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231年),字子丹,曹操族子,其父戰(zhàn)死后,曹操收為養(yǎng)子。
沛國譙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曹真幼年喪父,被曹操收養(yǎng),力大勇猛,授虎豹騎。
因討伐靈丘的賊寇,封為靈壽亭侯。
歷任偏將軍、中領軍、征蜀護軍等職,參與漢中之戰(zhàn)。
曹丕繼位后,拜為鎮(zhèn)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負責鎮(zhèn)守西北邊境,進封東鄉(xiāng)侯。
遷使持節(jié)、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之一。
大破羌胡聯(lián)軍,平定河西地區(qū)。
率軍包圍江陵,擊破吳國將領孫盛,遷中軍大將軍、給事中。
曹丕病重時,接受遺詔,成為輔政大臣之一。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將軍,進封邵陵侯。
后率軍抵御蜀國諸葛亮進攻,遷大司馬。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因病去世,謚號元侯,配享太祖(曹操)廟庭。
………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國譙人。
曹操族子,三國時期曹魏的重要將領。
曹休幼時天下大亂,十余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到吳地避難,被吳郡太守收留。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于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時前往投奔,被稱為“千里駒”。
委任其領虎豹騎宿衛(wèi),負責自己的警衛(wèi),常從征戰(zhàn),后為中領軍、領軍將軍,封東陽亭侯。
曹魏代漢后,繼去世的夏侯惇主持與孫吳對峙的江淮間軍務,以功進封安陽鄉(xiāng)侯。
黃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親征孫權,軍至廣陵,曹休進位征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諸軍擊敗吳將呂范等,拜揚州牧。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臨終遺詔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四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明帝。
明帝即位后,進封曹休為長平侯,遷大司馬,仍然負責對孫吳的攻防戰(zhàn)事。
太和二年(228年),明帝依曹休之策,兵分二路伐吳。
一路由司馬懿率領,自漢水而下,向江陵。
一路由曹休率領,兵向尋陽及皖。
曹休為詐降所誘,孤軍深入,被陸遜統(tǒng)帥的吳軍在夾石擊敗,損兵萬余、車乘萬余輛。
幸為接應的賈逵援助,得以退守石亭,當年九月病死于石亭,歸葬于洛陽。
………
夏侯尚(?~226年),字伯仁,沛國譙郡人。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征西將軍夏侯淵的堂侄。
曹操平定冀州,以為軍司馬、五官將文學,遷黃門侍郎,隨曹彰遠征烏桓,得勝歸來。
與魏文帝曹丕親近友好,以為征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jié)、都督南方諸軍事。
攻拔蜀國上庸,平定三郡九縣,升為征南大將軍。
江陵擊敗吳將諸葛瑾,升為荊州牧,封昌陵鄉(xiāng)侯。
黃初七年(226年),去世,謚號悼侯,其子夏侯玄繼嗣。
正始四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廟庭。
………
曹爽(?-249年2月9日),字昭伯,小名默,沛國譙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大司馬曹真長子。
曹爽體態(tài)肥胖,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宮廷,謹慎持重。
曹叡即位后任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任武衛(wèi)將軍。
太和五年(231年),其父曹真逝世,曹爽襲封邵陵侯爵位。
景初三年(239年),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為大將軍,假節(jié)鉞,與司馬懿并為托孤大臣。
少帝曹芳即位之后,加侍中,改封武安侯。
從此勢傾四海,聲震天下。
曹爽原本謙虛謹慎,后來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侵吞財產。
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國內虛耗死傷慘重,起居自比皇帝,并采用鄧飏之謀將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解除曹爽大將軍的職務。
不久,曹爽即被司馬懿加以謀反之罪,而被屠滅三族。
………
夏侯玄(209年~254年3月27日),字泰初(《三國志》等作太初),沛國譙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文學家,征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大將軍曹爽的表弟。
夏侯玄少年有名望,儀表出眾,時人稱為“朗朗如日月之入懷”。
魏文帝黃初六年(225年),襲封昌陵鄉(xiāng)侯。
魏明帝時,歷任散騎黃門侍郎、羽林監(jiān)。
少帝曹芳繼位后,拜散騎常侍、中護軍,保衛(wèi)皇宮。
后任征西將軍,任內與曹爽策劃駱谷之役,大失人心。
高平陵政變后,被奪去兵權,改任大鴻臚、太常卿。
嘉平六年(254年),中書令李豐與外戚張緝密謀殺死大將軍司馬師,改以夏侯玄執(zhí)政。
事泄被殺,夷滅三族,夏侯玄死時年僅四十六歲。
著有文集三卷,如今已佚。
政治上,提出了“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被太傅司馬懿評價“皆大善”。
博學多識,才華出眾,精通玄學,成為“四聰”之一,與何晏等人開創(chuàng)了魏晉玄學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學領袖人物。
………
夏侯霸(生卒年不詳),字仲權,沛國譙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蜀漢將領,曹魏名將夏侯淵次子。
夏侯霸年少時因其父被劉備部將殺害,經常想要為父報仇。
魏黃初年間,拜偏將軍,封關內侯。
太和四年(230年),從曹真伐蜀,為前鋒,遭遇蜀軍圍攻,雖雙方兵力懸殊,但奮勇力戰(zhàn)。
后屯隴西,為人寬簡和善,深受士卒和百姓的喜愛。
正始年間,官至討蜀護軍、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
后夏侯霸聽聞司馬懿欲殺曹爽,害怕殃及自己,便逃往蜀國。
后主劉禪拜其為車騎將軍,厚加爵寵。
蜀延熙十八年(255年),夏侯霸與姜維等出狄道,大破魏軍于洮西,后卒于蜀中。
夏侯霸著有《夏侯霸集》等。
《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有征北將軍夏侯霸集兩卷,如今已亡佚。
………
在諸曹夏侯中,第一代以魏武帝曹操為首,另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等人。
在曹昂早亡之后,第二代以魏文帝曹丕和兄弟曹彰、曹植為首,另有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霸等人。
第三代則以曹丕之子—魏明帝曹睿為首,另有曹爽、夏侯玄等人。
諸曹夏侯為曹操的事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在歷史上為曹魏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可以說諸曹諸侯就代表了曹魏三代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