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張仲景:察“顏”觀色,百病防為先
◎張仲景在《黃帝內經》保養元氣、預防疾病的理論指導下,利用藥療、食療、體療、針療等方法來扶正黜邪,促進康復,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無病先防,張仲景教你察“顏”觀色識百病
1 大醫智慧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
—引自《傷寒論》
2 精彩解讀
有位叫王仲宣的詩人,與張仲景有較深的交往。張仲景與他接觸幾次后,發現他身上潛伏著一種名叫“癘疾”(麻風病)的病,張仲景便對他說:“你身上有一種病,得早點醫治,要不然到40歲時會脫眉毛,脫眉至半年,將會有生命危險。我勸你還是先服五石湯。”當時王仲宣才二十幾歲,而患有“癘疾”在那時是非常危險的,也被認為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張仲景不說出病名,只說出癥狀。王仲宣聽懂了他的意思,卻沒有在意。不久二人再次相見,張仲景問王仲宣:“你服過五石湯了嗎?”王仲宣有些反感地說:“服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他的氣色說:“不像,看你的氣色,肯定沒有服過。為什么你不聽從醫生的勸告,而輕視自己的生命呢?我勸你還是趕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煩了!”可王仲宣還是不信。果然20年后,王仲宣開始脫眉,脫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
張仲景料事如神,對疾病的判斷如此準確、神奇,讓我們由衷地贊嘆。但是,張仲景又是怎樣判斷這一切的呢?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用望色、聞聲、問癥、切脈等4種方法來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種疾病,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8種方法來判斷病癥的性質和發生的原因。
眉毛可以預示疾病
續表
事實上,辨別疾病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素問·宣明五氣論》在論五臟化液時提到“脾為涎,腎為唾”。由于涎出于口,口為脾竅,故脾主涎,涎為脾液。張景岳日:“唾出于舌下,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也”,故腎主唾,唾為腎液,可見人們乏稱的唾液包括涎和唾,屬脾、腎所主。然而“脾氣通于口”,“口為脾之官”,高士宗論五臟化液時說: “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液受水谷之精,淖注于外竅而化為五液也”。可見脾對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較為直接的。
唾多而且黏稠,口中還伴著苦味,往往說明是脾熱,這時候一定不要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盡量少吃,但可以吃一些清脾熱的藥物,如梔子和連翹等。口水多,且伴有咸味的話,這可能是腎虛的征兆。
很多小孩子就特別愛流口水,大一點不流了還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七八歲了還在流口水,這就說明孩子脾虛。因為脾是主肉的,因為脾虛,所以嘴角不緊,不能抑制口水外流。
口水多了不行,但少了也不行,如果嘴里總是干干的,這就說明你的津液不足,是內燥的表現。這個時候就要注意多喝水,多吃酸味的食物,以及多吃水果,蘋果、梨子、葡萄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只要含水分多就可以了。
絕大多數疾病不會突然發生,在來之前都有征兆,為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以積極的心態來關注有關健康的信息,及時掌握相關的知識,使之成為幫助自身和他人的武器。切不能麻痹大意,一些人身體早就出了問題,還渾然不覺,等到疾病爆發時常常追悔莫及。
蜜煎導,通大便,從此便秘不再來
1 大醫智慧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引自《傷寒論》
2 精彩解讀
如今,便秘困擾著很多人,雖說病不是很大,卻給生活帶來了不便。于是,很多人想方設法治愈便秘,但結果卻不是那么令人滿意。
多數慢性便秘患者僅表現為排便困難,糞便干結,數天甚至1周才排便一次,排便時可有左腹痙攣性痛與下墜感,部分病人訴口苦、食欲減退、腹脹、下腹不適、排氣多或有頭暈、頭痛、疲乏等神經官能癥狀,但一般都不重。急性者則在原有規則的排便習慣下,無特別的原因,于短期內發生便秘,尤其中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直腸和結腸的癌腫。伴有劇烈腹痛、嘔吐或便血者,則應考慮急性腸道阻塞引起的便秘。張仲景根據便秘的不同特征,描述為大便難、大便硬、不易大便、大便初硬后溏、谷氣不行等,在《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中有60余處論述,治法也是多種多樣。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則例子:
有個病人大便干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便去求助張仲景。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癥。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張仲景卻沒有用藥,而是把蜂蜜煎干捏成細細的長條,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煎干的蜂蜜進入腸道后,很快溶化,干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
便秘的形成有多種原因,比如心情抑郁、飲食不當、壓力太大,等等,我們一定要找到便秘產生的原因,然后對癥治療。
張仲景治療便秘的方法
便秘常可導致肛結直腸并發癥。長期的便秘可使腸道細菌發酵而產生的致癌物質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導致異形增生,易誘發癌變。便秘引起肛周疾病如直腸炎、肛裂、痔等,因便秘,排便困難、糞便干燥,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門直腸疾患。
中醫認為,便秘主要由燥熱內結、氣機郁滯、津液不足和脾腎虛寒所引起,不同的病因自然需要不同的治法。
便秘主要原因
食物有四氣五味,吃不好就會導致疾病
1 大醫智慧
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 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辯曰:春不食肝者,為肝氣王,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時,不可以死氣入肝,恐傷魂也,若非王時即虛,以肝補之佳,余臟準此。
—引自《金匱要略》
2 精彩解讀
作為醫圣,張仲景對食物的偏性極有研究,他在《金匱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人食五味來調養身體,但如果使用不當,不但對人不利,反而有害。也就是說,飲食中的五味,吃好了對病情治療很有益,吃不好則對人體有害,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要知道食物禁忌的道理,根據病癥攝取食物,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寒性或涼性的食品,如涼性食物如梨、柚子、絲瓜、黃瓜、芹菜、白菜、蘋果等。寒性食物如蓮藕、海帶、鴨血、菠菜等。大寒性的食物,大寒性,就是比寒性性質更加寒涼,不過所包含的食物就不多了,如滋陰涼血性大寒的西瓜、兩廣解暑之物性大寒香蕉都是大寒性的食物。寒性食物與大寒性食物最好加熱后再食用,以免傷脾陽、損正氣。不到萬不得已少吃為妙。
熱性或溫性食物,如羊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等熱性或溫性食物,有溫中、散寒、補陽、暖胃之功,陽虛畏寒的人食之為宜,熱病及陰虛火旺的人就應忌食。
此外,食性還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寒涼季節要少吃寒涼性食品,炎熱季節要少吃溫熱性食物,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而變化。
食物除辛、甘、酸、苦、咸五味外,還有淡味、澀味,但習慣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澀附于咸味。
辛味能行氣,通血脈。胃痛、腹痛、痛經患者,可以吃些辣椒、茴香、桂皮等有行氣、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外感風寒的人可以吃些有辛辣味的生姜、蔥白等食品;風寒濕痹患者則宜飲用白酒或藥酒,以辛散風寒、溫通血脈。辛味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 、八角、小茴香等。
甘味有補益強壯的作用,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臟虛羸的人比較適宜。甘還能消除肌肉緊張和解毒,但甜食不能攝入過多,否則易發胖。
酸味能增進食欲、健脾開胃、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虛汗、尿頻、遺精、滑精等患者宜食用。
苦味具有清泄、燥濕的功能,適宜熱證、濕證病人食用。比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佐餐,能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的效果,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患瘡瘍及癤腫的患者。茶葉苦甘而涼,能夠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
四季飲食原則
除此之外,張仲景還認為,在不同的季節,飲食也要隨之發生改變,這樣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具體來說,當遵循以下原則(見左頁四季飲食原則)。
3 健康錦囊
想要寶寶的夫妻尤其需要注意飲食,因為有些食物會殺死精子,或影響精子質量,導致生育出來的寶寶智力低下。因此,如果計劃要寶寶,就要警惕以下食物。
計劃要寶寶應警惕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