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第一百四十六章 佛宗

    除了道門,余真意還想起了許多佛宗的故事。
    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是有善心的。有個修行人名叫無畏三藏,他平日雖然飲食不凈、言行粗俗,但是心地卻十分光明。因此他的師父很疼愛他,只可惜他的行為不潔凈,因此命他睡在門外。
    某日夜里,他的師父抓了一只虱子丟在地上,無畏便在門外大喊:跌殺佛子啊!師父聽了很驚訝,便叫他進來問。
    無畏回答:凡是生物皆為佛子,皆具佛性,就算是微小的蟲子,也有生命,他們的一舉一動也都有聲音。我們凡夫愚昧,由于無法辨認而任意殘害。殊不知他們在喊救命時,諸佛菩薩都聽得很清楚,而且很不高興呢!因此這樣殺生的果報和殘害佛門龍象無異??!我們對各種生物有聰明或愚癡的分別,但在諸佛菩薩眼中是一律平等的,對他們的慈悲心也是一樣的。剛才您所丟的那只虱子,已經摔斷了左邊第三只腳而痛得大聲地呼喊,卻只有我聽到而已。
    大家聽了都不相信,便拿燭火來,仔細一看,果然看見虱子左邊的第三只腳已經折損了,因此都驚訝得面面相覷!
    從此以后,僧人們都互相告誡千萬不可傷害小蟲。由此可知,想要修行證悟,對萬物的慈悲心是很重要的。
    從前有一個和尚,他的房子經常遭盜賊偷東西,和尚很生氣,卻也沒有辦法,只好每天把門窗關得緊緊的。有一天,和尚緊閉門窗躲在房中,盜賊又來了,“咚咚咚”地敲門。和尚說:“快別敲了,我的門都要讓你敲爛了。我可不敢見你,你把手伸進來吧!你要什么,我就給你什么?!?br/>     盜賊果真把手伸進門內。和尚連忙用一根繩子,把盜賊的手綁住,再拴在柱子上,然后提著一根木棒開門出去,掄起木棒就是一下,同時嘴里喊著:“皈依佛!”
    盜賊嚇壞了,連忙跟著說:“皈依佛!”和尚掄高了棒子,狠狠地又是一下,嘴里喊:“皈依法!”盜賊怕死,也大聲叫道:“哎喲!哎喲!皈依法!”
    和尚接著又狠狠地打了第三下,嘴里喊:“皈依僧!”盜賊怕極了,也喊:“皈依僧!皈依僧!”一面喊心里一面嘀咕:“也不知道這個和尚到底有多少個‘皈依’?如果他還要這么‘皈依’下去,非把我打死不可?!?br/>     沒想到那個和尚卻住手不打了,解開繩子,把盜賊放了。盜賊一跛一拐地回到家,趴在床上,再也起不來,休養好長一段時間,才把傷養好。傷好之后,他竟然出家當和尚。
    有人問他:“你以前當盜賊,干盡了壞事,現在怎么會悔悟,想出家當和尚呢?”
    盜賊回答:“我想來想去,覺得釋迦牟尼實在是太偉大了,所以要求出家。我那次被和尚抓住,他用棒子打了我三下,差點沒把我打死。如果當年釋迦牟尼教導弟子,不是‘三皈依’,而是‘四皈依’的話,我非死不可!想必釋迦牟尼法力無邊,早在幾百年前就知道我會被抓住;如果制定‘四皈依’,我非被打死不可,所以才只制定‘三皈依’。釋迦牟尼太偉大了,所以我要求出家當和尚?!?br/>     無相禪師在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剛好看到不遠處,有一個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車,無相禪師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勘破紅塵時,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靜心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br/>     無相禪師含笑地問道:“哦,那你什么時候會勘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沒有了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
    無相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么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里,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br/>     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系可說明人與世間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紅塵俗世的潮流沖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因此,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使出世與入世兩者并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的正確態度?!?br/>     青年聽后,歡喜不已地說道:“禪師您這一席話,真叫我茅塞頓開啊!”
