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上帝會團營期間,洪秀全、馮云山始終隱蔽在平南鵬化山區花洲山人村胡以晃家中,部署武裝起義。清軍抵潯州,偵知花洲有拜上帝會眾聚集,便派潯州協副將李殿元到平南,會同知縣倪濤率兵勇團練趕往思旺墟,防堵要隘,斷絕交通,對會眾實行圍困。洪秀全一面組織花洲會眾準備突圍,一面派人至金田村與楊秀清取得聯系,擬里外夾攻,粉碎敵軍包圍。十二月二十二日(12月25日),楊秀清派蒙得恩率隊前往花洲。二十四日(27日)晨,拜上帝會眾與李殿元軍接仗,擊潰清軍及鄉團,然后入山入村,迎洪秀全、馮云山及花洲會眾歸金田。此役即太平天國史上的“迎主之戰”。駐守桂平的周鳳歧聞思旺戰敗,遂于十一月二十六日(12月29日),派貴州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署松桃協副將清長帶貴州兵為中路,以候補知府劉繼祖、桂平知縣李孟群帶壯勇團練為左右路,向金田進攻。楊秀清指揮拜上帝會眾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伏擊敵人。十一月二十九日(1851年1月1日),戰斗在金田村東南數里的雞潭、望鰲嶺、蔡村展開。清軍經過蔡村江大橋后,中伏大敗;此時,會眾拆毀木橋,使敵人欲進不能,欲退不得。伊克坦布敗逃到蔡村江橋,墮馬落水,被會眾殺死。周鳳歧親率兵救援,又被擊敗,退師桂平。這一戰,清方損兵300人,副將大員陣亡,是拜上帝會起義過程中所進行的最大戰斗和所得到的最大勝利。
起義會眾在兩次戰爭全勝的基礎上,迎來了洪秀全38歲壽辰。道光三十年臘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會眾在金田村“恭祝萬壽起義”⑥,定國號為太平天國,秀全稱天王,立長子洪天貴為幼主,改年號為辛開元年,蓄發易服。在此前后,洪秀全把男女老幼共兩萬多人的拜上帝會群眾,按武裝斗爭的需要組織起來,名曰太平軍。其編組方式,首先是“別男行女行”,將團營群眾分別編人男營女營,“雖夫婦不得相見”⑦。它的編制依照《周禮》,以軍為單位: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五伍為兩,設兩司馬一人;四兩為卒,設卒長一人;五卒為旅,設旅帥一人;五旅為師,設師帥一人;五師為軍,設軍帥一人。軍帥之上,設有監軍和總制。軍帥主要負責平素的管理訓練和行軍結營扎寨的具體事務,監軍則主要負責調度指揮;職同監軍的各種典官及其屬官,負責后勤軍需供應。軍事指揮和后勤供應兩部分皆受制于一軍的最高長官總制。為統一集中使用軍隊打擊敵人,太平軍一般把至少兩個軍以上的隊伍聯合編在一起,以將軍、指揮、檢點、丞相等作為統帥,丞相之上有前、后、左、右、中五軍主將。全軍最高統帥為正副軍師,以正軍師操全軍軍政、軍令大權,請命天王行事。建國伊始,洪秀全即命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領中軍主將;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領前軍主將;馮云山為前導副軍師,領后軍主將;韋昌輝為后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在供給方面,太平軍實行圣庫制度,參加團營的群眾將田產房屋變賣,易為現金,繳入圣庫;在戰爭中繳獲的一切財物,也統一歸圣庫;全體成員的生活必需品,都由圣庫開支,官兵一律平等。洪秀全又頒布五條簡明紀律,作為太平軍的行動準則,其內容是:(1)遵頭條命;(2)別男行、女行;(3)秋毫莫犯;(4)公心和儺(nuó挪,即和睦),各遵頭目約束;(5)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這種嚴密的組織和嚴明的紀律,為太平軍的勝利進軍提供了組織保證。
為向更大范圍發展,并招集未及團營的各地會眾,金田起義后第三天,即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從金田揮師東向,攻占位于潯江和大湟江交匯處的江口圩(今江口鎮)。在這里,洪秀全以“同拜上帝”、“聽從命令及遵守會規”⑧為條件,接受了天地會羅大綱、丘二嫂、蘇三娘等部加入太平軍,實力進一步加強。時欽差大臣李星沅急令廣西提督向榮率軍赴桂平,對太平軍實行圍剿。清咸豐元年正月十八日(1851年2月18日),向榮會同總兵李能臣、周風岐,率部從東西兩面向江口圩發動進攻。太平軍決定利用有利地形,誘敵深入,伏擊敵人。他們挑選精壯戰士二千人,分為九路,秘密進入設伏陣地,并在石頭腳、牛排嶺一帶村莊竹林內安下伏炮。向榮親率東路軍直撲牛排嶺,妄圖一舉摧毀設在石頭腳的太平軍總指揮部。俟清軍進入伏擊圈后,太平軍從四面八方殺將過來,清軍全線潰敗。潯州知府劉繼祖帶領的西路清軍,由江口上游牛矢灣渡過潯江。偷涉屈甲江,被埋設在渡日的地雷炸得血肉橫飛。