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一場侵略中國的戰爭。為打開中國的大門,英國資產階級在向中國大量輸出鴉片的同時,就已蓄謀發動侵華戰爭。道光十一年底(1832),英國即派間諜船“阿美士德”號到中國沿海,刺探中國軍事、政治、經濟情報,測量沿海港灣河道,繪制航行地圖。道光十六年(1836),英國一百零九家與印度或中國貿易有關的大公司,在倫敦組成“印度和中國協會”,積極策動用武力侵略中國。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1839年8月5日),林則徐命令外商呈繳鴉片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產階級立即掀起一片戰爭叫囂,要求政府采取所謂“迅速的、強有力的、明確的對策”,“利用這個機會,將對華貿易置于安全的、穩固的、永久的基礎之上”①。有些資產階級分子更露骨地指出:“中國的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這對英國是很有利的,因為這可以使我們終于可以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所以是不能輕易放過的”②。不久,應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請求,英印總督派遣“窩拉尼”、“海阿新”號軍艦先后抵達廣東海面。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義律率“窩拉尼”艦及武裝船艇多艘,闖入九龍灣,炮擊清軍水師船只。清軍水師奮勇還擊,迫使侵略者匆忙逃走。道光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10月1日),英國政府正式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1月13日),義律派艦在穿鼻灣阻止英國商船具結入口,并率先開炮攻擊前往查究的水師船只,清水師提督關天培指揮開炮還擊,將英艦擊退。接著,從九月二十九日(11月4日)至十月八日(11月13日),英軍在官涌先后挑起六次武裝沖突;但在林則徐主持下,清軍俱獲全勝。道光二十年一月十八日(1840年2月20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好望角海軍司令、海軍少將喬治·懿律和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并任命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三月六日(4月7日),英國議會下議院經過激烈辯論,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政府的對華政策。五月二十二日(6月21日),英國侵華遠征軍艦隊司令伯麥率艦船30艘,載陸軍4000人,由印度抵達廣東海面,與先期到達的艦船會合。次日宣布自二十九日(28日)起,封鎖廣州。二十九日懿律率3艘軍艦到達廣東,戰爭正式開始。當時英國在華兵力,計有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兵艦1艘,運輸艦27艘,陸軍4000人。
戰爭至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結束,持續兩年零三個月。這兩年多的戰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至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41年1月20日)義律單方面宣布《穿鼻草約》為止,歷時七個月。