    佛教東傳之后,鐘也成了叢林中主要的唄器之一。鐘與寺院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佛寺中修行起居的訊號和佛事慶典的法樂。鐘一般以銅、鐵鑄就,我們平時說的“晨鐘暮鼓”指的是“大鐘”,大鐘又叫梵鐘,一般掛在鐘樓上,設有鐘頭專門管理。因其聲音洪亮,故又叫洪鐘。大鐘地位特殊,除了舉行重大的法會外,只在每日早晚各撞一次。
    《敕修百丈清規》道:”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破昏衢,疏冥昧。"鐘聲既提醒僧人不忘修行,亦警世醒人,祛除煩惱。至于敲鐘的次數,大家都知道,雖然每家寺院敲鐘的節奏快慢未必相同,但次數卻是相同的,都是一百零八下,雖然說法很多,不過一般認為,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敲一百零八下,是為了祛除這一百零八種煩惱。
    初修行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藏在八識里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或念橫飛,或妄心亂起,力量甚大,非比尋常,修行人惟此末后一關,最難逃過。
    全仗自力,誠恐把握不住,必須仗著佛力幫忙,惟有攝住心神,持誦神咒。咒為佛之金剛心印,無論何種惡魔,遇著即摧成粉碎。
    諸咒降魔之力,以楞嚴為最勝。當日阿難證須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脫離淫席。次則大悲心咒,為觀世音菩薩所說。觀世音具十四種無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
    但持咒功夫,必須平日持得爛熟,否則魔到臨頭,恐字句都記憶不起,何能通利?何能相應?
    所以平日功課中,楞嚴、大悲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于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
    神通本來是很簡單的一回事,只要你心清凈、心定了,這些都是心的作用,是人本自具足的東西,沒有什么特別稀奇的,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沒有這個能力,就認為是奇妙、不可思議的。
    其實,真正有神通的人不會講,就好像一個人在銀行里存了幾千萬,他會到處去宣揚這件事嗎?我相信沒有人會這么傻吧!
    真正有神通的人,才會知道人家說你有神通是在害你,因為這種事情一經宣傳出去,所有的人統統都跑來求你指點,那你這一生不就完了嗎?這還好一點,更壞的情況是,你沒有神通,可是人家硬指你有神通,這個時候你說沒有神通好像有失面子,于是也硬著頭皮裝作有神通的樣子,那這就是大妄語了,要下地獄的。
    就算你有神通,如果常常有人來找你挑戰、測試,像那些會武功的人到各處道館找人比劃一樣,那你不也要倒楣了嗎?這里面問題很多,壞處不少,所以真正有神通的人就了解這些東西不能講。當然有神通也不是不能用,但要看情形,不能亂用。
    我們一個人,如果能保持心地的清凈、光明自在,這比有神通更好。你有了神通,看到了其他的東西,假使沒有智慧,馬上會受這神通的攀緣跑掉,那壞處更多。
    你即使得到了神通也不要執著,執著神通多半會走錯路。因為你所看到的神通有遠近、大小、深淺的程度不同,譬如你看到某個人下禮拜有災難,但是你看不到下下禮拜的事情,說不定你這一看就判斷錯誤了。所以有神通也很危險,要小心用。
    修禪定要不執著才會進步,禪也有正有邪,你持戒要清凈,不能說我們修禪的人,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坐,管他吃酒也好,吃肉也好,只要不做壞事就好了,這種思想慢慢演變就會產生邪見。
    佛經上說:“不要執著神通?!钡话闳擞X得神通很好,可以幫人醫病、解厄,為什么不要執著神通呢?這要你到了那個境界,才會知道這話里有甚深的道理存在。其實你不去求,不去執著,本事會更大,這就是道通了嘛!
