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士庶義學
聽得徐庶自報姓名,想必是由于默默無聞,不少人暗自搖頭,等著看我這位二公子的反應。他們也很想知道諸葛家對于他們這些文人的毛遂自薦持什么態度。
徐庶這個名字在我心中卻是引燃了一顆炸彈,這位在史實上兩度大敗曹cāo的名軍師雖然現在籍籍無名,但假以時rì必定會大放異彩,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賢才。
徐庶自然明白我詩中的求賢若渴,而我也明白徐庶所言,因白丁之身而報國無門,是以毛遂自薦。其實在史實上徐庶也不是一個甘于寂寞的人,否則他也不會當道放歌引劉備下馬詢問了。
我對著徐庶贊道:兄臺好一句收尾,道出多少文人心聲,天下間伯牙甚多而子期寥寥也。
不等徐庶接話,眾文人倒是微微頷首,大表贊同。大哥諸葛瑾環視了周圍眾文人,立刻不失時機地接過我的話,朗聲道:吾弟所言甚以,然諸葛家敢堪比子期,聞弦而知雅意,容眾伯牙于廟堂之上。大哥乃是諸葛家嫡脈長子,說出的話自是比我有分量的多,一時間,天寶樓三層竟是沸沸揚揚,響起了無數稱贊諸葛家強盛,大哥英明我聰睿的贊揚之辭。
在外人眼里,方才的狀況竟是我兩兄弟一唱一和,為大家開了一條通過諸葛家出仕朝廷的康莊大道。那些青州年輕名士們來參加詩林大會絕大多數為的就是得到這么一個機會,一旦被諸葛家看上,便足以鯉魚跳龍門,一躍少說也能當個二百石的官員。有此等機會,怎能不牢牢抓在手里?
相對于眾人的吵鬧,兩個人的沉默則尤顯得鶴立雞群。一個是早就有了晉身門路的王修,再有就是剛才一語激起千層浪的徐庶。
我注意到徐庶嘴角掛著一絲冷笑,悄悄地退在一旁,仿佛局外人般的看著眾人爭先恐后的自表才華。我趁著大哥忙于應付眾人的奉承諂媚時,走到了徐庶邊上,問道:敢問徐大哥為何不去討論呢?
徐庶冷笑道:庶接詩不過為了讓一首好詩橫空出世,不忍其美好的意境被庸俗之輩收尾,便接下了第七句。豈知庸俗之輩終究是庸俗之輩呀。
徐庶之狂并不過分,因為我知道他有狂的資本。我又問道:難道方才徐大哥所言不是你的心聲嗎?
徐庶慚愧的一笑,搖首道:說來慚愧,庶雖略有薄才,期望能與諸葛家攜手共創一番事業,但畢竟年紀尚幼,才學不足以當大任?,F在仍是庶游學之時,若說為國效力,時rì尚早已。
我點點頭,很有同感的道:然也,很多人二十不到便想求個功名的,徐大哥既是游學天下,要在泰山待幾天呀?
