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2年,性學權威弗洛伊德曾經提出一份報告,指出性生活的不協調會造成精神上的病態。這份報告把造成性變態的原因分為4點:
1. 性欲的克制或壓抑。這是最普通的造成性變態的原因。當人的性欲沖動時,有實際的對象能夠滿足其性愛需要時,這個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在對象失散,又無適當的補償事物時,就可能產生兩種趨向:一是把精神上緊張的力量,移轉至工作或事業上,直至一個能滿足性欲的實際對象出現為止;其二是這個對象始終不曾出現,因此性欲必須升華到其他不相干的精神上去,但在這轉變的過程當中,時常會誤入歧途,而發生“幻夢”的現象。
2. 力不從心。因為當事人本身內在的原因,使他不能得到正常性欲的滿足,終至變態。
3. 此一情形為第二類型的極端,即當事人的性心理并沒有隨著其他身心的發展而達成一致,卻停留在幼童的階段上,于是內心的沖突矛盾遂演成了變態。
4. 一個原本健康的人,在進入不同的生活階段時(如青春期、更年期等),性欲的強弱有了變化,破壞了健康上的平衡,于是生理與心理上對性欲要求的激增或銳減,導致引起了變態。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往往有不同的變態原因,因此以上這份報告未必完全合乎醫學診斷的立場,但是,這份歸納至少提供了性欲變態在精神上及心理上應采取的治療途徑,以及性衛生的指示。
我們知道,一個先天體質健康的人,他的生理與外在環境的變遷,隨時都在協調與和諧的狀態下,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性生活的困難或病態就會產生。而性沖動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強加壓抑,本來就容易發生危險,再加上內在與外在各種因素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前途的險惡便更可想而知了。
精確一點說,性愛的人格是建立在大腦、內分泌及自律神經系這三個密切相聯的機構上的,其中,自律神經系在表現上看來較不明顯,但重要性并不亞于其他兩項。因為,自律神經系包括了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分泌腺以及各系統所附帶的神經系,因此,它主管了生活的基本功能,也是動物適應環境的一切行為的主要關鍵,故性生活一失調,有關的機能都會減少對疾病的抵抗力,所以單身的人特別容易罹患失眠、胃腸等疾病,又根據統計資料得知,離婚及寡居的婦女,患子宮癌及乳腺癌的比率也較高,這一切都說明了性愛與健康具有密切的關系。
在心理方面,專家也發現,性生活圓滿的人,較少發生精神上的疾病。
有一項統計指出,鰥夫寡婦及單身男女,占自殺人數的大部分。而日本的心理學博士南喜一更根據他個人的實際經驗,提出了一項性生活影響人的情緒的重要指證,在他擔任北海道旭川國策紙漿廠廠長時,該廠員工秩序很壞,經常發生酗酒、斗毆等事情,經他多方調查,發現真正的原因來自員工的家庭——尤其是性生活。于是,他利用機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法疏導那些經常惹事的員工,并且指引他們如何獲得圓滿的性生活。后果出乎預料的好,不但糾紛顯著減少,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事實的確如此,在性方面得到充分滿足的男女,不但較少發生病痛,并且精神開朗,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也更能合群以及遵守社會的紀律。
總之,禁欲或縱欲都是過猶不及的非正常現象,對健康有益的性愛是平衡的——合理的性生活是在放縱與抑制之間取得協調,使身心健康,既不受損,也能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