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娘家人·關系
(一)基本情況
我姓周,叫周愛梅。我的名字是我的叔叔起的,那時候他讀了私塾的。我是民國二十三年,就是1934年出生的。那時候家里種了有上十畝田地吧,連地帶田一起。土改之后是被劃成上中農的。我家有兩個兄弟,有個大兄弟小我兩歲讀了大學的,小兄弟讀了初中的。有一個妹妹,我是最大的。我家沒有兄弟姐妹被抱養的。我是陽邏人,我二十二歲出嫁的,我的大伢是1957年出生的。到這邊來了丈夫屋里是貧雇農,給別人打長工的。丈夫這邊就是有個哥哥。
(二)女兒與父母關系
1.出嫁前父母與女兒關系
(1)家長與當家。娘家家長是我的父親。那時候爸爸也當家,媽媽也當,兩個人一起。我有個祖父就是掌大錘(當家)的。
(2)受教育情況。我沒讀過書,我的兄弟讀過書的。他們都考大學當老師去了。那時候重男輕女啊,不給女的讀書,我在家里哭著要讀書都不讓我去。小時候我就羨慕別人讀書,有的地主家有姑娘就讀書,窮人家的閨女沒有讀書的。有錢人就是把先生請到家里來教。
(3)家庭待遇。我們在家就是種田放牛,紡紗織布。兄弟就去讀書了。吃飯的時候姑娘伢不能上桌子,像我的媽媽還要在廚房灶旁邊坐著吃,我們也是在旁邊坐著吃。桌子上就是爺爺啊、老子(父親)啊,兄弟可以到桌子那里去站一站,我們站都不能站。吃飯時候那是祖母盛飯,我們自己去拿,再要吃就自己去盛飯。我們屋里都不買衣服,都是自己做衣服,我的媽媽自己做。舊社會沒得買衣服的,就是自己織布做。過年時候我的爺爺把一點錢哄小孩,男孩就多給點,女孩就少把點,我在家里做事放牛就多給兩個錢。
(4)對外交往。過年吃年飯可以坐一圈,臘月二十九的。姑娘伢不去拜年,男孩就拜年,就拜自己的叔伯,長輩。媽媽也不拜年。來客了媽媽就進灶房去燒火,幫祖母一起。也不在桌子上吃飯,吃完還要燒茶。回娘家就去吃飯,我們也跟著媽媽一起吃。沒得女的在外面做客。就是那時候接姑娘出閣,我的母親跟別人當牽娘,我們就去看著。沒得飯吃就出去討。屋里自己有飯吃就不去,老一代的人跑出去借糧食,田里收了就還啊。
(5)女孩禁忌。姑娘不能隨便出家門。那不能出去,我們那邊周家的修譜,就接一房房的,接去了要躲著,女的不能上祠堂啊。舊社會姑娘不能出去,我們五六歲的時候在外面只玩得一會兒就要喊回去不讓玩了。能跟親戚屋里的男孩一起玩。那姑娘的衣服不能跟兄弟父親一起洗,各洗各的,一個一個腳盆。曬在外面一起能洗,姑娘的衣服不能曬在男孩的前面,要曬在后面,褲子要曬在下面不能曬在上面。
(6)“早夭”情況。解放之前男孩死了不辦喪事啊。不把他當事,也不進族譜。
(7)家庭分工。爸爸就是插秧割谷啊,我媽媽以前是小腳,把腳盆踏著泥巴去扯秧,爸爸就插秧,用牛。兄弟讀書,我放牛,紡紗織布扯線。那時候各做各家的,我家那時候沒田種戶里的田,后來解放之后就把這個田落到我家來了。我六歲開始就放牛,學著紡線織布,這些是我的祖母啊、母親教啊。還要彈棉條,紡紗織布那都要做到夜里。夜里要是加工都要織半個晚上,后來到了十幾歲夜里織得還好些。做鞋子那要抽時間,我以前一邊放牛一邊納鞋底。集體化的時候我也織布的,那是大集體組織的。到織布廠里面去織布。衣服都是自己學著做,沒得賣衣服的。
