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無疆 !
“1922年到1923年之間,國際上只有一件大事影響廣泛,那就是華盛頓會議……”
“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列強暫時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一次分贓大會,而后的華盛頓會議就是巴黎和會分贓不均的補充會議。(看小說到)”
1922年5月10日,原計劃于這一天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并沒有如期開幕。美英法中等國家代表都紛紛按時到場,結果會議一大主角日本,它的代表卻要姍姍來遲,據說是在航渡太平洋的旅途中遇到了惡劣天氣,所以會議還未開始,日本就給大會來了一次殺威棒。
幾個代表國互演拖字訣,你方唱罷我登臺,展示本方高傲態(tài)度的行為讓大會遲遲得不到開始的契機,直到6月1日,拖延了二十天的大會正式開幕了。除了主辦大會的美國和積極主動的中國,其他代表國之所以這么做,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次大會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事關切身利益的,不露露其高姿態(tài)、揚揚( 其國威和態(tài)度,到時怎么能分得一杯好羹?
“美國對巴黎和會的結果不滿,對日本在遠東的急劇擴張不安,對英日聯(lián)盟的憤慨,加上其自身實力的增強,所以急于在國際舞臺上施展其影響力。”美國總統(tǒng)哈定倡議召開華盛頓會議之時,有很多人都很自然有了該想法,不需要任何推理和考究,美利堅的目的是明朗直接的,當然這也是北洋政府寄希望于此次大會能解決一點中國問題的根據所在。
大會首先對美英法日四國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問題進行了討論,于7月15日各國意見終于達成一致,后各國簽訂四國條約,也就是《關于太平洋區(qū)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該有效期為十年的條約劃分了各國在太平洋上的分屬利益,拆開了英日聯(lián)盟,當然日本借機提出了其屬地范圍有庫頁島南部、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等日本已控制島嶼,得到了美英法的承認。
大會很快開始討論第二項問題,也就是關于各國海軍軍備的力量限制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軍備競賽陰影至今籠罩于人們心間,所以大會決定要以一個共同合約來限制海軍力量的多極化,美英法意日五國作為當今世界實力最強、勢力最廣的國家,各國海軍力量對于世界和平而言尤為重要,務必加以限制,但就各個內容的討論上,五國互相扯皮玩手段,主導大會的美利堅一心要以這次大會塑造其世界大國的地位,所以對各方面都是尤為注重。
關于限制海軍軍備問題的討論因各方意見不一而陷入死局,大會很快將此問題擱置再議,將中國問題拿出來討論,但很快日本強烈要求單獨與中方會外商議談判,然美英兩國對日本的強勢早有不滿,雖同意會外談判,但還是充當起了談判調停方,關于中國山東問題,巴黎和會上中方拒絕了和會的決議,而后中國國內又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民權運動,矛頭很多時候直指日本,而這次大會是鐵了心要將此問題做一個了解,否則中國民眾不服,對列強們而言誰都得不到好處。
中方代表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等向大會提出了和巴黎和會無異的要求,廢除二十一條、取消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等等,然施肇基向大會發(fā)出了一個特別的訊息,那就是“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國領土之完整及政治與行政之獨立、贊同美國要求的中國實行門戶開發(fā)政策”,一番討論爭執(zhí)之后,英法逼迫日本讓步、中國做出一定妥協(xié),大會中的中國問題算是得以解決,大會很快重啟限制海軍軍備問題討論,經過各方努力和相互妥協(xié),大會就該問題終于達成一致。
