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琉璃廠,來歷可就老長了,跟報國寺同樣古老,遠不是潘家園科比。</br> 琉璃廠位于和平門外,乃是著名的文化街,西至南北柳巷,東至延壽街,全長約800米。</br> 歷史上遠在遼代,這里并不屬于城里,而是位于郊區(qū),當時叫做海王村,后來到了元朝,這里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nèi)城時,因為修建宮殿,于是擴大官窯規(guī)模,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br> 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這里變?yōu)槌菂^(qū),因不宜于城里燒窯,于是將官窯遷走,不過琉璃廠的名號,卻是保留了下來,流傳至今。</br> 清初順治年間,京都實行“滿漢分城居住”,琉璃廠恰在外城的西部,漢族官員多數(shù)住在附近,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臨近街市,赴京的官員、趕考的舉子,因此常聚集于此,名其名曰“逛書市”。</br> 書市的形成,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以及西城的城隍廟書市,全都轉(zhuǎn)移到了這里,各地的書商,紛紛在這里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br> 琉璃廠逐漸發(fā)展,成為京都最大的書市、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隨之發(fā)展起來。</br> 因此琉璃廠里,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等,其中最著名的老店,非得榮寶齋莫屬,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br> 這種說法,自有它的道理。</br> 關于琉璃廠,林熙曾聽舒老提及,他年輕時任職時,聽過一個小故事。</br> 傳說,最早傳說的鬼市,開在陰陽交替之時,引來許多陰間神鬼,前腳從身邊飄過買東西,后腳就躺回棺材里去,當年慈禧太后手下,有個小太監(jiān)愛逛鬼市,那時還沒有潘家園,報國寺有佛門護佑,所以全京都的鬼市,都集中在琉璃廠里。</br> 小太監(jiān)在鬼市上,買下一只關在籠子里,準備出手的白狐貍,那狐貍是只狐仙,為了報恩,做了小太監(jiān)的老婆,甚至還施展法術,讓小太監(jiān)做回了男人,等到慈禧太后駕崩,清朝國運終結(jié),他帶著那只狐仙,偷偷溜出了京都,活了一八零八歲。</br> 后來潘家園興起,這個典故才消失了。</br> 因為這個典故,使得在那個年代,琉璃廠被人趨之若鶩,引來了許多老少玩家,大早上的守株待兔,就想在鬼市上面,能再撿到一只狐仙,好享受齊人之福。</br> 直到后來,因為戰(zhàn)亂,人們朝不保夕,才漸漸沒落下去。</br> 無論故事真假與否,有一條都可以確認,不管到了什么時候,琉璃廠都很熱鬧。</br> 林熙找地方停好車,跟童顏帶周哲進來,站在琉璃廠的借口,看眼眼前人頭攢動,從街頭到街尾,烏泱泱的全是人,心中難免有些震撼。</br> 按理說,林熙去過不少地方,古玩城也進過不少,卻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滿為患,甚至比每年春節(jié),去寺廟燒頭香的人,還要多出來不少。</br> 這些人當中,夾雜著不少老外,操著撇腳的中文,到處流連忘返,街道兩旁的商販,吆喝著自家口號,給自己招徠生意,嘈雜的讓人頭暈。</br> “林熙,我早就給你說了,這里面亂的很,現(xiàn)在你信了吧······”</br> 童顏站在林熙旁邊,對眼前的紛亂環(huán)境,明顯有些不太滿意,雖說她性格活潑,也很喜歡熱鬧,但是因為家教原因,對于眼前的亂狀,有著本能的排斥。</br> 林熙似乎沒有聽見,只顧打量那些攤位,那些攤位上面,并非真那么老派,只擺字畫古籍善本,反而是應有盡有,文房四寶、玉器、陶瓷器和木器,甚至還有不少青銅器,只是以字畫古籍居多,更受人青睞罷了。</br> 僅林熙站著這會功夫,左手邊那個攤位上,就已經(jīng)來了三撥人,拿起那本書皮泛黃的,不知道是真是假,或者什么年代的《紅樓夢》,反復打量個不停。</br> 說起這紅樓夢,林熙記得是這么記載的:空空道人思忖半晌,將這《石頭記》再檢閱一遍,因見上面大旨不過談情,亦只是實錄其事,絕無傷時誨淫之病,方從頭至尾抄寫回來,聞世傳奇。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br> 相信這段記載,所有人都不會陌生,其文學價值之大,乃曹雪芹畢生之作,可惜原著的后半部,早已經(jīng)失傳了。</br> 為什么這樣說?</br> 《紅樓夢》共有120回,后面的40回,是高鶚繼寫的,但是有人說,曹雪芹寫完了后40回,只是沒有刊印出來,流傳到了民間,夾雜在如今的《紅樓夢》中,不知道是真是假。</br> 不管是真是假,就因為這條傳說,使得《紅樓夢》的古籍,日益的水漲船高,難掩其收藏價值,甚至還有人希望,能從海量的古籍中,找出曹雪芹寫的后40回,其價值將無法估量。</br> 傳說畢竟是傳說,真真假假誰知道呢?真要憑著一個傳說,耗盡自己畢生心血,無疑是傻子行為。</br> 想必剛才那三撥人,應該知道這個傳說,所以才會格外留意,只是傳說中的東西,那么輕易被他們遇到,恐怕也稱不上傳說了。</br> 卻在這時候,童顏皺著眉頭,不滿的抱怨道:“不就是些破書嘛,還說什么古籍善本,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br> 難怪童顏如此不滿,對于古籍善本的定義,其實很多人都覺得模糊,不知道為什么值錢,甚至是價值連城。</br> 林熙聽在耳中,知道她發(fā)了脾氣,趕緊收回了目光,為她解釋道:“關于古籍善本的解釋,清代版本目錄學家張之洞,曾經(jīng)做過明確的分類······”m.</br> 童顏往旁邊靠了靠,免得跟別人撞上,并好奇的問林熙:“分類?怎么分類的······”</br> 稍作沉吟片刻,林熙笑著解釋:“第一類,稱之為足本,沒有刪節(jié)和缺卷;第二類,稱之為精本,精校精注,錯誤極少,第三類,稱之為舊本,也就是傳世很久的木刻本、傳抄本和線裝書,不過當代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解釋······”</br> 似乎是來了興趣,童顏繼續(xù)問道:“為什么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解釋?當代是什么解釋的······”</br> 也許是早有所料,林熙不緊不慢道:“年代不同了,解釋當然也不同!根據(jù)現(xiàn)在的解釋,一是年代久遠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圖精美而具有藝術性,三是書籍內(nèi)容精辟具有學術資料性,所謂善本,原本指的就是那些,最早的版本,或著最完善的版本······”</br> 稍作停頓,林熙繼續(xù)道:“其中原刻本,由于刻工精細,紙墨運用講究,一直是資深藏家的首選,其次重刻本,存世古籍大多都屬此類,一是原刻本已佚失不存,重刻本成了存世的孤品,二是由著名的刻書機構(gòu)所翻刻,工藝精美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最后是影刻本······”</br> “所謂影刻本,是先影摹出自名手的原刻本,然后上版雕刻,這類刻本多把宋元版的原刻本,臨摹得惟妙惟肖,加之此類刻本多出于名書法家之手,因此成為古籍收藏中,堪稱難得的佳品······”</br> 聽完林熙的解釋,童顏似有所悟,用著扶著下巴,似乎若有所思:“可是你們怎么知道,哪些書值得收藏,哪些不值得呢······”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nèi)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nèi)。</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