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干畫法
干畫法其實是水彩畫技法當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但很多初學者以為干畫法就是用不加水調和的顏料在紙上涂色,其實干畫法是待第一層顏色干透后,再畫下一層顏色。簡單地說,也就是色塊與色塊的疊加法,是我們在水彩畫中刻畫細節與體積時重要的方法。下面我們就根據實例講解一下干畫法的特點和運用。
1.水色調和
無論是干畫法還是濕畫法,在鋪色時都要注意充足的水色量,我們通常叫做飽和,尤其是大面積的鋪色,要保證所鋪的水色充足,不再二次加量。
筆尖和筆肚需浸透水色,如圖2-1所示,運筆干澀,出現飛白,說明水分少了。
運筆時水分溢出,往四周流動,干后邊緣出現硬線,說明顏料少了(圖2-2)。
運筆時較為輕松,鋪色后紙面水色穩定,即為均勻飽和的狀態(圖2-3)。
圖2-4所示為三種效果干后的不同狀態。
2.干畫法的運用
1 用大筆或刷子調和足量的鈷藍,一次性鋪滿紙面(圖2-5~圖2-7)。
2 待底色干后,在調色板中再加入相對濃郁一些的群青和少量生褐,畫出遠山(圖2-8、圖2-9)。
3 遠山的顏色干后,再中和調色板中之前天空的顏色和遠山的顏色,畫出更遠的山(圖2-10)。
4 加入普藍、群青,以及少量玫紅,為下部分的湖面鋪色(圖2-11、圖2-12)。
5 最后加入濃郁的深虎克綠、熟褐、普藍,調和后畫出湖邊的植被,完成畫面(圖2-13)。
其實,干畫法就是每一次加色時,底色已經干透,色塊與色塊間邊緣明顯,沒有過渡。這種畫法相對簡單,可以滿足初學者對水彩畫性能的認識,也有利于塑造一個實在完整的形體,是水彩畫中不可缺少的技法。但是干畫法的局限性也很大,無法表現水色銜接的水彩畫本體語言,所以我們在掌握干畫法的基礎上,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練習濕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