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戰斗民族是嚇不倒的</br>
無人機殘骸很快被秘密運回了蘇聯,并立刻引起了高層的重視。雖然此時北極熊早已是重病纏身,但紅色帝國的底蘊卻依舊不可小視,隨著一道道命令的下達,一支精干的研究團隊很快就組建起來,開始對這些殘骸展開最為專業的研究與破解。</br>
在墜落的過程中,兩個鏡頭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但損壞的只是外殼和鏡片,內部的核心構件并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而圖傳模塊因為有相對更為堅固的外殼保護,基本沒有受到太大沖擊,成為了殘骸中唯一還保存完好的部件。</br>
也就是這個圖傳系統,其初步的檢測結果立刻又讓研究小組的密保等級再次提升,成為了與核工程同等重要的最高機密。</br>
檢測工作并沒有預想的那樣順利,僅僅只是為了弄清楚這些部件的功能和作用,就耗費了研究組整整三天的時間——這可是集結了整個蘇聯最尖端的科研力量的團隊!而檢測所得出的答案,卻讓這些國寶級的專家陷入了集體的癲狂,好不容易冷靜下來,他們又不得不花了一周的時間來反復驗證這一答案,以確定并不是自己弄錯了。</br>
不怪得他們這樣失態,依照儀器檢測和眾多專家分析的結果,這塊比香煙盒還小的部件,居然包含著圖像采集,圖像數據化轉換,以及電子信號的傳輸這三大功能模塊,而同樣的功能,如果要用蘇聯的技術來實現的話,即便是在完全不考慮成本和量產化生產的前題下,其成品體積至少也得有一個床頭柜的大小,并且各方面的性能還要遠遠低于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br>
這就很嚇人了!</br>
無論是圖像的數據化轉換還是無線電傳輸,這些技術單獨拿出來都不算稀奇,最簡單的例子:電視,采用的就是類似的技術和原理,但為什么這么多年,卻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把這些技術應用在無人機上?難道那么多專家都看不出這種技術在軍事上的用途?</br>
答案很簡單,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辦法做到,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以現有的技術水平,根本沒辦法將這些設備的體積縮小到可以用無人機來搭載的地步。</br>
想像一下,一個煙盒大小的系統模塊,只需要一架翼展一米左右的飛行器,就足以將它送上天空,甚至再小一些也沒什么問題,因為這樣的重量和體積根本不會給飛行器帶來太大的負擔,可如果是一個床頭柜那樣龐大,重量至少也有十幾二十斤的設備呢?搭載它的飛行器又得增大到什么程度?</br>
不僅如此,更小的體積也代表著更低的能耗,煙盒大小的系統,用一塊電池就能輕松的供電,但如果要讓一個柜子大小的設備運行起來,其所需的電量和電壓恐怕就得用一臺發電機才能帶得動了——這七七八八的設備加起來,最后結果就是飛行器的體積也一增再增,最后設計師一看:咦,還多點空間,得了,正好加個駕駛艙……什么?這是無人機,不需要駕駛艙?這么龐大的機體,這么昴貴的造價,你確定真的不需要給它配備一名機師嗎?</br>
這已經不單單只是一架無人機先進與否的問題了,如此巨大的差距,所代表的幾乎就是整個電子技術和相關制造領域的整體落后,從設計,到理念,從材料,到制造,只有全方位的落后,才有可能形成如此強烈的對比。</br>
用一名蘇聯權威專家的話說,光是這些零件上已經檢測和驗證出的技術,就已經比蘇聯先進了至少三十年,而這三十年,還是最保守的說法。</br>
為什么說保守?因為這三十年,指的是蘇聯在已經獲得了這些設備樣品,并從這些零件與材料上了解了技術發展的方向,然后再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究,最終達到與其同等的技術水平所需的時間——但事實上,對于真正的先行者而言,他們是不可能有什么參照物的。面對無盡的未知,他們只能憑經驗和智慧,再加上一點運氣和足夠的勇氣去一步步摸索,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十倍以上的艱辛,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都能將蘇聯甩出這樣遠的距離,那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可就令人不寒而悸了。</br>