徐庶想了想道:庶本是想參加了詩林大會便想離開的,今rì見二公子和公子這位書童頗有靈xìng,想結交一二,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借此讓徐某更懂得變通吧。
我暗暗稱贊,好個徐庶,連流須拍馬都與眾不同,決不隨著大流去迎合大哥,在不經意間變將受眾人冷落的我捧得飄飄然,相比之下,從我這里得到的好感可要比去拍大哥馬匹劃算的多。我兩世加起來也活了二十三歲了,見過的拍馬之術還是當屬徐庶最高。
不過徐庶舍大哥而與我相交著實令我高興,當下邀他到諸葛家小住數年,彼此交換心得,以為共勉。正遂了徐庶的心愿,徐庶自然一口答應。
稍后的兩個時辰中,來參加詩林大會的文人越來越多,我和孟雄徐庶仍是留在了詩林大會現場,與大家一起評詩論文,倒也多認識了數十名士。
徐庶在諸葛府中住了數月,常常與我和孟雄談古論今,暢談天下大勢,很多時候大哥和三弟也參與其中一起討論,年輕人有著年輕人的激情,很多的想法都是頗為大膽,富有新意,幾乎嚇得爹和二叔心臟立即停止跳動。
不過爹從來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可以說有些黑暗,其實現在全國上下有九成九的諸侯都是為打著小九九吧。聽了幾次我們之間的討論后,也就漸漸習慣,甚至積極采納了我們提出的幾個有可行xìng的建議。
從無數次熱烈的討論中,無論是我,還是其他人,均是受益良多。不過大哥很快就被爹委任為泰山司馬,與張遼于禁共事,東征西討,為諸葛家開拓疆土了。我清楚雖然史實上諸葛亮員要比諸葛瑾更加的博學多才,但在這個年齡,諸葛瑾對事物的看法和見地還是遠遠要比我深刻的。
我們之間少了一個能夠很清楚的講解天下大勢的人,討論起來不免有些無聊。我不由想到如果天下士子如果每人都有一個導師,能夠為其系統的講解各家言論,世間百物的話,那豈不是進步飛快?
我又進而想到,如今的社會分為士族和庶族,兩個階層之間涇渭分明,士人不屑于為工匠行商曲樂雜唱這些下九流的活計,而庶人又難以接觸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經綸之卷。雖然在三國時代的多年生活令自己平等的階級觀念影響不大,但憑自己一人之力也是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的現狀,那么就索xìng順應cháo流,將兩個階層引向不同的道路發展吧。
我是個行動派,在細細考慮了兩天后,我便找爹進行了一次長談。
爹聽了我的建議,陷入了沉思,嘴里不住地喃喃道:四年義務教育?
我解釋道:爹,孩兒覺得著幾個月和徐大哥他們一起學習討論受益匪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想如果將咱們諸葛家治下的孩童按地域集中起來一起學習,效果應該會更加顯著,這樣的話,長此以往我們諸葛家的人才力量將會越來越雄厚。
二叔諸葛玄在旁邊聽了,摸摸我的頭,對爹說:亮兒這孩子真是人小表大,還不到十三歲,就知道為諸葛家出謀劃策了,希望融兒那孩子也能像亮兒一樣出sè就好了。大哥諸葛瑾在三年前就結了婚,大嫂便是泰山巨富陶家的女兒陶朦,為大哥產下一子,取名諸葛融,今年已經兩歲了。
爹看著一臉機靈的我,欣慰地笑了,道:二弟,咱們諸葛家的孩子都是好樣的,假以時rì,融兒一定會像他叔叔亮兒一樣出sè的。你認為亮兒的建議怎么樣?
二叔肯定的點點頭,道:亮兒的建議是以前我們從沒想到過的,這其中還有一點非常大的好處,便是天地君親師乃是我讀書人所必需尊敬的對象,由我們開辦義學,其老師自然是我們的人,這樣一來,我們教出的學生越多,在士人中間的人心所向也就一目了然了。
爹又問我道:為士人辦學理由十分充分,亮兒還提出了為庶人辦學,想必亮兒也有自己的想法吧?
我趕緊道:爹,孩兒所想的庶人學校所學的不是什么《詩經》《論語》這些儒家大作,他們要學的是那些工匠手藝,或是吹唱彈奏之類的九流技巧。我和徐大哥他們討論過,那些戲子樂師多了,便可大大豐富我們士人的生活,而各sè工匠們多了,我諸葛家將來在和其他勢力交手的時候,后勤將有更大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孩兒認為諸葛家目前領地發展極快,所需要的是境內的穩定,若是庶人學校蓬勃發展起來,人人都有一門手藝,就有了生存的活路,也就無從亂起了。
這一席話聽得爹是對我刮目相看,哈哈大笑道:果然是我的好亮兒,有出息呀!有出息!才十二歲就能說出如此深刻的道理,目光就能如此長遠,諸葛有望呀!好!爹就按你說的去辦!
