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城,古稱淮都、江陽,建城千載,高祖皇帝建都盛京時,改淮都為淮陽,迄今為止也有六百余年,乃是大興三大古城之一,地處兩渠的交匯處,淮水相抱,漕運要沖,物庶民豐,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十二月初一,鳳駕駕臨淮陽城。傍晚時分,城門大開,紅霞引路,文武列迎,儀仗浩浩蕩蕩地進入城門時,百姓跪拜,山呼千歲,舉目之下,人如山海。
淮陽文武見此聲勢不由心驚,圣上親政以來,城中的茶館戲樓里都是與皇后有關的話本子,早知皇后深得民心,卻沒想到得百姓擁戴至此。
儀仗行過長街,過驛館而未入,直接往刺史府而去。
寶蓋鑾駕停在刺史府門前,淮州刺史劉振、淮南道總兵邱安率文臣武將跪接鳳駕。只見宮人抱著宮毯、玉凳而出,車門一啟,花香四溢,一幅明黃的裙角滑入文武眼底,皇后踏著玉凳下了鑾車,左右由宮人扶著,儀態端莊,步步生蓮,一路踩著宮毯進了刺史府大堂,直至入座,鳳靴都沒沾過公堂的地兒。
公堂的法案上已經鋪好了明黃的錦緞,皇后行至上首入座之后,便有宮人抬來一面百鳥朝鳳的絲繡宮屏來,淮陽文武隔著屏風拜了鳳駕。
一個掌事太監抱著佛塵出來,宣了鳳諭:“傳皇后娘娘口諭,今日勞頓,眾卿跪安。明日辰時,宣淮陽文武于刺史府中問政,午時恩賜午膳!”
眾臣忙道:“臣等謹遵懿旨!”
隨后,除刺史劉振之外,其余人等皆遵鳳諭跪安告退了。
劉振道:“啟奏皇后娘娘,微臣已命工匠將驛館修繕一新,但淮州水患剛退,城中尚有災民,且前兵曹尚書林幼學在入朝之前曾任淮南道總兵,在本州勢力根植頗深,林氏一族伏誅之后,州城內外時有余孽作亂,此前邱總兵雖率部清剿過,但水患成災之后,又有余孽隨災民混入城中興風作浪。微臣得知娘娘將要南巡之后,已與邱總兵在城中清查叛黨多日,近半月以來,已無叛黨作亂了。但穩妥起見,微臣以為,鑾車及儀仗可至驛館,娘娘還是歇在刺史府安全些。”
劉振奏罷,垂首聽旨。
但他聽見的依舊是掌事太監的傳諭,“準奏。”
劉振心覺古怪,卻不敢遷延,趕忙叩首謝了恩。
太監笑道:“那就有勞刺史大人引路了。”
劉振連道不敢,起身之時見宮人撤了前廳的宮毯,正往后院鋪去,心中不由更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