    當然神通也可以修,但是沒有正知正見,修出來做什么?一般人把神通當做沽名釣譽的工具,這成了邪見。
    不但神通不能執著,一切的智慧也是如此。修禪定境界就現前,不持戒,邪知見就產生。我們修行要清楚的保持當前這一念心,就不容易出事,在修行的路途上才不會擔誤時光,繞遠路。
    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名為“金剛”,年紀輕輕就已守寡。國王夫婦憐憫女兒的境遇,特別為她建了一座宮殿,并且派遣五百名歌伎隨侍在側,整日歌舞,以排遣公主空虛寂寞的日子。
    些歌伎中,有一位年紀較長者,名為“度勝”,經常到市集采買胭脂花粉及香花。一天,度勝到城里采購,卻發現城中氣氛不同以往,大眾皆手持香花,競相出城。度勝禁不住好奇地問路人:
    “請問,你們這么歡喜,是要去哪里呀?”
    路人回答:“大家之所以這么歡喜,是因為三界至尊的佛陀正在園精舍說法,他不僅已出離生死,還教導大眾修行的法門,以達到解脫的境界,所以我們準備了香花要去供養。”
    度勝聽了之后,甚是歡喜,心想:“我活到這么一大把年紀,還能遇到一位有智慧的圣者,實在是宿世的福報,怎能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呢!”于是,度勝挪出一部分原本要買香粉的錢,另外買了鮮花,并且隨著眾人來到園精舍。度勝至誠頂禮佛陀后,即退至一旁散花及燃香供養,并且虔敬聆聽佛陀的開示。
    結束后,度勝回到市集取回她之前買好的東西,因為聽法的功德,再加上宿世善行所感得的果報,使得原已采買的花粉,香味及重量都更勝于前,甚至增加數倍之多。
    度勝回到宮中,公主和歌伎們早已不耐久候,紛紛責問度勝:“你怎么去這么久,是不是到哪兒偷懶啦?快,老實說來!”度勝據實以報:“你們有聽過‘佛陀’這位圣者嗎?三界至尊的他,今日在園精舍為大眾說法,開示解脫煩惱的法門。佛陀的法音,猶如擊動巨大的法鼓,足以撼動三千大千世界,而今日到園精舍聽法的人更是難可計量。我之所以這么晚回來,就是隨著大眾去給孤獨園,聆聽佛陀的開示。”
    公主及其他侍女聽了度勝的敘述后,知道世尊的教法深妙難聞,非一般世學所能比擬,不禁憂喜參半。喜的是佛陀已在舍衛城中,憂的是,自己竟無福親聞佛陀開示,于是感嘆地說:“過去不知造了什么業,竟然沒有福報聽聞佛法?”
    但公主霎時轉念一想,即對度勝說:“既然你已聽過佛陀的開示,何不為我們宣講當時的內容。”度勝面有難色地說道:“奴婢身份卑賤,口業不凈,怎敢如此隨便宣說佛法。公主,不如我去請示佛陀看看,您說好嗎?”度勝得到公主的允許后,便趕緊前往精舍請示佛陀,而其他人則在庭院中焦急地等待度勝的歸來,其渴切之心,猶如孩子等待母親回家一般,難以按捺。
    度勝到了精舍,至誠頂禮佛陀后即表明來意。佛陀告訴度勝:“你回到宮中為大眾說法,將使許多人獲得解脫。但是,宣說佛法前,聽法的大眾須為說法者準備高座,這樣才符合規矩?!倍葎倩氐綄m中,將佛陀所交代的話重復一遍,大眾聽了都非常高興,便決定各脫一件衣服,疊成法座。而度勝則回到住所沐浴更衣,以清凈的身口意三業,表示對法的尊重。
    在佛力的加被下,度勝說法甚為殊妙,與佛親宣無異,所以公主與歌伎們皆破除疑惑、斷除惡念,當下證得須陀洹果。不幸的是,正當大眾在聆聽法要時,宮殿突然失火,因為所有人都在專注聽法,渾然不覺環境的險迫,等到發現時,火勢早已不可收拾。因此,公主及五百歌伎皆葬身火海,死后即投生天界。
    波斯匿王聽到女兒宮殿失火的消息,馬上帶人前往救火,可是到現場一看,宮殿早已燒為灰燼。雖然波斯匿王傷心欲絕,卻也只能趕緊命人準備棺柩,為公主、歌伎們殮葬。待喪事畢,波斯匿王難掩悲傷地來到精舍,頂禮佛陀后即滿面愁容地坐在位子上。佛陀問:“國王,你今日到這兒是為了什么事呢?”波斯匿王合掌答道:“我心愛的女兒金剛公主不幸遭遇火災,連平日服侍她的五百歌伎都葬身火窟,我剛剛才辦完她們的葬禮,心中的悲傷、痛苦實在難以抑忍。不知她們過去造了何種罪業,今日才遭此橫禍?祈請世尊能為弟子開示其中的因緣道理。”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過去世中,有一座城名為‘波羅奈’。一天,城中有位長者夫人帶領五百位侍女,至城外舉行祭祀大典。祭祀的規矩甚為詭秘,除了這一家人,外人皆不得靠近,若有不知情而犯者,皆入烈火中燒死。當時,有位辟支佛名為“迦羅”,住在山里修行,早晨出外托缽,傍晚則回到山中用功。這一天,迦羅托缽經過祭祀的地方,長者夫人見了非常憤怒,馬上派人將其捉住,并且至烈火當中。迦羅等到全身燒至焦爛,忽顯神足通,飛升至虛空中。
