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真意曾經在這地方,見識過六道輪回。
提到天道,不能不說到六道輪回。關于輪回的說法,一般認為是佛教提出的,實際上道教也承認輪回的存在,或者可以說輪回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真理。兩教都發現了這一事實,認為這是宇宙的一種規則,只是在具體的名稱和分類上有一定的不同。
說起天道,離不開道教的三十六天說。道教的三十六天說,是道教對宇宙空間和神仙境界的詮釋。《太上洞玄靈寶無量上品度人妙經》中最早提出了三十二天的概念:“三十二天,三十二帝。諸天隱韻,諸天隱名,天中空洞,自然靈章。”
經中列出了三十二天的具體名稱和主宰該天的天帝的名諱。這三十二天再加上境界更高的三清天、大羅天,合稱三十六天,但三清天、大羅天已經斷離生死,不入輪回。
大唐高道潘師正說:“即是至道極果,畢竟不壞仙宮,與道同真,常湛極樂。”另外三十二天中有四梵天,又叫四種民天、圣弟子天,這四天“出二氣之外,無年壽之限,喜樂清凈也”,也是不入輪回的。所以道教的天道只有三界二十八天。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能斷生死,尚在輪回中。
根據《無上秘要三界品》和《云笈七簽天地部》所載,現將三界諸天的名號和三界的特征羅列出來,以便我們能有更直觀的認識。
以上關于三界的說法,是道教所形成的統一定論。三界諸天中居住著天人,這些天人比人的境界要高出很多,天人的境界越高,其壽命也越高。人要想進入諸天,要通過修道一步一步上升,潘師正在《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說:
初從凡學,受持法戒,行無缺犯,則名系仙錄,得入五岳靈山洞宮之中。從洞宮中,進學無替,位登欲界諸天。從欲界天中,進道無替,位登色界諸天。從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無色界諸天。從無色界諸天,進道無替,位登四種人天。從四種人天,進道無替,位登無上三天。從無上三天,進道無替,位登最上大羅之天。
文中所說,只有“進道無替”,才能進入更高一層的天界,諸天是根據修道的不同境界來區分的。凡人要想升入天界,獲得長壽,乃至不死,必須積功累德,不斷地修行。
大唐高道李少微曾提到:“凡人口業凈,有十善功以上,生欲界之天”,“身業凈,有三百善功,得生色界”,“心業凈,有六百善功,生無色界四天”,“觀轉妙,結習都忘,若洞入自然,即升居種民天也”。
隨著境界的提升,修道者的壽命不斷延長,最終超出三界,進入“四梵三清”之中,達到了斷生死、超出輪回的境界。
有些人認為,道教的神仙屬于天道,是天人,是不能免于輪回的,并以此來貶低道教。通過上文的考證,我們可以輕松地反駁這一觀點。這是對道教經典的無知而產生的偏見。
道教神仙的范疇很廣,三界諸天中的天帝、仙官眷屬等,都可以算是神仙,而三界中境界高的天人也可以稱為仙人,他們是修行中的天人,他們比凡人具有神通,能夠在人間顯化,但他們有生死,如果修行不精進,便會退轉到低的境界中去,所以他們是有輪回的。
而我們道教所供奉的神仙祖師、上圣高真,都是已經達到了“三清境”的境界,達到了“證果極地”,能夠“分形應化,神通自在,湛然常住不壞之天”,是不在輪回之中的。
天道與“人道”相對。
“道”原為道路,“天道”連用,指天的行事法則。最初“天”的觀念與中國遠古宗教相聯,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天道”即為最高主宰之神的意志。
《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于夏。”
周公更明確地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思想,認為帝王“以德配天”,敬德而受天之命。天道與人事休戚相關。春秋戰國之際,懷疑思潮興起,天道受到審視,鄭國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思想,將“天道”和“人道”加以區別,輕天重人。
“天道”作為傳統哲學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老子以“有為”作為“人道”特征,以“無為”作為“天道”之標志,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天道觀。莊子又對這種無為而自然的“天道”觀作了進一步發揮。
道教的天道思想,指的是以道來解釋與天有關的內容,即天的形成、天的構成和居于天中的神等。
地在上古已受到人們的奉祀。《禮記郊特牲》稱:“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上古先哲認為人要依賴地才能生存,所以要親地、美報。而其祭法也只是“瘞埋于地”,就是將犧牲鋪灑在地或者埋注于地。
大約到了周代,土地之神同方位相聯系,并且區分了等級。戰國時又出現了后土。道教繼承了土地崇拜的習俗,并以道貫穿于地和與地有關的山川中,形成了其教義的地道部分,包括地的形成、地的方向和有關地貌的神靈等。
先秦思想家都重視人,《尚書》稱“唯人萬物之靈”。但是,道家則將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與道、天、地平列的高度,稱“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當然,道家思想家也看到了人的軟弱和脆弱的一面,對于人類社會的不公平也持批評的態度,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解決人和人類社會不公平的基本思想。
道教繼承道家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人道觀”,即關于人的形成、人和自然的關系、人神關系等一是列具有我國宗教特色的教義。鬼道對于鬼的崇拜,早在三代時就已有之。《禮記祭法》稱:“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說命。其萬物死皆說折,人死說鬼。”
《左傳》曾記載子產的話說,“人生始化說魄,既生魄,陽說魂”、“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于人,以為淫厲。”故鬼也有惡鬼和善鬼之分,并且已有驅鬼禳災的祭儀。道教繼承了古代關于鬼的觀念和崇拜儀式,以道貫串其中,形成了“鬼道”,包括人死后歸宿的設想、鬼的形成和分類,鬼和人的關系等內容。