戰爭爆發前,清政府已任命林則徐為兩廣總督,調鄧廷楨任閩浙總督。他們認真籌備戰守,組織軍民抵抗英軍的侵略。英軍到達廣東海面,看到中國軍民戒備森嚴,無隙可乘。懿律按其政府訓令,留兵艦四艘、輪船一艘封鎖珠江海口,親率艦隊于六月二日(6月30日)離廣東北犯。四日(7月2日)英艦隊駛經福建海域,其前隊艦艇兩艘抵達定江海面。懿律派艦一艘,闖入廈門港,強行投遞《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副本,遭到廈門守軍拒絕。翌日,英艦發炮擊毀廈門炮臺,擊沉師船一只,打死、打傷守軍多人,然后遣人登岸,“系書竿頭,樹之于灘上而回”③。英軍隨即留兵船、輸送船各一艘封鎖廈門港口,大隊則離廈門北駛。六日(4日)英兵艦駛入定海北港,照會知縣姚懷祥,限“半個時辰”內投降,交出定海及所屬各島。姚懷祥與水師總兵張朝發予以拒絕,并布置抵抗。七日下午,英軍發起進攻。清軍“兵不習水,倉猝應變,聞炮聲多畏縮”④,損失極重;張朝發受傷,向鎮海退卻。次日凌晨,英軍攻破東門,姚懷祥出北門投水自盡,典史全福大罵英寇被殺,守城兵勇潰散,定海失陷。英軍抵定海后,派陸軍司令布爾利管理定海軍務,以傳教士、鴉片販子郭士立治理定海民政。他們在定海地區大肆殺掠奸淫,以致城市為墟。三十日(28日)懿律與義律、伯麥率兵艦5艘、汽船、運輸艇3艘繼續北上。七月十二日(8月9日),英艦隊到達天津海口。十四日(11日)義律乘汽船到大沽炮臺下要求清廷派官員接受公文。十七日(14日),琦善派千總白含章攜食物前往英艦,晤懿律。懿律遞交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提出割地、賠款、自由貿易等無理要求,限十日答復。隨后,英艦分赴渤海灣各地、遼東半島及山東沿海一帶,測繪地勢,搜集情報;八月二日(8月·27日)復折回大沽口。
定海失守和英艦船到達天津海口,在統治階級中引起一片驚慌,投降派乘機活動起來。直隸總督琦善將戰爭起因,歸之于林則徐禁煙過激,誣告林則徐收受英國女王文書,私自銷毀,圖謀不軌。他恐嚇道光帝說“英人船堅炮利,難于取勝,且本年即經擊退,明歲仍可復來,邊釁一開,兵結莫釋”⑤。虛驕自大的道光帝,在敵人武力威脅和投降派影響下,由堅持禁煙轉向謀求妥協。七月九日(8月6日),他命歷來反對禁煙的兩江總督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辦理軍務;十二日(9日),諭直隸總督琦善,如英船駛至天津海口,“不必遽行開槍開炮”,倘有投遞稟帖,即行進呈⑥;二十三日(20日),下詔表示上年林則徐查禁鴉片,措置失當,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以為英人代伸冤抑”⑦,又密諭琦善轉告英人,另派欽差赴粵查辦。秉承道光帝旨意,八月四日(8月30日),琦善與義律等在大沽口海灘帳篷中會談,琦善公然“坦白地承認英國人是受虐待了”⑧,應允代申冤抑,懲辦林則徐、鄧廷楨;義律則堅持賠款、割海島、雙方官吏往來以平行禮等條款;琦善表示俟奏請皇帝后再復。八月十八日(9月11日),琦善照會懿律,勸其回粵,靜候欽差大臣前往辦理一切,必有解決之道。懿律感到英軍兵力與供給均有很多困難,加以軍中疾疫流行,氣候又將轉寒,艦船不宜在北方港口久留,遂同意南返廣州談判。二十日(15日),英軍起碇南返,于十月二十七日(11月20日)抵澳門。對此,道光帝認為是外交上的一大勝利,得意地稱其妥協伎倆是“片言片紙,遠勝十萬之師”⑨。早在八月二十二日(9月17日),道光帝就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諭沿海督撫,勿向英船開放槍炮,令浙江、山東、江蘇等沿海諸省裁撤兵勇,“以節糜費”⑩;九月八日(10月3日),以“辦理不善”、“誤國病民”的罪名,將林則徐,鄧廷楨撤職查辦。
十一月六日(11月29日),琦善抵達廣州。同日,懿律因病辭職回國,英國全權代表由義律接任,侵華遠征軍總司令由伯麥接替。琦善在赴粵途中就揚言:“現在辦理夷務,在柔遠不在威遠,“英夷強橫,非中國可能敵”。他到廣州后,為取得“外夷歡心”,力反林則徐所為:遣散水勇、拆除海防工事,裁減兵船,罷斥抗英有功將領,視廣東人民為“奸逆”;與英談判,則專用洋行買辦鮑鵬和千總白含章往來傳信。琦善的倒行逆施,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上午八時。英軍向虎門要塞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兩岸陣地同時發起進攻。英軍右支隊主攻沙角,由三艘軍艦從正面對沙角炮臺進行炮擊,登陸部隊則從川鼻灣登岸,抄襲炮臺側后。