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紅菊瓣瓶的釉色屬于紅釉,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的長沙窯,元代才成功燒制出紅釉器物,明代永樂、宣德時燒制出著名的“寶石紅”釉,清代康熙時,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先后燒制出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br> 其中以豇豆紅的燒制難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萬千變化,人們贊其“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br> 但因豇豆紅釉燒制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br> 這件菊瓣瓶釉色明艷勻凈,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br> 這個物件在故宮博物館也有收藏,兩者幾乎毫無差別,都是康熙年的宮廷御用瓷器,足可見這兩件東西的寶貴之處。</br> 更難得是,它們還是一對。</br> 要知道,這些古董經歷數(shù)百年的傳承,其中要經歷無數(shù)變遷,比如戰(zhàn)爭霍亂,比如轉手交易,再比如人為損害等等,幾百年后的今天,能品相完整的傳承下來,已經算是很不容易。</br> 而能湊成一對的,或者湊成組合的,可以說是極其罕見,所以現(xiàn)在拍賣會上,能看到的拍賣品,基本都是單獨的孤品,而若是有成對出現(xiàn)的,價格更能被炒成天價。</br> 不僅是拍賣行,哪怕是那些老收藏家,為了能將手中的物件湊成對,不惜花費畢生精力,卻求而不得,甚至有時候成為畢生遺憾。</br> 放下豇豆紅菊瓣瓶,林熙又拿起那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瓶子查看,準確的說,這件瓷器的本名應該叫做“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br> 這個罐子高約28厘米,口徑21厘米,腹徑33厘米,足徑20厘米,素底寬圈足,直口短頸,唇口稍厚,溜肩圓腹,肩以下漸廣,至腹部下漸收,至底微撇。</br> 使用進口鈷料繪出青花紋飾,共分四層,一層頸部飾水波紋,二層肩部飾纏枝牡丹,三層腹部為“鬼谷子下山”主題紋飾,四層下部為變形蓮瓣紋內繪琛寶,俗稱“八大碼”。</br> 其主體紋飾“鬼谷子下山圖”,描述了孫臏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jié)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的故事。</br> 只見紋飾中,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車中,身體微微前傾,神態(tài)自若,超凡如仙,表現(xiàn)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神態(tài)。</br> 車前兩個步卒手持長矛開道,一位青年將軍英姿勃發(fā),縱馬而行,手擎戰(zhàn)旗,上書“鬼谷”二字,蘇代騎馬殿后。</br> 一行人與山色樹石構成了一幅壯觀而又優(yōu)美的山水人物畫卷,整個青花紋飾呈色濃艷,畫面飽滿,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渾然一體,人物刻畫流暢自然,神韻十足,山石皴染酣暢淋漓,筆筆精到,十分完美,</br> 林熙在書中看過,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是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于唐代,興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xiàn)在元代的景德鎮(zhèn),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br>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tǒng)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chuàng)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br> “真是難得的寶貝!”