自然,在道教教義中是指道的存在、運動、變化的一種特性或狀態。道教以道名教,將道作為教義思想的核心。由道出發,從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樸、一、柔弱、無為、不爭等觀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強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發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滅的一種性質和狀態。
《通玄真經》卷《自然》篇,大唐默希子題注稱:“自然,蓋道之絕稱,不知而然,也非不然,萬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無所因寄,故說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萬物都是不用外力自然而然的。自然這一概念,首見《道德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稱“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說道是自然而然的。早期道教繼承了道家關于自然的思想。
《老子想爾注》稱“自然,道也”、“自然者,與道同號異體,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葛洪《抱樸子內篇》明確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稱“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而萬物的變化又是自然的特性,“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道教一些類書引用一些道教的經典,將自然同修道成真相聯系。《妙真經》稱“自然者,道之真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強為之,就不能得道。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為基本信仰,認為道是無為的。因此,無為便成為道教徒對自然界的運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認識,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態度。
《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第三章稱“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道家的無為,并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愿望和想象行事。
《莊子》則將無為推衍至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認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過帝王應該“以無為為常”,而臣下卻是要“有為”的。五斗米道在《老子想爾注》中,繼承了《道德經》的無為思想,認為無為是道性,不為惡事,“有天下必無為,守樸素,合道意矣。”
”他將無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處。后世的內丹家稱內修之術是以有為作為根基的無為。內丹家們將丹成以后,煉神返虛的狀態稱作無為,將煉養過程稱為有為。道家主張消滅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為強求,基本企求不要脫離社會實際,以全身修道為目標,卻危離咎,最終達到忘其形骸,無所執著,自然無為的境界。
對此,《稱笈七簽》中還從兩個方面作了闡釋:一是先當避害。遠嫌疑,遠小人,遠敬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在積極通曉自然、社會和人際關系的基礎上,更好地學道修道。
乾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龍就是飛
得過高的龍。有悔,意味著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
按照字面的意思來說,一條乘云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憂郁悔悶了。
人做事,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后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劉邦曾經問韓信:“你認為我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說:“你怎么樣?”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韓信最終慘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功高震主、不知進退。
所以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過,倨傲者勢必招禍。
這是坤卦的第二爻的爻辭。厚德載物,首先要我們擁有直、方、大這三種德行。
直。《論語雍也》中說,“人之生也直。”人性出于自然,本皆相近樸實,受后天種種習氣熏染才偏離。人的先天本性真實自然,沒有雕飾。
《易經》坤卦文言說,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直是就內在而言的,方是就外在而言的。
大。《孟子》中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力行其善,至于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矣。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于事業,則德業至盛而不可加矣。
