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風俗
1. 元日朝會
漢代以來,每逢元旦,朝廷都要舉行元會,群臣百官以及外國使節都會來朝祝賀。“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的意思就是正月初一,四方諸侯來朝廷祝賀新年。唐、宋因襲此風尚。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中“獻歲視元朔,萬方咸在庭”,是從接受朝拜的皇帝的視角記載元朔之日萬方在庭的場景。盛唐、中唐之際的詩人盧綸等人,則是從朝拜者的角度記載百官朝賀的盛況:“萬戟凌霜布,森森瑞氣間。垂衣當曉日,上壽對南山。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小臣無事諫,空愧伴鳴環。”(《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楊巨源《元日觀朝》:“天顏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萬物知……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竿下鼓千聲?!保ā对蘸钕铝⒄痰P樓門下宣赦相公稱賀二首·其一》)許渾:“千官共削奸臣計,萬國初銜圣主恩?!保ā墩罚┻@些詩句,為我們描繪了百官于元旦早朝慶賀新年的場景:從萬戟森森的御前警衛中趨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階品位依次行禮稱賀,然后,在鼓樂歌舞中舉行酒會。宋代同樣如此,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旦大朝會,……諸國使人入賀殿庭。列法駕儀仗,……各執方物入獻?!?/p>
2. 燃放爆竹
燃放爆竹,是古代新年習俗。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說:“(元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彼^“山臊惡鬼”,據《神異經》說:“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新年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3. 飲屠蘇酒
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按舊時民俗,在正月初一時,家家按照先幼后長的次序飲屠蘇酒?!冻鯇W記》引《四民月令》云:“正旦進酒次第,當從小起,以年小者起先。”《時鏡新書》晉董勛解釋說:“正旦飲酒先從小者,何也?勛曰:‘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后飲酒?!?/p>
古代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還有一種傳說,或說是一個故事:“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
4. 桃符和春聯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畫有神荼、郁壘二神,懸門之左右,用以驅鬼壓邪,祝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桃符的來歷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畫二神于門上以驅鬼辟邪的風俗?!肚G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p>
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書寫聯語。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ǎ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其后改書于紙,演變成為后來的春聯。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宋代以后,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陸游《除夜雪》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寫照。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名聯佳對。
5. 貼年畫
貼年畫是后起的年俗。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催生了年畫的快速發展。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受其影響更為盛行。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題材更為豐富。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幅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
6. 倒貼“?!弊?/b>
新春到,福氣到。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拜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弊质侵浮案狻?、“福運”。元日貼“?!弊?,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弊值惯^來貼,“倒”與“到”諧音,寓意“福氣已到”。
7. 拜年
拜年是元日習俗。正月初一,小輩要依次向長輩拜賀新年,這在南朝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鄰里朋友新年見面也要相互拜賀。宋代戴昺《次韻屏翁新元聚拜》詩“履端來聚拜,和氣洽昌辰。繁衍如今日,栽培豈一人。詩書延潤澤,忠厚續長春。相祝無多語,年新德又新”,寫了朋友聚拜的場景。清代孔尚任《甲午元旦》詩云“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寫出了互拜新年的歡樂氣氛。
到了宋代,上層統治階級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門拜年,耗費時日,便用名帖相互投賀。宋人周輝《清波雜志》稱:“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這種名帖發展到后來就成了賀年片。當時的這種名帖一般是用梅花箋紙裁成的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朋友之間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互相贈送,甚至不太熟悉的人也送一張,以廣交游。明代,投寄名帖(賀年片)之風更甚,文徵明《拜年》詩“不求見面唯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這種風氣,也隱含了對世道人情的諷刺。
8. 壓歲錢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庇纱丝梢?,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這是清代開始的年俗。清人吳曼云《壓歲錢》詩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孔尚任《甲午元旦》詩說:“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边@里說的“買春錢”也就是壓歲錢。
9. 吃年糕
制作米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重陽節時就有吃糕的習俗。
據說年糕最早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于宋代,盛于明代。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的習俗。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借以祈歲稔?!背阅旮?,由“年年(黏黏)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