(8)家庭教育。小時候就是大人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叫你去田里就去,不能自己自由。都由大人發放,叫你放牛就去放。要是違反規矩那就是要挨打,大人就要打你。以前男孩才做生日,姑娘不做。兄弟就是做個周歲(指過一歲生日),也沒有現在這樣。
2.女兒的定親、婚嫁
我一出生定親的,就有人來說媒。定親的時候寫生辰八字,不講門當戶對。彩禮就是做點衣裳來,也沒有錢和糧食,彩禮是媒人送來的。定親之后兩家還是走動,我們開親(定親)的是就翻身了的,解放了。定親之后男女雙方不能走動,我二十二歲出的閣。解放后結婚要打結婚證。娘家也沒有什么東西給的,就是給幾件衣裳,床上被臥。沒有人送嫁。出嫁時候娘家那沒有辦酒,就是男方擺了桌把酒。沒有嫁妝啊,就是床頭被褥,箱子啊腳盆啊。嫁妝我的母親辦的。我出嫁的一口箱子還是我娘出嫁的那個箱子,把我出嫁了。那時候各家各戶都貧苦,都蠻可憐。那時候都是國家資助,沒得幾多賺錢的。那時候在家里種田地的,國家就完糧(收糧)。那時候解放來了之后不知道幾狠,一畝田地,好比你打三百斤的谷,都要完你兩百斤的糧,那時候國家完糧食太兇,完得飯都沒得吃的。毛主席那時候就跟蘇聯好,糧食都運到蘇聯去了。油、米、肉什么都往蘇聯運,弄得我們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以前織布干活賺的錢都歸娘老子管。他們也沒得錢,都歸國家管了。不興分娘家的財產,出嫁了就什么都不是了。出嫁之后兄弟還是去看一看就回來。姑娘出嫁第一年過生日娘家也不派人去婆家,娘家日子也難得過,出嫁就出了嫁。
童養媳我沒當過,童養媳蠻可憐啊,我隔壁的嬸娘的兄弟弄了個童養媳,天天打她,我老是把那個伢帶著,說要嬸娘別打她。我的祖母也是個童養媳,我的母親的姐姐給別人做童養媳,被別人用火鉗烙死了。童養媳送別人家去,別人不愛。別人不給錢啊,就是好比養幾個姑娘養不活,一下地開親(一出生定親)就送到你家去當童養媳,別人要是不愛你就老是打你。
以前好些都是調換親,舅母的姑娘又說到姑家,到處說。以前生窮了,找不到親事,就是親戚伙的看著可憐開親(意為親戚間探親)。回頭親啊都有,他的姑娘到別人家去養個伢,伢又回到娘家來做媳婦。現在都不準了。
有的他沒有兒子,就招女婿來。有的不愿意上門去當女婿,有的人兒子多了說不到親事,就去別人家當上門女婿。那都是少數。伢那還是跟著女婿姓啊。一家老人不在了,還是跟丈夫姓的。
出了嫁的姑娘有的接去吃餐年飯,吃了就走,不能住著(住在娘家)。出嫁的姑娘跟她丈夫在娘家也不能一起睡。有的上墳有的不上墳,那是各人行孝。五月節氣、八月節氣,姑娘就回娘家送個節,跟丈夫一起也可得,自己回去也可以。五月就是糯米、粽子、綠豆糕啊,八月就是月餅,有的就是再買點肉回去。
3.出嫁后女兒與父母關系
(1)婚后與娘家關系。過去出嫁的姑娘就是賣了的田,娘家的事不與你相干。娘家有什么困難的話,那都在乎個人,有的女婿好他就幫,有的女婿不好就不幫。姑娘出嫁了之后,要是在丈夫家遇到困難那就去娘家去想辦法,借兩個啊。婆家窮了,就去娘家去借兩個要還的,娘家要是沒得,婆家有錢的話就找婆家借。有錢就把,沒錢就不把,還是要還的。以前跟丈夫扯皮鬧矛盾,就回娘家,后來有的就去接,有的不去接娘家就來說好話送回來。