一個人如果能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君子順其自然本性,無往而不利。
大有卦的上九爻辭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很多書里面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實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任何人。
孔子在解讀《易經》的時候說:“佑著,助也。天之所助著,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孔子講,佑就是幫助的意思。上天“愿意幫助的是那些順從天道的人;人們愿意幫助的是那些敦厚誠實,篤信善道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待人誠懇,講究信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說話辦事遵循客觀規律,既不盲目行事,又不心存僥幸和投機取巧,平時多向道德品行高、操守好、行為能力強的人學習,主動向他們看齊的話,事事就能如愿以償,不可能出現咎害。這就叫“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整句話的意思很明白: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后代。
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古代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家風傳襲的必然結果。
好的家訓家風傳承,會成為一個家族每個人一生的航標,一個人如果從小就受良好家風的熏陶,在生活、處世上則會有“法”可依,堅守內心不被外物所影響,人生之路才會走得更好更遠,家族才會越來越興旺。
泰卦中的九三爻辭講:“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陂是坡地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艱、貞是兩個詞,艱是說外在環境的艱苦、窮困,貞是君子內在對貞正的堅守。君子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保持內心和品行的貞正,是沒有什么過錯的。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個最大的區別。
人生艱難和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就能將其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尺蠖是一種蛾的幼蟲,樣子有點像蠶,它把身子不斷彎成弓形再放直,如此反復,所以它才得以前行。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人在世上要想干出一番事業,則需這種“屈伸”的精神。屈,并不是失敗后的頹喪自卑和怯懦;伸,也并非功成名立后的傲慢自負,目中無人。這是避讓鋒芒、待機而發的謙忍智慧,是身正無畏、樂觀自信的心態。為人應如此,處事亦如是。
但現實中,能伸的人不少,在受辱受挫時能伏下身子沒有抱怨的卻不多。《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些時候低低頭,彎彎腰是為了更好的抬起頭。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在《易經》中,“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有“通氣”“結合”的意思。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兇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
溝通時注意溝通對象和場境,溝通的內容要與對方的知識水平相當。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君子不失人,矣不失言”。通俗講,就是面對不同的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別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說都在一個“謙”字里了。謙卦是《易經》之中唯一一個六爻全吉的卦象。
謙卦上是坤,下是艮。艮為山,坤為地,山體高大,但在地下。卑下之中,蘊其崇高,屈躬下物,先人后己,所以謙卦象征謙虛、謙遜。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于此。
保持謙和的心態,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進能感化他人。修得謙和在,則能不煩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蹇是《易經》第三十九卦,原義為跛,引申為困難、艱險,行動不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每個人都會經歷“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時候。面對蹇塞的道路,《易經》告訴我們,要學會“反身修德”。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意思是說君子遇到困難,首先一定要省察自己,看看困境是不是由自己造成的,或者想想如何化解難題,也就是蹇卦所說的反身修德。
正位,就是擺正自已的位置,坐得穩,坐得正。凝命,“凝”就是凝聚精神,發掘智慧。“命”,就是人的命運。所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說,君子應當擺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而穩重,凝聚精神,發掘智慧,以此來完成自已的人生使命,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
