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倒也明白,城中亂象如此明顯,自己身為地方官毫無辦法,人家不當面奚落幾句已經(jīng)算是給面子了。
只是激憤之時,不免有一些官兒十分不悅,心中只是在想:“憑你派幾百兵就想平定城中這般亂象,也是自恃太高了一些罷。別鬧的自己的兵馬也亂起來,收拾不得,到時候一場守城功勞被濟南士紳到朝堂上交相而攻鬧一個沒下場,那才真真叫活該。”
當時民情輿論,官府不管,也沒有廠衛(wèi)在民間,下情上達,就是靠各地的士紳傳到中央,然后中央朝廷的各地言官總要為自己的家鄉(xiāng)說話,很多事情,就是這么揭露出來。
但此時張守仁就是這么布置,眾人也只能接受現(xiàn)實。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李鑫和張德齊,還有一群總社的社首和社中士紳一起,安排接濟浮山營柴草木炭等修補窩鋪和取火的物品,這些軍需物資總社備了不少,但此前根本沒有什么領用,萊州兵和義勇都是住在民居里頭,用的是人家的煤炭木柴,真正囤積的軍需物資反而用的少了,現(xiàn)在正好給浮山營省了不少事情。
李鑫和張德齊不愧是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安排事情井井有條,對城中軍需的囤積點,民壯的協(xié)調安排,倉儲庫存的提調都十分清楚,在這兩人的配合下,義勇總社抽出一千多人,配合浮山營的一千輔兵,兩千多人搬運物資,很快就完了事。
然后就是修補損壞窩鋪,在各窩鋪之間構建放物資的地點,騰清城墻里的翁城和藏兵洞,用來放置浮山營的重要軍器,比如火藥和炮彈等物。
大炮則是利用鋪板制成斜坡,一律推上了城頭。
這一次可能不再野戰(zhàn),十幾門正經(jīng)的紅夷大炮在城上,不是明軍那些亂七八糟的沒用的小炮,在威脅上肯定要大了很多。
城中官員對這些火炮也是嘖嘖贊嘆,山東是內地,大明有幾處要緊地方鑄炮很多,遼鎮(zhèn),京師,天津衛(wèi)和登萊等地,這些地方要么是支應前方,要么是要緊的戰(zhàn)略要地,所以火炮很多。在山東這里,火炮還真的是頭一回見到這么多正經(jīng)的紅夷火炮,特別是沒有炮架什么的,只是炮身安在兩個輪子上,穩(wěn)當方便,十分輕便,能打九斤的炮子的大炮才一千多斤重,幾個人就推動了,就算是遼鎮(zhèn)所鑄火炮,打九斤炮的最少也得兩三千斤重,木匠要打造十分龐大復雜的炮架炮身,移動起來十分困難,而以明朝的車輛建造水平,運轉不靈,還只能套兩匹馬,所以大炮一鑄成幾乎很少有挪動的時候,更不要提移動野戰(zhàn),能野戰(zhàn)的都是打鉛子的大口徑的火槍罷了。
至于大量的鎧甲,精銳難擋的武器,更是叫他們十分開眼。
而與此同時,城中也是響起了喊殺聲。
張秉文等人唯恐出大亂子,臉上都是十分難看,此時匆忙再次登城,從城頭高處往城中各處去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