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is Book for You?“地上之國總是無?!薄白罱浀溆⒄Z文庫”第六輯之《羅馬帝國衰亡史》導讀
劉秀玉
如果說古希臘是人類文明的童年時,盛世羅馬則是人類青春時代的最好象征。羅馬的偉大與光榮不僅在于愷撒、奧古斯都、君士坦丁等一眾英雄的豐功偉績,它還誕生了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西塞羅等眾多文學家、藝術家和政論家。羅馬的輝煌成就激發了不朽的文藝復興,乃至后來整個歐洲的主流文明。
羅馬非一日建成。羅馬原為意大利第伯河畔的一座小城,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居民成分比較復雜。從公元前8世紀建城到公元2世紀,羅馬經歷了由城邦到帝國,由帝國到衰亡的歷史進程。從一個不到15萬人的小國,成長為稱雄世界的帝國,羅馬用了1000多年的時間,卻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迅速瓦解衰落。也許,一個像羅馬這樣偉大的文明國家,其滅亡并非完全為外力摧毀,而更可能來自內部。長久以來的太平盛世慢慢侵蝕了帝國的精神與肌體,原有的活力日漸式微,不知不覺間,安逸使羅馬人對潛在的風險失去了敏感力。羅馬文明衰落之后,歐洲經歷了漫長的黑暗期,直至文藝復興再次迎來文明的曙光。
“地上之國總是無常?!?/p>
《羅馬帝國衰亡史》是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一部巨著。全書共六卷,第一卷出版于1776年,第二、三卷出版于1781年,第四、五、六卷出版于1788年。該書問世至今兩百余年,鮮有能與之比肩的同類作品。羅馬是西方人引以為傲的昔日榮光,而他們每言及羅馬,必稱《羅馬帝國衰亡史》。可見這部皇然巨著在西方的地位。
愛德華·吉本(1737—1794)出生于英國一個資產階級大家族,其父曾就讀于劍橋大學,當選過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其母為倫敦富商之女。由于年幼體弱,加之10歲喪母,吉本的啟蒙教育并不完整。幸虧有姨母照料、輔導,他讀了許多古希臘羅馬的人物傳記,這為他打下了深厚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基礎。1752年,15歲的吉本進入牛津大學學習世界史。然而,吉本并不適應學校的沉悶生活。苦悶之中,他改信了天主教,為此,他不得不離開僅待了一年的牛津大學。1753年到1758年間,在父親的安排下,吉本到瑞士洛桑,師從帕維亞爾,一位博學多識的加爾文派牧師。五年里,吉本研讀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接受了法國啟蒙主義思想;他主攻拉丁文古典文獻,兼習希臘文作品。這段時間的學習,為他后來的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是這期間,經過學習和反思,他放棄了天主教,重新皈依新教。吉本后來將這五年稱作“幸運的流放”,可見他對這段學習生活的留戀之情。
1758年回到英國后,吉本過著富足悠閑的生活,以藏書和讀書為樂。他對政治等社會工作沒有多少熱情,矢志著書立說。最初,吉本的寫作興趣是文學,但是并不順利。1763—1765年,吉本在意大利生活了兩年,遍訪名勝古跡,尤其對羅馬古城情有獨鐘。羅馬廣場的廢墟引發他的思古幽情,撰寫一部關于這座城市衰亡史的念頭第一次迸發出來。然而,真正提筆創作,已是五年后。1770年,忙完家事、社交、國民軍訓練等事務,吉本終于可以享受自由時間,開始建構這部歷史巨著。
完成這樣一部歷時長久、內容繁雜的巨作,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吉本絞盡腦汁,最后決定以他所鐘愛的羅馬城作為全書的基點,千頭萬緒的枝蔓都從羅馬生發出去。他打破常規的編年體敘事,以內在聯系編織起大量歷史事件,勾勒出羅馬帝國由盛而衰的各個階段。吉本首次從政府、文化、社會等視角描寫羅馬歷史,而此前的歷史著作都從宗教角度展開,也因此,該書被稱為一部“現代”的歷史著作。
《羅馬帝國衰亡史》從奧古斯都稱帝、羅馬由共和國變為帝國寫起,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其間1000多年的風云變幻,盡收筆下,氣勢恢宏。書中還記述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興起,羅馬帝國周邊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簡史,甚至還有漢武帝與匈奴人的戰爭以及匈奴人西遷等事件。準確的洞見,周密的布局,審慎的判斷與懷疑,這一切都使本書具有了超越時代的意義。
吉本51歲誕辰時,《羅馬帝國衰亡史》六卷本終于全部出版。二十年修史不輟,甘苦自知,對此,吉本卻深感幸福和欣慰。吉本終身未婚,一生與史為伴,幸有少數好友往來。晚年他在瑞士洛桑過著孤寂的生活。1793年,吉本回到倫敦,次年年初病逝,享年57歲。
《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可讀性很強。所謂“良史莫不工文”。態度嚴謹的吉本在動筆之初,就考慮到行文風格的問題。他不喜歡編年體史書的枯燥乏味,也討厭演說體的華麗辭藻,因此,他采用了文學而非論文的創作形式。《羅馬帝國衰亡史》自誕生之日起,歷經二百余年傳誦不絕,除卻重要的學術價值,其引人入勝、栩栩如生的筆法不但使學者專家為之傾倒,普通讀者更是癡迷不已。
作為具有批評精神的啟蒙史學家,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念。他將孟德斯鳩的啟蒙歷史學發揚光大,以理性燭照當時史學的黑暗,不畏暴政和宗教權威,脫離了低俗的歷史觀。迄今,《羅馬帝國衰亡史》依然是羅馬歷史的最權威著作,吉本的史學思想也將永遠在世界史壇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