</br> 心中贊嘆后,林熙放下這個人物罐,又將那副畫拿起來,解開中間系著的紅繩,招呼嚴詩靜幫忙展開鋪在賭桌上。</br> 而那個老鑒定師,則接手林熙放下的人物罐,細心的數(shù)上面裝飾的層數(shù),因為元代有數(shù)字崇拜,比如成吉思汗起兵時樹9面旗,任命9名大將,所以元青花上面的裝飾層數(shù),也以九層為最貴。</br> “這是,唐代的《重巒疊翠圖》?上面還有雍正的“膽昭日月”款?我靠,真國寶啊!”</br> 畫卷全部展開后,林熙看到畫中內容,頓時大驚失色,雖然他早用天眼異能看出這幅畫是真品,也能確定是雍正年所作,卻不知道這幅畫,竟然是唐岱的《重巒疊翠圖》。</br> 若是舒老在這里,該不知會激動成什么樣,哪怕林熙也久久不能平息。</br> 唐岱是滿洲正藍旗人,清代著名畫家,承祖爵,任驍騎參領,官至內務府總管,以畫祗候內廷,他的山水畫初從焦秉貞學,后與王敬銘、張宗蒼同為王原祁弟子,名動京師,被康熙皇帝賜為“畫狀元”。</br> 雍正中期,他正式入宮任宮廷畫師,至乾隆十一年左右出宮,在此期間“深荷兩朝知遇”,乾隆帝“數(shù)有題詠,后益被寵遇”,其作品和理論在畫院稱譽于時,且用筆沉厚,布局深穩(wěn)。</br> 不過為了適應宮廷需要,其畫風更趨纖秀細膩,瑣碎繁復,富于裝飾性。</br> 這幅《重巒疊翠圖》,是唐代于丁未年(1727年)所做,那年他54歲,屬于成熟時期的作品。</br> 只見整副畫青綠設色,工致細膩,畫面山川布置中正穩(wěn)定,山脈聯(lián)絡、山石皴法柔而細密,輪廓圓潤少方折,不似王原祁那樣,典型的小石堆砌風格,而是更加注重整體,以曾巍峨莊重之感。</br> 近景幾塊坡石置于水中,上有四五株古樹,古柏松木更加挺拔秀麗,規(guī)矩公正,也更趨于裝飾,卻少了些許古拙之意,但這不過是為了適應宮廷審美罷了。</br> 這幅畫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價值,可在畫卷右上角,除了提拔和作者本人的鈐印外,還有另外一個小巧的鈐印,那枚鈐印位于最頂端,沒人敢高過于他。</br> 因為那枚鈐印,是小篆體的“膽昭日月”,是雍正皇帝的御用印璽,而且這枚印璽大有來歷。</br> 前面說過,這幅畫完成于雍正五年,完成之后,雍正皇帝特別喜愛,尤其是對畫中的意境,頗有江山萬里之感,所以才壓上了自己的鈐印。</br> 但要說印璽的來歷,不得不先說雍正朝,比較特殊的一個人,那個人的名字叫做孫嘉誠,以范言直諫著稱。</br> 孫嘉誠是康熙五十二年進士、歷經康雍乾三朝、官至一品、著有《春秋義》《南游記》《南華通》等書,雍正皇帝評價其為:“朕自從繼位以來,敢于直言進諫者,只有孫嘉誠一人。</br> 《清史稿》評價其為:“嘉誠諤諤,陳善閉邪,一朝推名疏”,于雍正年間掌管戶部庫銀,果親王允禮親自帶隊查他的賬,一分不少,又于乾隆十八年致仕回鄉(xiāng)養(yǎng)老,一生清廉,堪稱名臣楷模。</br> 孫嘉誠一生清廉耿直,兩袖清風,先后擔任過十數(shù)個大小官職,最后升到協(xié)辦大學士,官居一品。</br> 有野史記載,孫嘉誠直到告老還鄉(xiāng)那天都是個窮光蛋,為了不被鄉(xiāng)鄰鄉(xiāng)紳恥笑,特意買了十幾個大箱子裝滿磚頭,后來有人舉報他被查,打開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磚頭。</br> 乾隆皇帝這才知道他是個大清官,于是乎,就把磚頭全換成了真金白銀。</br> 那這枚印璽跟他有什么關系呢?</br> 在古代,印章是有嚴格規(guī)范的,只有皇帝的印章才敢叫做璽,或者叫寶,其他人用的都只能叫章。</br> 雍正皇帝是第一個穿西裝戴假發(fā)的皇帝,也是最勤政的皇帝,還是最有魄力的皇帝,敢推行攤丁入畝,初始不顯山露水,登基時天下震驚,開疆拓土,承上啟下。</br> “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這句話足以道盡他的一生。</br> 雍正登基不久,就命人做了一方私人印璽,這方印璽也是他最愛的一方,做印的人是當時的刻印大家鄧石如,印面上書四字為鄧石如親筆書寫······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