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中,看著因為缺乏水源而毫無糧食收獲,餓得皮包骨的村民,沈臨煙心里很是難受。
在現代時,因為社會已經穩定,所以她也沒有親自看到過鬧饑荒的場景。
穿越過來后,南楚國富昌盛,她也是閨閣中的小姐不常拋頭露面,自然也沒有遇到過。
而現在,她才見識到什么叫饑腸轆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就算是解決了水源的問題,因為農田里長時間的棄耕荒廢,短時間內也無法去用莊稼換取錢財。
這樣下去,只怕還沒等水源問題得到解決,這些村民就已經餓死了。
一系列的問題,沈臨煙有些看不下去了。
裝過身,回到馬車里,從自己的包裹中翻找著,不一會兒就找出了一些金銀首飾。
這是她從南楚帶過西魏的一些隨身首飾,都是真材實料的金銀,沒有參雜半分假。
想把這些首飾分給一些及其貧苦的人家,讓他們拿著首飾去距離較近的鋪子換些錢財也好。
秦折玉見狀,攔下了沈臨煙:“還是別了吧?你們能夠來幫我就已經很好了。”
“怎么還能讓你把這些首飾給犧牲掉呢?”
沈臨煙微微一笑:“這有什么?我戴什么不是戴,這些首飾放在包里也只是裝飾作用。”
“能夠讓老百姓吃上一頓飽飯,也算是它們盡到金錢的責任了。”
“你也不必多想,我是自愿的,看著他們這樣,我心里也不好受。”
說著,就不顧秦折玉的阻攔,拿著那些首飾往村民中去。
望著沈臨煙離去的背影,秦折玉默默地嘆了口氣。
她真的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女子,有多少閨閣小姐能夠在這種情況下還處處想著別人?
說實話,軍隊里雖然有帶著給百姓的吃食,不過數量上并不多。
這兒鬧饑荒,旱災的災民這么多,就像個無底洞似的,那些糧食怕是堅持不了多久。
那時……又不知有何辦法了?
沈臨煙拿著首飾,走到一家帶著三個孩子的一對貧困夫婦面前,他們的嘴唇早已因為缺水而蒼白裂開。
將首飾放到他們面前,沈臨煙說:“這兒是我的一點心意,你們就收下吧。”
“拿著去最近的鋪子去換點錢,給孩子買點吃的。”
夫婦身旁的三個孩子骨瘦嶙峋,根本沒有他們這個年紀應該有的燦爛笑容。
但這對夫婦看著地上放著的首飾,躊躇著,并沒有接過。
沈臨煙好奇:“怎么了?為什么不收下?”
“這些都是我平日里戴的,你們放心,都是純金純銀的,可以換錢的。”
生怕他們是擔心自己給的東西是假的,沈臨煙有些著急。
夫婦聽后,動了動嘴唇,像是在說話,可沈臨煙卻聽不到他們究竟在說些什么。
往前湊了湊,這才聽到他們的話語:“可你……是南楚的,我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你。”
原來,他們顧慮的不是首飾的真假,而是顧慮到沈臨煙來自南楚,兩國如今的關系……
若換做是其他人聽到夫婦這么說,肯定是怒上心頭。
這些首飾屬于私有物品,在關鍵時刻貢獻出來不僅沒有得到感謝贊揚,還被人懷疑。
說是當場轉頭走掉,也不會有人說什么,這對夫婦顧慮得未免太多。
可沈臨煙并沒有生氣,她理解這對夫婦的顧慮,素不相識還是他國人相贈,防人之心也不可無啊!
可看著這一家子就這樣忍饑挨餓,沈臨煙也做不到。
她回到了營帳,找到了秦月嬋,說:“你幫我把這些首飾分給那些災民吧!”
“看著他們這般,我心里也不好過。”說著,就把那些首飾放到秦月嬋手里。
秦月嬋疑惑:“為何你不親自給呢?這樣也好讓他們知道救助他們的是你。”
沈臨煙沒有將剛才村民顧慮的問題告訴秦月嬋,只是催促著她趕緊去分發。
秦月嬋是西魏的公主,身份與自己不一樣,村民們定會接受她的幫助,只要結果一樣就好了。
y燕承瑾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首要問題是要先去勘察較為嚴重的受災地點。”
“揪出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秦折玉也很是贊成,沒有過多猶豫,兩人帶著人馬連夜前往受災嚴重的地點去勘察。
安撫災民,將跟隨的士兵分為了幾個小隊,重建那些已經倒塌的房屋,搭起了臨時的營帳。
距離災區不遠處,有一個荒廢了的水壩,在此之前是起到了貯水的作用。
現如今荒廢了,水源問題也就指不上水壩了。
但燕承瑾還是死認為有必要去查看下,水壩雖荒廢,但不代表不可以重修再用。
所以,兩人在黑夜中圍繞著水壩,邊勘察邊在紙上畫出水壩的大概,和通水的關鍵幾處。
看著燕承瑾忙碌的身影,秦折玉心中萬般感慨。
從這次賑災中,他看得出來,燕承瑾是實打實地想要幫助自己度過難關,不是說說而已。
要真的是說說那么簡單,又何必跟著他趕到災區忙前忙后呢?
想起當初自己在南楚之時,把燕承瑾往只會用著權力去指責別人的方面想。
現在反省自己,真是不該,真是小肚雞腸了。
看來,他能當上南楚的攝政王,憑借的不只是實力,還有那份始終為百姓著想的心意。
也不知處理了多久,兩人忙碌的身影才回到了營帳內,都已筋疲力盡了。
被燕承瑾的氣度和品行折服的秦折玉,朝著燕承瑾說出了想法。
“你我也不必斗了,尼德為人現在我最清楚不過了,不如就結為異姓兄弟如何?”
對這個想法,燕承瑾有些詫異,反應過來后,淡然一笑:“樂意至極。”
拋開同時對沈臨煙有好感這一說,秦折玉也是個不錯的人,結為異姓兄弟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好,從今日起,你我二人結為異姓兄弟,出生入死,絕不遺棄。”
兩人達成了共同的協議,今后有困難定不退縮,鼎力相助,愿兄弟之情永置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