怎么對自己的命運當家作主呢?核心是需要“正”。“正”是道德的內蘊,正是對偏和邪而言,如果人品走偏了,那么位置一定坐不穩。所以才需要一個正派、端正的人來正位。
但是正的標準是什么呢?實際上在中國社會這么幾千年來,已經凝聚成一個普遍的標準就是仁義禮智信。
所以,正位凝命必始于修身。《大學》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知修身,則知正位凝命矣。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人應該不滿,對于現實的不滿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這種說法很容易受到涉世不深的青年人的響應,因為青年人大多都有追求,不滿足于自己的境遇和現狀;有追求,希望自己的境遇和生活更好。于是,他們也就相信不滿就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不過,稍有涉世經驗的人都清楚,世界上的人是各種各樣的,他們的不滿也是一樣的,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也往往是大相徑庭的。所以,人的不滿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問題的焦點是不滿什么,為什么不滿,也就是說,不滿取決于一些更加深層次的東西。。
有的道徒由于在世俗社會中追逐名利或者追求情愛受到挫折,因而進入道門。這些人中,不能說沒有有才華和能力的人,然而因為他們追逐的**并未得到遏制,所以到了道門之中仍然自命不凡,不滿師長,不滿規戒,不滿收入,不滿晨鐘暮鼓的道門生活,悲天尤人,牢騷滿腹。
這樣一種“不滿,只是他世俗**在道門中的反映。道門中,除了此人自己以外,恐怕沒有人會贊成這種不滿,或者認為這種不滿會推動道門事業的興旺發達。
有的道徒雖然沒有明顯的**追求,但是對自己的估價過高,自以為是,懷才不遇,總認為師長虧待了他,本觀虧待了他,道門虧待了他。他們不滿周圍,不滿道門,怪話連篇,搬弄是非,于是或者放蕩不羈,不守規戒。
或者顛三倒四,制造混亂;或者無事生非,作梗搗亂。這樣一種“不滿”,也是世俗**在道門中的反映。道門中,除了此人自己孤芳自賞以外,恐怕也沒有人會欣賞它,或者贊成這種不滿,更沒有人會認為這種不滿會推動道門事業的興旺發達。
那么,這是
不是說我反對一切的“不滿”,不是。從“不滿到“滿”,從“滿”到新的“不滿”,又從新的“不滿”到新的“滿”,生生息息,無窮無盡,那是天道的表現。
月亮從缺到圓,又從圓到缺;太陽東升西落,由黑至明,又由明變黑;云彩由疏而密,又由密而疏,都是這樣一種天道的“滿”與“不滿”的表現。
社會由低級到高級,財富由匱乏到富足,也是這樣一種從“不滿”到“滿”的天道的表現。人的從無知到成熟,知識由膚淺到豐富,也都是這樣一種從“不滿”到“滿”的天道的表現。不滿是天道,滿也是天道,從不滿到滿以及從滿到新的不滿都是天道。問題是我們在這樣一個天道運行之中,怎樣認識和怎樣動作。
只有符合天道的不滿和滿才可能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會和有益于道門。否則,其結果只能是害己害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符合天道的不滿,是與人與已有用的,可以成為一個人奮發向上,替天行道的動力。而不符合天道的不滿,則是害人害己的東西,最終葬送自己,毀滅自己,并且給社會帶來損失。
符合天道的“不滿”是有“欲”的,但不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欲”,而是為國為民為教的欲。
不符合天道的“不滿”歸根到底是個人的“欲”。盡管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欲”的表現有所不同,有的人是權欲,有的人是利欲,有的人則是食欲、酒欲、**等等,歸根到底也只是為自己謀取一點蠅頭小利。
《道德經》早就教導我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些千古名言,都是我們所熟悉,也是告誡我們要克服乃至消除不符天道之“欲”的座右銘。
人們經常批評《道德經》這句話,說它把人“引導到消極退縮的道路上去”,似乎人們無不滿、無欲就是一個“木頭人”。其實這是缺乏分析的誤解。生活在社會的人必然會有名利之遇,這是不可避免的。替天行道的人會有,逆天行道的人也會有。它們的區別就在于一個人的追求,體現在一個分寸之上。
《道德經》就說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由此可見,太上肯定了“名”,只是不能“甚愛”;肯定了“貨”,只是不能“多藏”。能夠替天行道的人,不滿現狀,做出成績,但是他們不會甚愛和多藏,因為他們并不以名貨為追求目標,當然他們不會受辱,也不會惹禍。
一些追逐名利之欲的人,他們貪得無厭,不擇手段,卑劣丑惡,越多越好,其結果只能被“名貨”燒身。這些無恥之徒如果多能成為“木頭人”,天下或許會更太平一點。
天道酬勤取典于《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尚書》“天道酬勤”,昭示勤奮逆轉人生的真諦。“地道酬善”出自《周易》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寓意助人行善,逢兇化吉。
春秋時,趙盾在翳桑看見一人將要餓死,趕緊給他食物。那餓漢卻只吃一半,趙盾問他原由,餓漢說想把食物留給母親。趙盾憐其孝心,讓他盡情吃,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后來晉靈公襲殺趙盾,搏斗中有一名晉靈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擊,救出趙盾。趙盾納悶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道“我就是當年翳桑的那個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時,武士不告而退。原來那名餓漢武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一。