1922年11月5日,美英法意日五國,關于限制海軍軍備問題達成統(tǒng)一意見并簽訂條約,通稱為《五國海軍條約》的1932年到期的條約規(guī)定,美英日法意五國,其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為美英為5,而日本為3,意大利和法國皆為1.75。航空母艦的總噸位比例與此類似,美英比例相同,持有13.5的比例數(shù),而日本只有8.1,意大利和法國都只有6.6的配額。
在美國的壓力下,曾今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只得屈從,被迫承認美國與英國海軍實力的平等地位。當然,美、英同時也達到了限制日本海軍力量的目的,作為對日本的讓步,美、英、日都同意要維持太平洋西部區(qū)域海軍基地現(xiàn)狀。即英、美不會也不能在這個區(qū)域建設新的海軍基地。所謂的限制各國海軍軍備條約的達成,其實是為下一次的海軍軍備競賽做了鋪墊,然在一定時間里,這個條約促使了世界各國海軍走向了近二十年無戰(zhàn)事的假期,有人調侃稱之為——“海軍假日”。
11月6日,大會就中國問題簽訂了《九國關于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簡稱九國公約的它規(guī)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給予中國完全無阻礙之機會,以發(fā)展并維持一有力的鞏固之政府,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yè)機會均等之原則。實質上是要中國政府執(zhí)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當然,中國方面關于取消治外法權、撤退外**警、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勢力范圍、廢止“二十一條”等方面的希望和提議都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反而因為仰仗于英美兩國幫助,同意列強所提出的機會均等、門戶開放的原則,不僅未能真正消除帝國主義加諸中國主權的各項限制,使中國由日本獨占變?yōu)閹讉€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當然,迫使了日本軍方退出山東、交還膠州灣,雖然中國將支付巨額贖金用于膠濟鐵路的贖買,并且日本并未失去鐵路的控制權,然這也算是一個弱國外交的一次小小勝利,即使代價沉重。
“從華盛頓會議來看,世界各國列強并沒有放棄大炮巨艦主義思想,然而他們在航母噸位問題上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對于人民軍海軍而言,最關注華盛頓會議議程的部分就是各國限制海軍軍備的重點在哪兒,會議上各國依舊將戰(zhàn)列艦作為主力艦艇看待,對于航空母艦也沒有偏見,很直觀明朗的告訴海軍,重視航空母艦或將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潮流。
1910年一名叫尤金·伊利的美國飛行員駕駛一架柯蒂斯雙翼飛機從美國海軍伯明翰號輕巡洋艦上成功起飛,這是一次偉大的嘗試。然后,經過精心準備后,他于次年1月18日成功架機降落于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上,該艦艇上為其配置了一個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質改裝滑降臺,由此他成為第一個在停泊船只上起飛降落的飛行員,而第一位在船舶航行中實現(xiàn)駕機成功起飛的是英國人查爾斯·薩姆森。