接著太平軍伏兵四起,清軍措手不及,正擬后退,又被太平軍在上游決堤放水斷了退路。太平軍奮勇沖殺,清軍慘敗。江口戰役后,向榮軍銳氣大挫,匿不敢戰,惟堅守東路壁壘,以阻太平軍東出;清知府劉繼祖率已降天地會首大頭羊張釗統艇師扼守潯江。此時,太平軍東出道路即難打開。軍中又乏米鹽硝磺,于是洪秀全等乃改變計劃,欲由武宣、象州北上。二月八日(3月10日)夜,太平軍秘密撤離江口,過新墟、金田、古林社,入紫金山,十日(12日)至武宣縣東鄉,十三日(15日),進占距武宣縣城三十里的三里圩;東西連營三十余里,大本營設于東鄉。十四日(16日),向榮統一萬清軍趕到武宣,設大營于天馬莊。十七日(19日),太平軍趁清軍部署未定,首先主動出擊。駐扎在三里圩的前鋒部隊分兵三路,埋伏于臺村、靈湖之間,先以小隊人馬向東嶺佯攻。向榮不知是計,帶領六百多清兵猛撲過來,太平軍邊打邊退,把敵人引進埋伏圈,三路伏兵把敵人團團圍住。署廣西巡撫周天爵、聞訊,急忙帶四百多清兵趕來救援,無奈清兵畏縮不前。經激戰,清兵大部被殲,周天爵、向榮混出重圍,狼狽逃命。三月二日(4月3日),周天爵與向榮督軍六千余人,分四路向太平軍駐地發動進攻,企圖一舉占領三里圩,進而打破太平軍東鄉大營。激戰前夕,洪秀全、馮云山調太平軍主力從東鄉插向三里圩,進入伏擊陣地。二日中午,知府劉繼祖部清軍首先向東嶺發起進攻;太平軍以小部兵力吸引住敵人,然后兩翼突出奇兵,三面夾攻清軍。進攻臺村的候補知府張敬修部清軍起來救援,被太平軍切為三段。向榮催趕大隊人馬前來接應,也立即陷入重圍。總兵秦定三部清軍則在三里圩北面的大琳被太平軍打得潰不成軍。據載,在戰斗中太平軍“視死如歸,赤身赴敵”,奮勇力戰,敵軍奔潰⑨。清軍不敢再戰,乃創“坐戰”之法,實則只得堅守待援。
為扭轉戰局,清王朝再次調兵遣將。早在二月二十五日(3月24日),清廷即命廣州副都統烏蘭泰幫辦廣西軍務。三月九日(4月10日),派大學士賽尚阿馳往湖南,辦理防堵事宜,同時派蒙古都統巴清德、滿州副都統達洪阿、天津鎮總兵長瑞等隨同協助;二十六日(27日),命鄒鳴鶴為廣西巡撫。四月十二日(5月12日),李星源在武宣憂懼而死,由賽尚阿接任欽差大臣。此外,還特地由國庫撥銀三百萬兩,大米五千石作軍餉,大有在武宣同太平軍決一死戰之勢。
太平軍在武宣東鄉一帶,滯留兩月余,招集大批拜上帝會員投軍。但此時,太平軍給養遇到極大困難,食鹽奇缺。為擺脫困境,四月十六日(5月16日),太平軍撤離武宣,向北進入象州境,陸續占領象州東南部靠近桂平、平南的寺村、中坪、新寨等一片村莊。清軍尾隨趕到,烏蘭泰部千余人駐中平西北的梁山村,向榮部駐中平東北的界嶺,堵截太平軍的北進道路。太平軍馬上出擊,將烏蘭泰部逼上梁山村北的獨鰲嶺。次日,洪秀全調精兵一千多人,渡過梁山河,在獨鰲嶺、梁山村一線與清軍展開激烈戰斗,予烏蘭泰部以迎頭痛擊。太平軍在象州月余,“招齊拜上帝會人馬”⑩后,擬由此北出。但由于在北進的通道上,有清兵重兵攔截,西北、東北方向突進均未成功,洪秀全當機立斷,于六月初(7月初),自象州經原路退回紫荊山根據地。
在太平軍移營桂平的同時,賽尚阿到達桂林,隨即部署:向榮和巴清德部從西北方向進攻紫荊山東南區;烏蘭泰和達洪阿部沿黔江而下,繞至紫荊山,直撲莫村、新圩等地,企圖就地圍殲太平軍。從六月底至七月底,太平軍多次擊退進犯之敵,但清軍也相繼占領了紫荊山區西北部要隘雙髻嶺、豬仔峽、風門坳等處,對太平軍紫荊山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在嚴峻形勢下,七月十九日(8月15日),洪秀全在茶地整飭軍紀,命令“隊伍宜正齊堅重,同心同力,千祈恪遵天令”。二十六日(22日),洪秀全在莫村為嚴申軍紀,處斬了臨陣脫逃的黃以鎮。同時,洪秀全和馮云山、楊秀清等分析研究了敵軍布局,周圍地形,決定突圍北上。八月十六日(9月11日)夜,太平軍大隊人馬撤出新圩,向東北方向挺進,后轉至平南縣的思旺圩一帶。向軍率部尾追而至,抵思旺東南之官村。八月二十日(9月15日),太平軍乘向榮扎營未穩,突然進擊,向軍四處潰散,軍械輜重盡失,向榮率殘部逃入平南縣城,托病不出。官村大捷后,太平軍在思旺圩招集拜上帝會數百弟兄,即北上大旺,然后分水陸兩路向永安州(今蒙山縣)進發。閏八月一日(9月25日),太平軍一舉攻克永安州城,從此開始了太平天國史上的新時期。
注釋
①《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傳忠書局版,第1卷。
②《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第81頁。
③《曾國藩全集·奏稿》第1卷。
④榮孟源編:《中國近代史資料選輯》第115頁。
⑤《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2冊,第3頁。
⑥⑦《太平天國》第2冊,第850頁。
⑧《太平天國》第6冊,第872頁。
⑨《欽定剿平粵匪方略》第4卷,第6頁。
⑩《忠王李秀成自述》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