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說明
本教材是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教研〔2014〕2號)的精神,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宏觀指導下,以全面提高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質量、為臨床服務為目標,依據中醫藥行業人才培養規律和實際需求,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組織建設的。本教材主要面向各高等醫學院校五年制和“5+3”一體化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醫骨傷科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等專業使用,也可作為住院醫師、醫學科研人員參考用書。
本次編寫我們緊密圍繞新時期中醫藥人才培養目標,繼續堅持“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實用性)的編寫宗旨。在編寫過程中,緊緊把握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方向,力求把中醫思維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中,體現素質教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病理學》的編寫是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征集了全國近30所中醫藥院校的病理學一線教師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對全書內容進行了重新審視,對章節設計與編寫體例進行了整體優化。全書分為上、下兩篇,除緒論(劉春英編寫)外,共計26章。上篇病理解剖學,共計13章,主要介紹患病機體形態結構的變化,包括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損傷與修復(何彥麗編寫),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王婭蘭編寫),炎癥(杜月光編寫),腫瘤(張錫流編寫),心血管系統疾病(李瑞琴、熊凡編寫),呼吸系統疾病(應小平編寫),消化系統疾病(苑光軍編寫),泌尿系統疾病(陳昱江編寫),免疫性疾病(張宏穎寫),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楊婧編寫),神經系統疾病(郭軍鵬編寫),內分泌系統疾病(白美玲、張國民編寫),常見傳染病及寄生蟲病(齊潔敏、龔道銀編寫);下篇病理生理學,共計13章,主要介紹患病機體的功能、代謝變化,包括疾病概論(高維娟編寫),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石磊編寫),酸堿平衡紊亂(夏雷編寫),缺氧(戴建國編寫),發熱(李能蓮編寫),應激(施旻編寫),缺血-再灌注損傷(郭茂娟編寫),休克(石安華編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李素云編寫),心功能不全(李姝玉編寫),肺功能不全(周曉紅編寫),肝功能不全(林信富編寫),腎功能不全(高原編寫),附錄病理學常用技術(劉楊編寫)。本教材配套數字化內容由編委會各成員單位負責編寫,由教材副主編杜月光教授負責統稿。
本版教材編寫修訂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凝聚了全國29所院校的31位病理學教學一線專家們的智慧和心血;各參編單位領導和同仁對教材的編寫給予了大力支持。為了使各版教材內容上有連貫性,本版教材采用了前4版的精彩內容,在此謹向為本教材前4版編寫做出巨大貢獻的各位專家致以衷心的感謝。
教材編寫是一項十分嚴肅和認真的工作。但由于醫學及病理學科發展迅速,知識更新速度快,教材中若有疏漏和不足,懇請廣大師生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正。
《病理學》編委會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