在儒家的不斷發揮,人道一詞被賦予了更高的人文含義。人要真誠,做事如做人,先學做人、后學做事。
晏殊少年時,張知白以“神童”名義把他推薦給朝廷,召至殿下,正趕上皇帝親自考試進士,就命晏殊做試卷。晏殊見到試題,就說“臣十天前已做過這樣的題目,有草稿在,請另選試題。”宋真宗非常贊賞他的誠實,便賜他“同進士出身”。
入朝辦事后,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而晏殊卻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原來,皇上認為:“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游宴飲,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么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并非不喜歡宴游玩樂,只是家里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皇上因此更欣賞他,眷寵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
要想不使自己的生命隨波逐流,靠的就是悟道和修行。只有轉為人身才能有更多機會修行。畜牲們整天要為吃喝奔忙,既要去尋找或捕捉食物,又要時刻提防自己被別的動物吃掉。吃飽后就是結交和養子,沒有修行的時間和機會,更不可能聽聞佛法和悟道。從表象上看,畜生道的壽命比人道短,但是,只要進入畜生道,要想出來就不容易了。稍大一點的畜生在畜生道里一般要轉五百世左右才能出來,少說也要一萬年。那些小微生物之類可能要在畜生道里待上幾億年之久。
餓鬼和地獄道的眾生更是苦不堪言,只有受刑受罪的份,每天都在驚恐萬狀地經受熬煎,更談不上修行。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道的一個月,餓鬼道的壽命最短是一千歲,相當于人道一千萬年。
壽命稍長一點的相當于人道幾億年。地獄道的一天是人道的二千七百年左右,壽命最短是一萬歲,相當于人道十億至萬億年。可是人生只有百年,與住三餓道的時間相比,簡直就是一瞬間,所以說人身難得。
天道的壽命也很長,僅“兜率天”的壽命就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在天道的修行速度,遠遠沒有在人道修得快。人間是苦樂參半,順逆皆有。天人則樣樣如意,想啥來啥,種種現成,日日享受,不思超越三界,當然修行不易精進。
有一方世界稱“北俱盧洲”,那里人的壽命是一千歲,正是由于樣樣現成,事事如意,從不思念出離三界,因此也不相信佛法,所以那個世界與佛法無緣。
從各個角度來看,只有人道易接觸佛法,但相比之下人道的壽命又非常短暫。佛在《大涅經》里說:“世有六處難可值遇,何等為六?一是佛世難遇,二是正法難聞,三是善心難生,四是難生中國,五是難得人身,六是諸根難俱。
”所以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如不珍惜努力修行,更待何時?因此,修行人要有緊迫感,切不可有絲毫懈怠之心而空耗生命對于每一個活著的人來說,死亡是未知之謎。只有體驗過死亡又生還的人和有一定神通的人,對死亡之謎才略知一二。無論從佛學的“不生不滅”道理,或是科學的“物質不滅”原理來看,都可論證到生命是不滅的。
生命表象上的死亡,是陰陽兩種物質暫時分離的一種現象。靈體相對**來說是真我,**是房子和軀殼。但是,相對本性來說,靈體還不是真我,靈體只是真我本性陰性的能量外殼,而本性才是不生不滅的真我。
靈體在宇宙空間不由自主地飄蕩,隨著你生前造下的業力之緣,又進入另一陽性軀殼中,新的生命又誕生了。轉世之后,你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只老鼠,也可能是一棵小草。如果你生前特別喜歡寵物貓狗,就可能因緣轉為貓狗,除非你是大徹大悟的覺者。
靈魂是一種帶有陰性能量的光團,民間稱之為靈魂。佛教的專用名詞稱其為“第八識”,即“阿賴耶識”,屬于一種帶有陰性能量的神識,而無陽性實體。因此,凡人肉眼是看不見的,只有有天眼神通的人可以看見。靈魂出竅離開**后,可以看見自己的**以及身邊的人在做什么。此時與他們已無法勾通,靈魂說話因無陽性的聲音,所以常人是無法聽見的。此時,靈魂擺脫了**的束縛,非常輕松舒適,如釋重負。
對于生前飽受疾病之苦者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解脫。靈魂出竅后絲毫也不帶走肉身的殘疾和病苦,但仍帶有一些前世疾病的信息。在剛離**的幾天里,靈魂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多生多劫以來所造的一切身、口、意業因,以及多生多劫養成的一切習氣,如同程序,都儲存在第八識里,靈魂無論轉世到哪里,都會攜帶著這些信息。
因為靈體屬于陰性物質,陰性物質有穿透性,因此,靈體可以從人體和物體中穿過,感覺非常輕松自如。一般來說,人的靈魂被稱為“鬼”;動物的靈魂被稱為“妖”;小植物的靈魂被稱為“怪”;當眾生修煉到比較高的層次,有了很大的能量,而又未開悟,靈魂的心理意識如偏極一方,此時則稱為“魔”。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妖、魔、鬼、怪。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他們不了解,肉眼看不見他們,但第六意識有時又會感覺到他們,有天眼的人有時也會看到他們,因此,人們常感到迷惑和恐懼。其實,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是普通的眾生,只是我們對他們不了解而已。我們是以陽性為主的生命,他們是以陰性為主的生命,相互間不易勾通,才會產生恐懼。鬼都有五通,只是沒有漏盡通,因此,鬼對我們世間的事,幾乎什么都知道,但在道理方面又是較糊涂的,也保存了多世以來的各種習氣。
其實,他們每時每刻都與我們在同一體中,并不應該有什么可怕的。我們人的**和靈體本來就是陰陽互根,相互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