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仁這才知道,這一套書有這么多本,而且是費了這么大的力氣,才能編寫出來。
想來也不奇怪,這個年頭,信息傳播慢,采集慢,寫話本小說是一回事,正經的學問書籍,特別是關系到軍事政治財制賦稅農田水利等諸多時務經濟的書籍,那下的功夫,當然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
這本一本書,花費如此精力,動員這么多人,所費的資金肯定也不少,能在這年頭以個人之力,編寫如此復雜的專著,這個陳臥子,確實非同凡響。
聽了他的話,黃道周笑而不語,倒是他的弟子們七嘴八舌的道:“幾社六子之一,幼而聰慧,精習古文詞,論詩才,大明殿軍,論詞賦,當推第一。”
“臥子兄應該最擅長農政,聽說現在在家中閑居,正在把故徐大學士的《農政全書》重新梳爬整理一遍,這般的大功夫大智慧大定力,常人不能及。”
“松江府人杰地靈,臥子兄曾經是秀才試第一,拔貢出身,后來會試名次不前,是溫體仁一黨作祟,不然的話,一甲也不在話下。”
“人生在世,能被稱為‘驚才艷艷’者幾希,臥子兄當得起這四個字。”
一群弟子七嘴八舌的夸贊,黃道周也只是搖頭不語,一臉寬容的笑。
當時的青年士子,誰不以加入“復社”和“幾社”等江南學社為榮?現在陳子龍就是復社的骨干,復社又是東林黨的后勁,黃道周雖然對陳子龍花功夫在經世文編和農政全書上并不贊同,但不代表他不欣賞這個東林小輩。
除了正經的理學學問外,陳子龍的經史典籍功夫,也是下在實處,十分扎實。
當官的官聲也好,干練聰慧,在家閑居,就是不愿奉迎,不喜阿諛,這樣的后輩,眾人這么夸贊,黃道周也是覺得當的起。
剛剛聽到這姓陳的還在整理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時,張守仁眼睛中瞳仁一亮,此時更是將腿一拍,若有所思的道:“這般大才,可惜我是商人,交結不起,可惜了的,可惜了的。”
明末文人互相鄙夷,彼此結黨互斗才是常態,就算山東鄉下地方的窮酸秀才,彼此都是烏眼雞一樣,提起天下文人,除了少數幾個文宗,能被他們真心推崇的也是不多。
眼前這伙秀才,能是黃道周這種大儒的弟子,想來實力也不差,不過竭力推崇這個陳臥子,看來此人確實是一個非常杰出優秀的人才。
當然,如果是什么儒學大家,什么理學宗師,這個張守仁是不會有興趣的。他所在意的,就是對方的“經濟之道”十分精通,就是說,是一個用力在時務實事上的人才。
這樣的人才,在明末這種講理學和不尚實際的大環境下,猶如徐光啟和孫元化師徒一般的閃亮,而這個人整理徐光啟的遺書,說明此人可能和徐光啟也有瓜葛,明末時,在自然科學上有所成就,并且不固步自封,愿意開眼看世界的,舍徐光啟其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