    在場大眾見此異狀,才知冒犯到圣者,心中不禁驚慌害怕,當場跪倒在地,痛哭失聲,并且懺悔地說:‘我們真是一群愚蠢無知的女人,竟然有眼不識圣者,且毀辱傷害您。我們自知罪業深重,過高如山,祈求圣者您大人大量,給我們懺悔的機會,以消弭所造的罪業?!僦Х鹇犃碎L者夫人如此悲切的心聲,即從空中而下,進入涅之境。長者夫人為表悔過遷善之心,即為迦羅尊者起塔,供養其舍利。”
    接著,佛陀又說了一首偈語:“愚蠢作惡,不能自解;殃追**,罪成熾然。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厄地,乃知不善?!?br/>     佛陀對波斯匿王說:“昔日的長者夫人就是金剛公主,而度勝等五百歌伎即是當時的侍女。其實,罪業和福德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無論時間的長短,只要因緣會遇就會顯現,這是無從棄舍的。”
    佛陀開示完善惡因果的道理后,全國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皆受持了三皈、五戒,并且遵循佛陀的教誨,用功修行。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關于阿難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對于當時的僧團,以及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響。
    阿難陀在他兒童的時代就加入僧團,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釋種七王子出家時,阿難陀以最小的年齡,參予其中。
    阿難陀的父親是白飯王,提婆達多就是阿難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夠在童年時加入僧團可以說就是佛陀的希望。一個偉大的人物,在一生事業中最要緊的就是物色繼承的人選,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后不久,他就選上了阿難陀。因此,當機緣成熟時,阿難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人一同加入僧團,追隨佛陀,一直侍奉在佛陀身邊。
    佛經中對阿難陀的贊揚很多?!对鲆话⒑洝氛f他知道時機,明白事物,所做的事都沒有疑問,記憶中的事不會遺忘,而且學識廣博又多聞,能忍而敬奉圣人。
    在僧團里漸漸長大的阿難陀,有著溫和慈悲的天性,以及動人的俊容。他是僧團里里外外最受女眾尊敬的人,對比丘尼,他盡心關切;對在俗的信女,他給予安慰。也因為有阿難陀的請求,僧團才有女眾出家。
    因為阿難陀在佛陀心目中是紹隆佛種的人,為了讓阿難陀能夠把持自己,專心修道,佛陀就想叫阿難陀做自己的侍者。這是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佛陀已經五十三歲了,那時佛陀正住在竹林精舍,阿難陀被選為佛陀的侍者。在這以前,佛陀沒有常隨的侍者,侍奉佛陀都是由諸比丘輪流。
    這時目犍連知道佛陀的意思,他和舍利弗來勸阿難陀道:阿難比丘!佛陀的意思是要你做他的侍者,譬如樓閣東面開窗,朝日必定先照到西壁,你年輕有為,聰明溫和,我們希望你能夠承擔!
