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以為清就象某一個階段的蒙古部族一樣,比如瓦刺部落,俺答汗,小王子,這些蒙古人也曾經控弦十萬,甚至導致京師□□,但大明都挺了過來,然后這些異族都毫無懸念的衰弱下去了。
一直到清軍占領北京,山西,河北時,這些江南的士大夫還幻想著能叫清人退兵,用錢財買通他們,把這些最兇惡的敵人當白癡一樣的看,有不少大官,還指望利用清軍打農民軍,叫什么“借虜平賊”。
種種幻想,不一而足,后人看著十分可笑,但在當時的人來說,隔一條小河的鄰村就可能老死不相往來,相隔幾千里的北方在發生著什么,他們又怎么能知道并且真正關心呢?
關心這些事的,永遠是和這些事可能相關的人們。
山東這里,距離前線并不遠,清軍的兵鋒和偵騎曾經深入過,而且衛所兵也隨時會被調動,成為營伍兵的后勁。
息息相關,當然感同身受。
而且登萊兵亂時,兵鋒幾乎抵及膠州和浮山,大半個登州失陷,萊州府被圍攻,這一切變亂的來源,就是一支奉命去遼東大凌河做戰的明軍叛亂所帶來的。
戰爭的苦難,這些底層的軍戶們可是比那些天天看著邸報,酒足飯飽之余和人閑聊的士紳們要懂得的多。
林文遠在京師的這段時間,依靠撒網布自己人,買通外圍,收買情報等很多巧妙的手段,也是使軍情處在北京建立了一個初步的網絡。
這個網絡不一定有多廣,但可靠和縝密程度,還有專業程度,卻是現在中國所有的情報體系中最好的。
情報體系建立之后,威力立刻顯現出來。
通過對晉商集團對口外糧食的出口數字,對面戰馬的數量,還有來往貿易的口外客商突然減少的詭異景像,林文遠在月初就已經注意到了戰爭來臨的跡象。
等他搞定了魏舉人一伙的事,和薛國觀的關系更加牢固,于是更上層的情報也是滾滾而來。
明朝上層,并非完全沒有注意到清軍的異常。
不過完全沒有一個人愿意上報,并且對此負責。
就算是一向敢于任事的薛國觀也是如此,他連勸捐這種馬蜂窩都敢捅,但對這種事,也是十分謹慎。
因為這種事情,對崇禎皇帝來說,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噩耗。
而皇帝的脾氣就是,事情沒發生之前,就要當沒有這回事,或是不可能發生。
就如一個諱疾忌醫的人一樣,哪怕就是面對的是難以醫治的惡疾,在它可能發生的時候,這個人也不愿意提前預防。
加上大明傳說中的廠衛力量已經極端削弱,皇帝根本沒有可信的消息來源,朝中各種勢力錯蹤復雜,誰也不會愿意把自己豎成靶子。
于是在這種緊張的時候,大明上下都成了駝鳥,都把頭伸在沙子里頭,哪怕是最外圍的薊鎮和遼鎮,都是絲毫沒有備戰的跡象。
“難道他們以為這樣做,建虜就會乖乖回家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