第一艘為飛機同時進行起降作業(yè),并提供跑道的船只是英國的“暴怒”號巡洋艦,1918年4月它完成了改造后,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筑前半部鋪設了70米長的飛行甲板用于飛機起飛。后部加裝了87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簡單的降落攔阻裝置用于飛機降落。
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客輪改建的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是在1918年9月完成。它有長168米的飛行甲板,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該艦上起飛,攻擊了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完成了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而1917年,英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設計建造了“赫爾姆斯”號航空母艦,也稱之為“競技神”號,該艦第一次使用了艦橋、桅桿、煙囪等在飛行甲板右舷的島狀上層建筑。
“目前我們所能得到的航母相關資料和訊息就這些,但列強們開始重視航空母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按照目前自治區(qū)的造船能力,建造戰(zhàn)列艦是可行但不符合我海軍戰(zhàn)略需求的,輕中型巡洋艦、驅逐艦、潛艇、護衛(wèi)艦、炮艇等,中重造船集團是有足夠的能力建造世界一流的艦艇的,但世界列強已經開始嘗試并在航空母艦上作出努力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落后了……”
“按照計劃,海軍建設航空兵部隊是必要的,最高統(tǒng)帥部已經同意我軍的申請,并且同意將空軍航空兵抽調部分精干力量、從四川民航學院里抽調部分師資力量過來,在海南島的海口建立我們空軍自己的海軍航空兵學校,然而一個不好的消息就是空軍申請建設的空軍工程大學、空軍航空兵學校擴建計劃都已獲得通過,我們未來的航空人才招募將和空軍展開直接對抗了…”
陳紹寬是一個很重航母的人,升任人民軍海軍司令以前,他就周游各國明晰了其心中的航母想法,他上任之后更是多方籌措,說他坑蒙拐騙也好,招搖撞騙也罷,他將中重造船集團、空軍是玩得團團轉,軍艦沒讓中重造幾艘,倒是廢掉了別人好幾條報廢船只了,而這又是空軍干的,最終得益的就是海軍了,因為借兩家之手,他已經獲得了航母的發(fā)展必然成為世界主流的實驗結果。
陳紹寬深知海軍此時和列強們比起來,連別人的近衛(wèi)艦隊都比不上,要達到張宇給定的近海防衛(wèi)要求,雖然不能主動進攻列強海軍,但至少應保證列強們由海入侵自治區(qū)之時,海軍能有相應的還手力量,所以除了重視水下力量發(fā)展,陳紹寬想到的當然是空中力量,要實現(xiàn)近海防御目的,除了利用小快靈的軍艦之外、潛艇是一種手段,而航空兵依靠一系列近海機場,也可以達到目的,將來也更有利于飛機的上艦作戰(zhàn)。
所以對于人民軍海軍而言,確立了未來發(fā)展航母,而戰(zhàn)列艦是這種恐怖的大型水面戰(zhàn)斗艦艇,估計往后就很難走進他們的視線里。
雖然當今世界主要列強的海軍裝備中,都是以其戰(zhàn)列艦為海軍艦隊的主力戰(zhàn)艦和核心兵力,其主要任務是使用艦炮在海上殲滅敵大型戰(zhàn)斗艦艇,也可用來壓制和摧毀敵岸基目標。誰的軍艦噸位大、艦炮多、口徑大、火力猛、裝甲厚,誰就能取得海上戰(zhàn)斗的決定性勝利,1916年爆發(fā)的日德蘭海戰(zhàn)中,英德艦隊展開了世界上第一次蒸汽戰(zhàn)列艦大海戰(zhàn),雙方投入主力艦達68艘,最終德意志海軍憑借戰(zhàn)艦性能稍高一籌而贏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