    阿難陀聽后,以任重而推辭,經過目犍連、舍利弗的勸說,阿難陀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不要穿著。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他不侍奉前去。三、不是去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此外都愿侍奉佛陀。
    目犍連和舍利弗把阿難陀的意思轉呈給佛陀,并向佛陀轉達阿難陀的條件,佛陀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非常歡喜的贊嘆道:阿難陀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為了避免譏嫌,定必要的預防。因為阿難陀比丘是怕別人批評,說阿難陀是為了穿衣、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
    從此阿難陀就做了佛陀的侍者,這時他的年齡也只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五年的歲月里,皆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依教奉行,并跟隨在佛陀的身后,到各地弘法。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陀的心中。
    年輕的阿難陀,每天跟隨著佛陀,儼然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在僧團里,他經常保持著謙虛、虔敬、慚愧的心理。有不少的信眾,都因為阿難陀的關系皈依了佛法。
    阿難陀集虔誠、質樸、勤勞、謹慎、謙虛、廉潔、守戒、寡欲、敏慧于一身,對佛法的了解也最為透徹,可是他在佛門的地位卻不高。四大聲聞,十六羅漢中都沒有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之中,他是博學多聞第一,也就是知識最淵博的弟子,但是卻排在最后一位。
    佛陀成道的四十九年,由動歸靜,佛陀宣布將在迦毗羅衛城三十余里的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進入涅。阿難陀跪在佛陀的旁邊,輕輕的問道:佛陀!我們以后對女眾應采取什么態度?請佛陀再說一次給我聽!
    佛陀看看跪在四周的諸大弟子,然后對阿難陀說道:阿難陀!想要離煩惱證悟的人,是不可以把女眾放在心中的。你要將老的女眾看做自己的母親,將年長的女眾看做姐姐,將年輕的女眾看做妹妹,阿難陀!你千萬要記住??!
    佛陀回答上面的問題以后,又把荼毗、建塔等的事一一加以說明。感情脆弱
    的阿難陀,想到這是佛陀最后的遺誡,一陣心酸,不覺流出眼淚來,他不敢再跪在佛陀的身邊,趕快跑到園中哭了一場!
    阿難陀想到佛陀將要涅,別的大弟子們都已開悟,唯有他,今后依誰來證悟呢?想到從今以后,再沒有恩師給他服侍,他像斷腸一樣的傷心!
    佛陀看到阿難陀不在身邊,就叫人去把他叫來,又再對他說:阿難陀!你不要悲傷!有相會就有別離,有繁榮就有衰微,我不是常對你說嗎?世間是無常的,有生必定有死,壞了的車子用修補來維持,那也不是長久的辦法,有為的色身要壞,佛陀會在法性中照顧你們。你服侍我那么久,勤勞而能忍耐,你對我沒有什么缺失,我將以這個功德報答你。你用心精進修道,不久之后就會離開煩惱的系縛,能開悟證果!
    佛陀說到這里,阿難陀感激得泣不成聲,佛陀又看看大家,對大家說道:諸比丘!阿難陀非常忠實的侍奉我多年,他很溫和而善良,他聽聞**不忘,他的功德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
    阿難陀用手蒙著臉,悲泣地離開佛陀。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流淚不止,可是像這樣的流淚有什么用?要緊的是提出有關如何使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對,大家商量以后,又把阿難陀找回,公推他請問佛陀:第一、佛陀涅后,以誰為師?第二、佛陀涅后,以什么安???第三、佛陀涅后,惡人如何調伏?第四、佛陀涅后,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仍像往常一樣,慈祥愷悌的回答道:阿難陀!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就叫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住之處!
