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進入武昌城之后,對武昌城的居民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
官員及其家屬是直接殺掉,財產入“圣庫”以外
太平軍又將整個武昌城的居民編入隊伍,設立“牌尾館”和“牌面館”。
負責后勤保障,和前線作戰。
武昌城內的百姓,按照年齡性別編入太平軍各營,孩子加入童子軍,女人加入女營地,成年男子直接加入太平軍作戰單位!
武昌城破一個星期之后,洪秀全乘著32人抬的大轎子,大搖大擺的在武昌城內巡視
坐在轎子里的洪秀全,深深的感悟到:
當年我考秀才考了十幾年,你們不讓我中,現在我造起反了,兵強馬壯,大有推翻你們的勢頭,看你們清妖能把我怎么辦?
洪秀全望著下面跪著的百姓,不由得感慨萬分!
為了過一把科舉的癮,洪秀全將城中的讀書人全部抓了過來,集中在一起,并且自己出題做考官,辦科舉考試,為太平國選拔官員。
讀書人們考完試之后,洪秀全就將他們得考卷進行了審閱,
從中選出了一名考生作為狀元,自己還親自對這名狀元進行嘉獎,并且讓他在太平軍中當一個中層領導,過足了科舉考試的癮。
而楊秀清大字不識一個,他對科舉考試那些東西都不感興趣,他只喜歡軍事,進入武昌城之后,他埋頭苦干的管理著軍務。
武昌城是中國的中心城市,水陸四通發達, 也是太平區攻下的第1座全國性的大省城。
可武昌城附近沒有什么險,平原地帶,屬于容易攻擊,不好守的地方。
太平國很想在這里休息休息,可現實的情況不容得他們在這里安逸下去。
清軍從各地調集來的的幾路大軍都向武昌城逼近,大有合圍,武昌之勢。
太平軍此刻在武昌城內也撈的差不多了,必須選擇下一處新的落腳點!。
而此時太平軍內部對于去哪里又發生了爭議?
洪秀全還是想去河南。
石達開還是想去四川。
而楊秀清他則看中的東南富裕之地南京。
后來在李秀成被抓時,對清廷的供述中提到
幾位王在武昌時,對于后面的去向是猶豫不決,
這時楊秀清死了個把戲,一一名年邁的士兵神情抽搐的,突然向楊秀琴報告
“其稟東王,不可往河南,河南河水而無糧,敵困而不能自救,今得江南,有長江險,又有船只千萬,何必前往河南”。
就是因為這個建議讓在場的所有軍官都十分贊同,這也讓楊秀清更加的想去南京,
當然我們按現在的想法來,一個的士兵,既然可以直接向東王諫言,會不會是楊秀清一手安排的?
楊秀清為了服洪秀全去往南京,他命人,編寫了一本冊子,名字叫做(建京于金陵論)
并發給太平軍,個個往各個高層將領。
最終經過楊秀清的一番操作之下,太平軍各個高層將領都被服,大家的意志統一了。
決定南下,攻打南京,定都金陵!
當然為什么定都南京,歷史上有好多法。
第1種法就是林則徐的前幕僚錢東平曾向洪秀全獻策,
他建議洪秀全可以仿照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策略,在按照朱元璋北伐的路線,定都南京之后,先奪河南,去山東直逼北京,下大事得也!
第2種,策略就是太平國滅亡時,李秀成被俘的自述,他的自述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一個老者來建議,楊秀清攻打南京定都南京。
我們相信哪種建議?其實我是相信第1種的
第1種,是太平軍可以模仿朱元璋的路線,先定都金陵,再北伐謀取北京,奪取下,
太平軍在后來也是按照朱元璋的軌跡在走,定都南京后,在北伐的大戰略,確實是跟當年朱元璋總體的思路,簡直是一模一樣。
所以我認為太平軍是將朱元璋那種成功北伐經驗進行模仿的可能性比較大!
至于李秀成口述的其實不可以采信, 那時候的李秀成只是一個人物,他應該接觸不了上層的高級領導會議,有些話估計是他聽過來的,所以他的話不具備一定的參考!
但是太平軍雖然是模仿朱元璋,但他又不同于朱元璋。
太平軍和朱元璋都是農民起義造反,可那時候他們的環境都有各自的不同
朱元璋造反的時候,一直都有自己的根據地,有自己的后勤保障,沒有北伐之前,朱元璋幾乎將整個半南方統一了,錢糧后援方面就不用愁。
而太平軍是打一個城,搶一個城再跑一個城,穿了就是一股流寇,沒有自己的后勤保障,沒有自己的兵力輸出,他的基本盤完全跟朱元璋那時候不能比!
還有一點,朱元璋造反的時候,全國各地已經有了大大十幾處農民軍閥,他們都各自占有各自的地盤,元朝朝廷到處滅火,攻打造反的軍閥不,還要自己人搞內戰,
可以朱元璋在各個軍閥之中游刃有余的生存著,沒有被元朝朝廷重點開打。
元朝朝廷根本就沒想過,著手攻打朱元璋這個的軍閥!
可太平軍完全不一樣,太平軍那個時候全中國清政府朝廷還算是完整統一的,就算有點流寇造反也不影響清廷調兵遣將,也不影響清廷的基本盤。
太平軍造反之后,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清朝廷集合全國之力圍攻太平軍,太平軍只得東躲西藏,
太平軍又沒有一支別的造反隊伍能和他們分享清軍的火力點。
這一點跟朱元璋完全是不一樣的!太平軍的生存環境要比朱元璋艱難10倍!
不過話又回來了,南京到底適不適合作為太平軍的首都?
其實那時候的南京對于南方來,定都它還是個不錯的選擇,它有長江險保護,附近有潘陽湖平原和太湖平原的樞紐位置。
在古代的時候,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都是屬于窮省,成都又處在偏遠之地,遠離全國的政治中心,而杭州又離海太近,敵人容易從海邊發動進攻!
所以武昌,長沙,成都,杭州,都不適合作為都城
所以在南方基本上沒有什么地方可以選
江蘇省還算比較富裕,南京地理位置也相當于北方的北京的位置。
如果卡住南京,可以封鎖長江,調動兵馬糧草,守住江淮防線,可以將清廷整個東南的賦稅全部截留!
但是南京也是有缺點,南京最前線的淮河防線是不能被攻破的,如果攻破淮河防線,那么長江就守不住,長江守不住,南京基本上也守不住。
但是對于以上四川成都,湖北武漢,浙江杭州,江西合肥等城市來,綜合比較之下南京的缺點只是不那么明顯而已!
所以南京城也成了在南方建立政權定都首都的不二之選!
我們現代人總感覺南京是個“永遠守不住”的錯覺,只要在那里定了首都的朝代基本上都不長久。
我們古代中國的統一戰爭都是由從北到南攻,從高處往低處攻,那是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的人口和戰馬都集中在北方,
直到宋朝開始的時候,北方少數民族占據了北方,南方的人口慢慢多了起來,漸漸的壓過了北方,
所以才出現了朱元璋和民國北伐兩次從南向北進攻統一全國的勝利。
因為中國歷史上從北向南攻的次數遠多于從南向北的次數,所以大家總是以為南京守不住的錯覺
但是你不管換誰在南方建立統治政權,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定都南京!
因為在南方也只有南京最適合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