空前壯大的海戰(zhàn)讓各國開始重視起加強自身的集中防護問題、普遍加厚艦舷側及甲板的裝甲,同時提高航速等起來,華盛頓會議之所以對要對各國海軍軍備加以限制,也就是看到了大型水面艦艇尤其是戰(zhàn)列艦的戰(zhàn)略的威力,但十年的限制期明顯僅夠各國從上一次大戰(zhàn)中緩過勁來,十年之后會發(fā)生些什么,沒人能預料的到。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世界海軍中一支新興力量,人民軍海軍要想迎頭趕上列強們,要在大型艦艇方面和列強們一較高低,那顯然是不可能也是不理智的,時間、金錢、人才等或許不成問題,但戰(zhàn)略需求方面自治區(qū)明顯用不上那些大家伙,有了肯定會招人惦記。
1922年12月3日,湛江海軍大學短期培訓結束,第一批結訓人員開始接收中重造船集團交付的首批艦艇,首先交付的艦艇是12艘魚雷艇,長21.8米、寬4.9米、吃水深3.6米的魚雷艇滿載排水量近五十噸,由三臺中重造船玉林動力公司提供的柴油發(fā)動機提供3300馬力的動力,可使得該艇達到49節(jié)的恐怖最高速度,作戰(zhàn)半徑150海里,其主要武器是兩座5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和兩挺20毫米機關炮,當然執(zhí)行布雷、獵潛任務時,它可以攜帶六枚小型深水炸彈或兩枚水雷。
而后接受炮艇的是自治區(qū)水警部隊,因海軍剛剛成立所以臨時將該部隊調進海軍,他們裝備的是一種鋼質全電焊高速炮艇,裝備雙37毫米炮和兩挺12.7毫米重機槍,作為近海巡邏警備使用,海軍成立之后多方尋找機會讓海軍官兵能有更多的機會呆在海上訓練,即便充當水警執(zhí)行日常巡邏也是一種難得的機會,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會借中國遠洋航運集團的遠洋輪船練習,這也體現(xiàn)了海軍上下一致的崛起之心,勤勞之人終會得到好的結果。
22年剛一過去不久,1923年10月,實力不俗的中重造船集團向海軍交付了第一批大型艦艇,雖然只是排水量不過兩三千的驅逐艦,但放在海軍眼里已經是大艦了。歐洲大戰(zhàn)中德意志海軍用無限制潛艇戰(zhàn)讓協(xié)約國嘗到了水下兵器的厲害,而他們的海軍中又以大型水面艦艇為主,重視的是戰(zhàn)列艦、巡洋艦等,驅逐艦是在關鍵時候發(fā)動魚雷攻擊的伴隨艦艇,但沒想到的是用來對貨運船隊進行護航,驅逐艦堪當重任,所以世界各國的驅逐艦發(fā)展主流方向就是越加重視反潛能力,人民軍海軍重視潛艇這個戰(zhàn)爭利矛,當然也要掌握防御的堅盾,驅逐艦也重視其反潛能力。
然而對于剛成立不久的海軍而言,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應該造出怎樣的軍艦,應該具有怎樣的性能,而且能借鑒的資料案例并不多,歐戰(zhàn)中驅逐艦的表現(xiàn)主要就是體現(xiàn)在其反潛方面,然而海軍還希望它能在一定時期內擔當主力艦的任務,雖說不能和列強們的戰(zhàn)列艦、巡洋艦等的大型艦隊相抗衡,但至少也能應付中小規(guī)模的海戰(zhàn),所以續(xù)航力、戰(zhàn)斗力、防護力等方面肯定有所要求,綜合了很多方的意見之后,中重造船拿出了設計方案,海軍方面當然也不知道如何確定其正確與否,只好讓他們先造出兩艘出來讓部隊用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究竟合不合適海軍實際需要,也只能用實踐來檢查,所以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后,海軍正式派人在北海造船廠接受了這兩艘驅逐艦。
出于某種目的,兩艘驅逐艦被命名為“世昌”號和“鄭和”號,該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為2900噸、滿載排水量為3400噸,以至于拿到技術方案的時候陳紹寬司令就說這驅逐艦要是放在列強們眼里,那都是輕巡洋艦了,不過在海軍的計劃里就定義為驅逐艦,尺寸數(shù)據以米為度量單位,長寬和吃水深為125乘12乘4.1,5.5萬馬力的動力系統(tǒng)可使該艦達到34節(jié)的高速,而以18節(jié)的巡航速度行駛,最遠航程可達7000海里。
而它的武器裝備,更是體現(xiàn)了海軍重視空中和水下雙位威脅的特點,裝備三座雙聯(lián)裝155毫米主炮以外,四座80毫米高炮、八座雙聯(lián)裝40毫米高炮、16門二十毫米機關炮,中部設兩部五聯(lián)裝5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尾部有深水炸彈投放軌,深水炸彈儲備120枚、魚雷備彈10枚,按照這一數(shù)據,該型驅逐艦足以滿足擔負反潛、防空、護航、偵察、魚雷攻擊和火力支援等任務。