    佛陀的話,大家聽了更感動!更傷心!這是多么有權威的聲音??!佛陀就這么進入涅了!四面八方的弟子聽到佛陀涅的消息,都集攏而來,阿難陀想到佛陀生前,很少有婦人能到面前來參拜,于是他就先讓比丘尼和在家信女來親禮佛身,由此可知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后,摩訶迦葉主持法會時,在眾弟子面前當場指責阿難:余垢未盡,不可住此。阿難陀只得表示自己會深自反省。
    當天晚上,他發奮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于中夜即開悟證果。阿難陀立即去找迦葉,迦葉緊閉著房門不開,只答應讓阿難從鑰匙孔里進來。阿難陀果然從鑰匙孔進入房中,這樣的神通力證明他已經得道了,迦葉便讓他升坐到獅子座講述經典。
    最初結集的經典,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以及《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這有名的第一次結集圣典大會,由阿難陀尊者誦出來的。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阿難陀在涅之前離開了摩揭陀國,前往毗舍離國。這時摩揭陀國的阿世王正要和毗舍離國開戰,阿難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國入滅,遺骨就不會分給毗舍離,如果到毗舍離入滅,他們也不會將遺骨分給摩揭陀國,所以他打算在兩國交界虛的恒河中間上空進入涅。
    當阿難陀在渡過兩國之間的界河時,便從船上飛升到空中入放光三昧放出種種色光,進入涅,圣體并分成兩半,使骨灰舍利分別落在河的兩岸。兩國國王于是各自拾取舍利,在自己的國內建造佛塔供奉,一個是在毗舍離城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個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邊,稱為阿難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離兩國因為阿難陀入滅的因緣,遂釋嫌修好,不再戰爭,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財產。阿難陀尊者的犧牲,真是偉大崇高!
    雖然阿難陀尊者入滅了,但他對佛陀的功勞,對佛法的貢獻,以及溫和善良、謙虛忍讓的圣格,永遠活在佛弟子心中。
    過去世菩薩是一個平常的凡人,年齡到達十六歲,意志和性格非常開朗豁達。他博覽群書,沒有經典不系統地學習過。他深刻地思考各種經論的真理,什么經是最真實,什么“道”最安定。他深思以后,贊嘆道:“唯有佛經最真實,無為之道最安定。”又說:“我應當胸懷真實之道,獲得安定!”
    父母要給他娶妻室,他不安地說:“最大的妖孽禍患沒有大于**了,如果迷惑女色的到來,那么道德就喪失了。我不趕快逃走,準備將來被豺狼般的**吞食嗎?”
    于是他逃避到別的國家,以出賣勞力維持生活。當時有一位種田老翁,老年沒有后嗣,偶于途中拾得一女,華麗絕倫,于是欣然養育成長,正在求男為偶。他找遍了全國,都沒有合適的人。老翁雇傭菩薩已經有五年了,觀察他的品行,從細小至巨大,心中嘉美。對他說:“年青人,我的家中很富足。我將女兒嫁給你為妻,你做我的后嗣吧!”就將女兒嫁給了他。這女子有神奇的德行,迷惑了菩薩的心。
    結婚沒多久,菩薩自覺地想:“我見過諸佛的經典,譬喻以色為火,人為飛蛾,蛾貪火色,投身于火,最終被火燒死。這位老翁是以色火來燒我的身軀呀!他以財產作釣餌鉤住我的口,以家庭的垢穢來喪失我的德行呀!”他夜里偷偷地逃走了。
    他走了百余里,在一座空亭子里休息。亭子的主人走來問他:“你是什么人呀?”他答道:“我在這里借宿。”亭主就將他帶回自己家中。他見到亭主家美好的床褥,許多光彩奪目的珍寶。有個婦人,容顏好似自己的妻子,迷惑了菩薩的心,與他一起同居有五年之久。他的智慧心又覺悟了,他想:“淫為蚤虱,是能傷殘身體危害生命的東西呀!我以前為了逃避女色而隱匿起來,如今怎么喪失了意志又遇上了?”就又偷偷地逃走。
    他在路上借宿時,又見到一個佩著宮廷珍寶、相貌酷似妻子的婦人。他又和以前一樣迷惑了心竅,與她同居了十年。他又明智地覺悟到了:“我的業障太重了,逃奔到那里也無法避免?!庇谑撬l重誓道:“我從今以后再也不寄宿了?!彼痔幼吡恕?br/>     他連夜趕路,遠見一座大宅院,想繞開宅院,就加快腳步走路,宅院的守門人大聲喊道:“什么人在此夜行?”他答:“我要到前面去,經過這里的?!笔亻T人說:“這里禁止通行!”宅內有個女子出來,喊他走到面前,他又見到一個相貌和他妻子相同的人。婦人說:“你自己無數次地逃走,我發誓要做為你的妻子,你想逃到那里去呢?”菩薩思念道:“貪欲之根難以拔除,竟到如此程度嗎?”隨即心中興起四無常的念頭,他說:“我要以無常、苦、空、無我的禪定,滅除三界種種欲穢,難道只有你的淫垢還不能斷絕嗎?”
