮮之物,令人氣強難閉。”還要保持和諧的情緒和開闊的心胸,要安靜少躁,“又禁恚怒,多恚怒則氣亂,既不得溢,或令人發亥,故鮮有能為者也。”(《釋滯》)這些寶貴的經驗之談,至今仍被練功者奉為必須遵循的法則。
在葛洪所述的眾多氣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禁法”。禁法具有種種超常的特異功能,這與我國古代人體科學的關系至為緊要。那么,這一類的功夫是怎樣練成的呢?在《登涉》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末入山,當預止于家,先學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玄武、青龍、白虎,以衛其身,乃行到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氣閉之,以吹山草中,意思念此代赤色如云霧,彌滿數十里中。若有從人,無多少皆令羅列,以氣吹之,雖踐蛇,蛇不敢動,亦略不逢見蛇也。若或見蛇,因向日左取三氣閉之,以舌柱天,以手捻都關,又閉天門,塞地戶,因以物抑蛇頭而手縈之,畫地作獄以盛之,亦可捉弄也,雖繞頭頸。不敢吃人也。自不解禁,吐氣以吹之,亦終不得復出獄去也。若他人為蛇所中,左取三口氣以吹之,即愈不復痛。若相去十數里者,亦可遙為作氣,呼彼姓字,男祝我左手,女祝我右手,彼亦愈也。”這是專門對付蛇及蛇傷的禁法。
《雜應》篇中又有一種“入瘟疫秘禁法”:“思其身為五玉。五玉者,隨四時之色,春色青,夏赤,四季月黃,秋白,冬黑。又思冠金巾,思心如炎火,大如斗,則無所畏也。又一法,思其發散以被身,一發端,有一大星綴之。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頭,以罡指前。又思五藏之氣,從兩日中出,周身如云霧,肝青氣,肺白氣,脾黃氣,腎黑氣,心赤氣,五色紛錯,則可與疫病者同床也。”
以上所述禁法,值得重視研究。從修煉的過程來看,是相當具體切實的,并沒有什么神秘的色彩。至于能否有那樣的功能和效力,還有待驗證。
3 健康錦囊
中醫學中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陰陽五行、子午流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在氣功中也同樣起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即使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氣功對于防病抗衰,保持身體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氣功發源地是中國。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分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