在敵人水陸夾擊下,守軍腹背受敵,力戰不支,大部傷亡,守將陳連升父子也英勇犧牲,沙角炮臺遂被英軍占領。進攻大角炮臺的英軍左支隊,由四艘軍艦炮擊岸上炮臺,登陸部隊從南北兩側登岸。在極端不利形勢下,守軍將大炮推入海內,突圍撤退,大角炮臺即告失陷。在敵人軍事壓力下,琦善連夜作書,令鮑鵬持送義律,重申議和;接著派人與義律在穿鼻洋談判,表示愿“代為奏懇”給予英人“外洋寄居一所”。然而,義律不待琦善“代為奏懇”,即于十二月二十八日(1月20日)單方面宣布《穿鼻草約》成立,主要內容為: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恢復廣州貿易;英軍退出定海。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四日(1841年1月26日),英軍即強行占領香港,作為繼續侵華的重要基地。
交泰殿內部第二階段,從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五日(1841年1月27日)起,到四月七日(5月27日)《廣州和約》簽訂止,歷時四個月。
道光帝原以為懲辦林則徐、鄧廷楨,允許英人在廣州照舊通商,英國就會罷兵息戰。不料義律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他感到天朝尊嚴受到損害,于是又轉而主戰。正月五日(1月27日),英軍攻占大角、沙角炮臺的消息報到北京,道光帝盛怒之下,當天發布對英宣戰上諭,命欽差大臣伊里布克日進兵,收復定海;令琦善激勵士卒,奮勇直前;要沿海各省督撫加意巡查。接著,派遣皇侄、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調遣湘鄂川黔八省防兵17萬名赴廣東對英作戰。不久,道光以伊里布畏蒽,命回兩江總督任,授署江督裕謙為欽差大臣,專辦攻剿事宜。二月六日(2月26日),怡良揭發琦善私割香港的奏報到京,道光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
英軍獲悉清政府調兵遣將,便乘奕山等人遲遲未到之前,先發制人,大舉進攻虎門要塞。沙角、大角炮臺失守并遭到破壞后,虎門失去第一重門戶。這里有三個小島呈三角形,橫欄來路,分別名為上橫檔、下橫檔及飯籮排,此三島與武山(亦稱南山、亞娘硅)之間是為主航道。時在武山一帶筑有南山、鎮遠、威遠和靖遠(即定遠)四座炮臺,江中有橫檔和永安兩座炮臺,在武山與飯籮排、上橫檔之間又設兩道木排鐵鏈,橫亙主航道上。由此再往北航五里,江兩岸對峙著大虎山、小虎山,組成第三重門戶,筑有大虎炮臺、鞏固炮臺和蕉門炮臺。然而,這樣一個堅不可摧的防御體系,在琦善妥協投降政策指導下,實際已陷于癱瘓狀態。當時,水師提督關天培駐鎮遠炮臺,潮州鎮總兵李廷鈺守威遠炮臺,馬辰和多隆武守定遠炮臺,各臺守兵皆不過數百。關天培、李廷鈺派專弁向琦善請兵,僅許密添二百;李再親到琦善處哭求增兵,善堅拒所請。二月三日(2月23日),英軍開始進攻虎門前沿陣地,掃除木排鐵鏈。經偵察,英軍發現下橫檔島沒有設防,遂于五日(25日)下午派兵占領該島。六日(26日)清晨,英軍從下橫檔炮轟上橫檔;橫檔、永安兩炮臺守軍奮勇抗擊。敵初未得勢,及傍午潮漲,敵艦船蜂擁逼近,且英軍乘勢在西端的永安炮臺附近登陸,經激戰,守軍陣亡三百余人,上橫檔島遂被英軍占領。隨后,英艦向武諸炮臺發動轟擊,62歲的老將關天培與游擊麥廷章一起,奮勇登臺,大聲激勵士卒,與敵殊死戰斗,重創敵艦三艘。經半日激戰,守兵死傷過半,關天培亦“身受數十創,血淋漓,衣甲盡濕”。面對蜂擁而上的敵人,關天培毫無懼色,仍手刃數敵,但終因寡不敵眾,傷重力竭,與400守軍先后殉國,靖遠炮臺陷落。接著,鎮遠、威遠等炮臺相繼失陷,虎門天險淪于敵手。大虎山、小虎山清軍不戰而退。第二天,英艦溯珠江而上,直攻珠江口內第二堡壘烏涌炮臺;湖南提督祥福等500守軍奮勇抗擊,相繼陣亡,炮臺陷落。二月十日(3月2日),英軍又西陷獵德炮臺。此后,英軍陸續攻占黃浦、大黃窖、鳳凰岡等炮臺,入據商館,封鎖廣州。這時,貿易季節已經來臨,為推銷英商和其他外商輪船積壓的商品。義律與先期到達廣州的楊芳于二日二十八日(3月20日)訂立廣州休戰和貿易協定,暫時恢復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