    當他心中興起“四無常”之念,鬼變的妻子立刻幻滅,他的心中光明朗照,見到諸佛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向他解釋空生無愿無想之定,在佛前受沙門戒,成為無勝導師。
    聰明,是人生莫大的福報,用了聰明的頭腦、明晰的理智,在聞思經論,思惟法義的時候,聰明之人往往領悟的快,在聞所成慧上更易精進。但聰明同時如果不知道克制,也會走向聰明的反面,也就是小聰明,這種小聰明多體現在抖個機靈賣個乖上,但如果任著這種小聰明發展,很容易生成唯我的邪見。
    古代的佛門居士中,就有犯過這樣過失的人,好在當時有善知識幫助他及時止損,避免了邪見的進一步擴大。東坡居士蘇軾,是北宋著名的佛教居士,不過這位蘇學士一直有個不大好的習慣,就是比較自負,比方說他在讀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感覺經文上那句“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的時候,他覺得這樣對于施害者太過殘忍了,于是就私自將“還著於本人”改成了“兩頭俱沒事”。
    這一改可非同小可,因為經文是佛所說,凡夫輕易刪改是有很大過失的,好在蘇學士身旁有一位大善知識佛印禪師,佛印禪師告誡蘇學士說:“你怎么可以胡亂改寫經文呢,你要知道,《普門品》上‘還著于本人’這句,才是對施害者的救度啊,正因為觀音大士的大威神力,能讓施害者自作自受,他才不敢輕易害人,你改成‘兩頭俱沒事’不成了縱容施害了么?”聽了佛印禪師的話,蘇學士才連忙懺悔。
    可惜,蘇學士一生也未能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小聰明,這一點他的善知識佛印禪師多次勸誡過他,他的老師佛門居士王安石也督教過他,蘇學士到了晚年才理解了這些位良師益友的用心。蘇學士晚年看到自己的兒子不如自己聰敏時,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他說自己一生太過聰明,時時不忘彰顯一番,因為自己的小聰明,自己在事業上走了不少彎路,得罪了不少人,孩子不如自己聰敏機靈倒是好事,可以少惹不少麻煩,老老實實地把家業操持好就不錯了。
    有句老話講,再回頭已是百年身,蘇軾犯過的過失,其實吾人今天也還在犯著。真正聰明的人,會理智地擇選自己的信仰,會通過信仰的力量將自己的聰明升華為智慧,生活之中會敬畏因果,謙善制怒。
    在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佛陀弟子周利盤陀為人低調老實,每天都在殷勤地打掃塵垢,服務大家。周利盤陀尊者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智慧比丘,他不善言辭,外人還以為他生性愚魯,其實這位尊者內心專注,用在小聰明之人眼中的“笨方法”成就了阿羅漢果位。這就是佛門往事給與今人的啟示

別撩了,我告白 云深不知處 午夜鐘 燕子塢 智囊:白話精選本 穿越諸天的僧人 游戲銅幣能提現 魚湯面 奢求 海王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