(2)婚后盡孝。出嫁的姑娘有錢就給爸爸媽媽做壽,沒錢就算了。過去一般五十歲也做,六七十歲都做,過去八十歲的人少。要是做壽就送到娘家,就買點東西、衣服啊,娘家自己家也有哥兄弟辦酒。做壽那是娘家兄弟招呼,姑娘就是買東西送人情。姑娘就送情,娘老子要是有錢的,就還會送點錢給姑娘外孫。娘老子死了那肯定還是通知姑娘回娘家的。有心的就去燒紙給娘老子,沒心的就不去,還是在乎個人心情。娘老子死了的話,葬禮有錢的女婿就攤,沒得錢就不攤。清明節的時候姑娘要回去祭祖,不通知哥嫂,那就是自己回去。爸爸媽媽的墳,有兄弟有哥就招呼。七月半鬼節,出嫁的姑娘有心就去給娘家去世老人燒紙錢。以前姑娘有錢還不是要給爸爸媽媽養老,沒錢也養不了,自己都難得活。那都是少數,沒得幾多人養。爸爸媽媽生病的話,有力量的姑娘就去用兩個錢,沒得錢就算了。
(3)離婚。以前舊社會是休,不是要脫離。舊社會在地上休妻地不長草,在輪子上休妻輪子就炸。男的不愛這個女的就把她休掉,休了還要請人寫休書。舊社會休妻也不容易休。
(4)婚嫁習俗變遷。后來解放來了就興脫離了。結婚要打了結婚證才可結婚。
(5)娘家與婆家關系。關系看各家,各家好不好,各人團結就團結。人相信娘家的就好。我們的心總是跟娘家親一些的,顧著娘家的。離了婚的女的死了那不能葬到娘家。有丈夫的就去丈夫那里葬,離了婚的就不知道。離了婚的后來看了對象(再婚)還是在對象那里葬,沒得對象就不知道了。
(三)姑娘與兄弟姐妹的關系
1.我與兄弟姐妹(娘家事務)關系
出嫁之后跟娘家兄弟關系那都好得很,自己的兄弟誰不愛呢?回了娘家那還是自己家,就是到了親人家的。個個姑娘都愛娘家。那當然還是客人。搞得好的哥哥嫂子就喜歡你愛你,搞得不好的就不喜歡。娘家的大事有的要請姑娘回去商量,有的不。你這個姑娘能當家就請你商量。
我的兄弟跟爸爸媽媽分家那請我回去了的,說我大一些要我去分一下,我說這不與我相干。你說哪個呢?娘家弟兄伙的多了,為了大的小的就不愛,不去是好事,免得得罪人啊,讓他們自己去做主。不然總是有一家愛有一家不愛的。
給兄弟姊妹趕情送禮,是一樣的。拿得出來就多給點,拿不出來就少給點,還不是和現在一樣。家里要是要借錢會找兄弟姐妹借,都一樣的借。回娘家是住在爸爸媽媽家,姊妹伙的都蠻好,沒什么隔閡。我一去就去住個把月,我不愛那里住。
過去的情況就是外甥叛逆舅爺管,舅爺說的都是直話,說話管用。上一輩的舅爺不能來管,只能下一代的。
2.兄弟姐妹與我(婆家事務)關系
要是出嫁了的姑娘在婆家發生了什么事情,那要看是什么情況,有的情況娘家人不能來管。你走正路娘家就來管,你走歪路就不能管。姑娘要是在婆家受欺負了,娘家那就要管;欺負狠了,肯定要來護一下。有道理的就去管,沒得道理就不能管。
我的兒子姑娘結婚不需要經過舅爺同意,還是要請娘家人的。
3.親戚來往
過去是初三回娘家拜年的。過去是丈夫自己去,正月十幾的姑娘才去(娘家)。不能一起去。買斤把糖啊,買包金果啊回去。跟娘老子拜年啊,再就是有叔伯的也要去拜。爸爸媽媽要是死了那還有舅爺,伢就要去給舅爺拜年。出嫁之后我跟兄弟姊妹都走得近,平時節氣日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