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與果
上百名研究人員對上千名不同年齡、背景的人進行了測試,試圖找出自尊的根源,哪些人的自尊最強,它有多重要以及如何增強自尊心,等等。
對于低齡兒童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孩子在0~4歲時,父母的育兒方式決定了他們在起跑線上自尊強弱的初始程度。這之后,多數針對大齡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研究都提出了一個相同的疑問: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是好的學習成績能增強自尊,還是強大的自尊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是較高的社會階層能夠增強自尊,還是強大的自尊有助于躋身較高的社會階層?酒鬼是因為恨自己而去貪杯,還是因為喝酒而瞧不起自己?人們是因為在工作面試中表現好而悅納自己,還是因為悅納自己而有出色表現?
這些都屬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樣,自尊來源于你的生活環境,而你的生活環境又會受到自尊的極大影響。孰先孰后?這個問題對于能否增強自尊有重大意義。
如果外界環境決定自尊程度,那么你提高自尊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善周圍環境。假設你缺乏自信是由于高中輟學、身材矮小、不被媽媽疼愛、在貧民窟長大以及超重100磅(約45千克)。你除了去上夜校拿學位、長高6英寸(約15厘米)、換母親、搬去比弗利山莊、瘦身100磅以外,別無他法。一點沒錯吧?
但你知道,你根本做不到。你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或是決定自己的身高。所以你唯一的希望只能是另一種情況:自尊的強弱決定境況。也就是說,只有自尊提高了,環境才能得到改善。因此,只要停止妄自菲薄,你就能長高,深得媽媽喜愛,甩掉100磅,讓它像晨露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你覺得第二種場景也是虛無縹緲的,那么恭喜,你對現實世界有著清醒的認識。
事實上,自尊和環境的關系只是間接的,還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它無時無刻不影響自尊程度:你的想法。
比如,你照鏡子時可能會自言自語:“天哪,我好胖,丑死了。”這種想法無疑是對自尊心的打擊。如果你在照鏡子時的想法是“嗯,不錯,這個發型挺適合我”,那它必然能讓你的自尊心大增。鏡子里的圖像依然如初,發生改變的只是你的想法。
或者假設你正在和朋友聊政治,當你對右翼反叛分子發表見解時,愛找茬的他更正你說:“錯,你說的是左翼反叛分子。”如果你對自己說“我好蠢,丟死人了”,你的自尊心會瞬間跌入谷底。如果你對自己說“多虧被糾正,下次就不會出洋相了”,你就不至于喪失自尊。無論是哪種情況,你周圍的環境并沒有改變,只是你的理解方式不同而已。
難道這意味著周圍環境與自尊程度毫無關系?當然不是。就社會階層而言,銀行副行長的自我感覺明顯好于出租車司機。因此,對100個副行長和100個出租車司機的調查結果“證明”,不同工種社會地位的高低與自尊程度成正比。這組統計數據忽視了一個問題,有一些副行長可能會因為以下想法而產生挫敗感:“我本該提成正職,當上行長的,真是無能。”相反,有一些出租車司機卻能知足常樂:“雖然我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司機,但我可以養家糊口。孩子們在學校表現不錯。生活也算順風順水。”
本書旨在使用已被證實的認知行為療法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從而提高自信。它會幫助你認識到你常常不由自主地對自己做出的負面評價,從而學會形成新的、客觀的、正面的自我評價,提升自尊心,走出缺乏自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