技術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如此先進的電子技術,當然不可能只是用來制造無人機,它同樣可以應用在其他的領域:比如導彈,如果能大規模的縮小電子設備的重量和體積,哪怕是其他方面的技術毫無進步,那節省出來的空間和重量也足夠讓同一款導彈的射程變得更遠,或是搭載威力更大的彈頭;又比如戰機,同樣的道理,各國新一代的戰機在飛行性能上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就算有,也只是針對各自的需求和戰術而作出的取舍,并不存在誰能碾壓誰的情況,而一款戰機性能的高低,作戰能力的強弱,至少有一半是取決于它所搭載的電子系統:雷達,火控,各種飛行參數,戰場環境的識別,通訊的保障,甚至是機體的控制輔助,這都是需要極其復雜的電子設備來實現的,而這些技術,在這架無人機的殘骸上都能得到體現。</br>
美國在技術上要領先于蘇聯,這不是什么秘密,也沒什么不能接受的,但專家們卻無法接受雙方的差距竟然會這么大,如果美國的電子技術真有如此強大,并且能大規模應用的話,那他們的常規軍事力量幾乎就可以在戰場上對蘇聯軍隊形成碾壓——軍方當然不會承認這點,他們會說決定戰爭勝負的并不單單只是武器性能的數據,還有士兵的勇敢和將軍的智謀,等等,但科學家可不會認同這些唯心的說法,他們只認數據,也只相信數據。</br>
“那么,我們需要多久才能破解這些東西上面的技術,另外,這種無人機在軍事上確實能發揮極大的價值,我們是否能夠進行仿制?就算是性能達不到這種效果,稍微降低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br>
在視查研究工作的進展時,一名對技術并沒有太多了解,也懶得去看那些厚厚的技術文件的將軍對主管工程師問道,目光中充滿了期待,只可惜,他這次的期待卻注定要失望了。</br>
看了他一眼,總工程師的表情有些怪異,反問道:“您是在開玩笑?還是說,您根本就沒聽我剛才的說明?”</br>
“怎么了?”將軍有些不滿,在他看來,他的要求完全是合情合理,也是對方應該做到的。</br>
嘆了口氣,總工程師認真的說道:“仿制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別說仿制,我們現在甚至連想要逆推出這些零件的線路結構圖都做不到。”</br>
將軍驚了:“這怎么可能?東西就在你們手上,畫個圖紙能有多難?”</br>
總工程師翻了個白眼,都懶得跟這個技術白癡去解釋,好在一旁的另一名工程師替他解圍,苦笑著說道:“因為技術的代差實在太大了!他們使用的這種集成封裝技術,無論是封裝的技術還是內部的結構,都遠遠超出了我們已知的極限。通過對僅有的幾個已經損壞的零件的拆解,我們發現這里面的線路和元件甚至都超出了肉眼所能分辨的極限,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一塊比指甲大不了多少的集成塊,里面的元件數量甚至有可能超過了上萬個單元,如果要繪制它的結構圖,就只能進行破壞性的研究,用高精度的磨床一層一層的打磨,然后拍照存檔,而這樣的方式,單是繪制一塊集成塊的時間恐怕就得超過半年,甚至是一年都未必能夠完成,而且就算繪制出了圖紙,我們也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加工出這樣的集成塊。”</br>
“居然有這么大的差距?”</br>
在工程師的解釋下,將軍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美國人的技術真的先進到了這種地步,那就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恐怕連很多重大的國策都得作出相應的調整了……說得夸張些,要不是有核武器這個共同毀滅的底牌在,弄不好蘇聯就得再打一場衛國戰爭了——作為蘇聯的死敵,如果美國真有這么大的技術優勢,他們是絕對不會介意把冷戰變成熱戰,用一場戰爭來終結自己的對手的。</br>
“但這不合理啊……如果美國人的技術真的先進到了這種水平,為什么我們的情報部門從來沒有發現過相關的跡象?這種程度的技術,他們不可能只用在這么一款無人機上面吧?如果是大規模的應用,我們是不可能一點情報都收不到的!”</br>
回過神來,將軍畢竟還是習慣于從軍事與情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越想越不能勁,而他這個疑問,卻顯然不是在場的這些專家能給他解答的。(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