而后進入海軍的新裝備就是護衛(wèi)艦了,這種比魚雷艇大、比驅逐艦小的軍艦,對于海軍而言還是很需要的,四艘廣西級護衛(wèi)艦分別以四個城市命名,分別為“欽州”、“北海”、“玉林”、“來賓”。該艦排水量1475噸,長91.3米,寬11.6米,吃水2.9米,4300馬力可讓其最高航速達20節(jié),艦員192名。武器裝備為三座雙聯(lián)105毫米炮、四座雙聯(lián)20毫米炮、四座20毫米,還配有深水炸彈投擲器及施放軌,也可根據需要任務加裝而魚雷發(fā)射管,作為執(zhí)行近海防衛(wèi)任務而加入海軍。
然,海軍接收的另一批裝備可就有些不同了,他們就是有著海洋殺手之稱的潛艇。德意志海軍讓協(xié)約國忌憚的也就是這一種武器,從1906年8月份德意志第一艘艦艇“U1”號正式服役,標志著德意志海軍開始重視水下裝備起來。
1904年德意志海軍從沙俄海軍購買回三艘“卡普”級潛艇,1906年其自制的第一艘潛艇也就是“U1”號下水,這艘排水量水面241噸、水下287噸,裝備一具450毫米魚雷發(fā)射管的潛艇,有著10節(jié)時1536海里(2850千米)的可觀航程,尤其是它做到了水面10.8節(jié)、水下8.7節(jié)的高速,這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成功、最可靠的潛艇,即便是后來的U21、U139等遠洋用潛艇服役,它們的表現(xiàn)都沒有該型潛艇出色,1919年2月份一艘該型潛艇準備送進基爾的一個潛艇博物館,自治區(qū)有幸經亞美集團將其購得,運回海南島后就加派中重造船技術人才們研究起來,爭取早日造出屬于中國的深海幽靈。
1921年11月,中重造船集團在人民軍武裝部的指示下完成的實驗潛艇進行各項技術試驗,陳紹寬擔任海軍司令后更為重視其潛艇的研究起來,其武器系統(tǒng)也就是533毫米重型魚雷的也就是這一時期研究成功的,1923年12月份,也就是海原大地震前不久,海軍潛艇學員接受完以那艘來之不易的“U1”潛艇作為訓練對象、接受完前德意志潛艇官兵的培訓后,歷經千辛萬苦終于駕駛上了中重造出的潛艇,令前德意志海軍們也羨慕不已的近海作戰(zhàn)潛艇。
被命為“甲”級的潛艇一共有三艘裝備海軍潛艇支隊,該潛艇和另一個時空的德國“U32”型潛艇相似,主尺度為64.5乘5.8乘4.4,排水量水面636噸、水下757噸,裝備五具5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一門88毫米炮、一門20毫米機關炮,最高航速水面17節(jié)、水下8節(jié),水面續(xù)航力以十二節(jié)行駛時可達3700余海里(6910千米左右),在測試中該潛艇潛水速度為半分鐘、100米的潛深非常容易達到,并且200米的潛深也不是什么問題,7.6節(jié)的速度可以在水下行駛兩小時,而以兩節(jié)的速度行駛,則可續(xù)航130小時左右,可以說是當前整個世界的潛艇霸王,當然海軍是不會輕易泄露該潛艇秘密的,從接受到安排訓練,這三艘潛艇都是在極度保密之下展開,究竟有多好的性能,接觸過它的前德意志海軍也一點兒都不清楚。
然而,有了魚雷艇、炮艇、護衛(wèi)艦、潛艇、驅逐艦,先不說其規(guī)模大小,陳紹寬所統(tǒng)領的海軍是很明顯的黃水海軍,而且就其現(xiàn)在的規(guī)模還不能稱之為軍,離走向藍水海軍更是相距甚遠。當然,中國有句古語叫做“萬事開頭難”,同樣也有一句叫做“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了一半”,有強大的工業(yè)基礎作為后盾,海軍只要不斷邁出堅實的一步步,終會有成長起來的那一天。
“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張宇很多時候給海軍司令陳紹寬和空軍司令蔣陽英都是這樣說道,當然對于海軍而言是指——潛艇都有了,航母還會遠嗎?
(看小說到)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