十天之后,諸葛家在境內泰山、東莞、瑯玡、樂安四郡出資萬金開辦了八所士族義學,聘請當地上百名儒為師,要求諸葛境內適齡士族子弟必須在此接受四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幾rì之間,廣招學士三千余人,幾乎九成的士族家庭都將自己的適齡子弟送往義學,或為給諸葛家捧場,或為尋找一條出身之路。
隨后諸葛家又在四郡的各個縣城開辦了近百所庶人學校,招募千余名各行各業的大師在此傳授技藝。不過中國古代向來在技藝方面都是敝帚自珍,絕少有人愿意將自己的看家絕活廣為傳播,諸葛家只好給每位庶人大師三十貫銅錢作為月俸,大大超出他們平rì每月所得,這才心甘情愿的盡傳其看家本領。同樣的,諸葛家要求境內適齡庶人子弟要在庶人學校接受四年教育,條件清苦的,可減為兩年。
同時無論是在士族學校還是庶人學校,每年都由諸葛家牽頭組織一個學術交流大會,讓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以推動青州在學術上的發展。
創辦義學作立刻在青州為諸葛家贏來了極大的聲譽,雖然在其他勢力眼里,拿出這么多錢來辦這種白白的義學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但義學卻實實在在的讓士庶兩族人都得到了莫大的好處,在青州境內,諸葛家的威望甚至蓋過了身為正統的大漢朝廷。不過聽說柴桑的孫家和陳留的曹家悄悄地也在自己境內嘗試著辦了一所義學。我知道能有這種眼光的人,必定是周瑜和曹cāo。
身為諸葛家的二公子,我自是身先士卒,進入了泰山的士族義學,不過義學為我們開設了私班,班中約有二十余人,皆是諸葛家的子弟或是伴讀,我和三弟、孟雄、徐庶俱在其中。我們的老師之一便是當代的經學大師鄭玄,其實也是我們的師公,因為我的父親諸葛圭,便是他門下的弟子。
鄭玄乃是北海高密人,字康成,乃是教育大家,漢末大儒,今年已經六十二歲。鄭玄的家世本來比較顯赫。其遠祖名叫鄭國,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封為朐山侯。鄭玄的八世祖鄭崇,字子游。為高密大族,西漢哀帝時官至尚書仆shè,《漢書》中有傳:鄭崇為人剛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與宦官、幸臣董賢等作斗爭,后來佞臣誣陷,慘死獄中。到了鄭玄出生時,鄭氏家族已經敗落了,他的祖父鄭明、父親鄭謹,都沒有出仕,只在鄉間務農讀書,家中生活也比較貧寒。
諸葛家歷代以來書香氣息都是頗為濃厚,與鄭家向來交好,于是便常年資助鄭家。鄭玄得了我的曾祖父贈與他的百斤黃金后,毅然辭去鄉中小吏的職務,與我的祖父一起游學天下,舌戰群儒,名聲大噪。之后父親出生,鄭玄便做了父親的老師。如今諸葛家致力于發展學業,鄭玄自是大力支持,不僅盡遣自己門下二十三位弟子去義學講課,自己也是親力親為的給諸葛家子弟傳授知識。
我們的另一位老師也是赫赫有名,乃是與鄭玄師公齊名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本是武林三大世家中司馬家的一代奇葩,博學多才,武功高強。三十年前不知為何憤然離開洛陽,云游天下,如今到了泰山,爹自然要將他請為義學講課。當年司馬徽與我祖父也是舊識,便答應在泰山停留半年,只是學生要由他親自挑選。結果司馬徽在上百有為少年中,僅僅挑選了四人傳之學術,分別是我、徐庶、孟雄和游學天下而來到泰山的石廣元。
我不禁感嘆,在這個三國社會雖然變化頗多,但很多人際關系還是沒有脫離史實的牽絆。如今諸葛亮的摯交好友徐庶,孟公威,石廣元都到了我的身邊,還剩一個崔州平,不知會在什么時候出現呢?
在義學的rì子中,我的學識有了極大的提高,和徐庶等人也是感情rì篤,少年不知不覺中便結束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