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李牧退卻
為什么白起不進攻靈石和離石要塞列,很簡單,這些要塞不好破。
而且會讓秦軍好不容易匯聚的兵力再次分散。
最關鍵是白起想不到很好的辦法在野戰中擊敗動不動就是十幾萬的騎兵。
騎兵是秦軍的短板。趙武靈王這位騎兵改革大師的成就絕對不能輕視。
沒有強大的騎兵,趙國根本不是秦國對手。
而靈石和離石要塞以南都是平原,非常有利于騎兵突擊,
反之,長平和整個上黨,有利于騎兵突擊的地帶還真的不多,即使被騎兵擊潰,只要躲進密密麻麻的樹林,騎兵就無可奈何。
畢竟騎兵的優勢就是速度和沖擊力。樹林中根本實現不了。
相持階段王龁戰李牧,李牧占據主動和優勢。
接著下半場,廉頗和白起開戰。不知道下半場誰會勝利。
完成兵力調整的白起又將給趙國多少驚喜。
話說白起整合20萬大軍緊急趕到河東馳援,隨后會和王陵數萬大軍在安邑,翼城,絳城,曲沃等地一套橫線的擋住了趙軍。
雙方還發生多次偵察兵對決。斗得奇虎相當。
最終他見識了趙國25萬鐵騎的威勢,使得他隨后部署時,不得不在平陽郡一線部署重兵,甚至王龁這名善戰的硬漢都被派去平陽防范李牧騎兵南下。
長平前線他的大軍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能有五十萬。
蒙驁被他派去了函谷關,沒辦法信陵君等人他一點都不敢輕視。李瑤桓齮區區七萬人恐怕頂不住,于是蒙驁急忙趕過去。對于蒙驁,他還是相信的,野王之戰,就表現得非常睿智和勇猛。比起不知道底細的桓齮和李瑤好了許多。
而這些部署的時候。
李牧配合趕到的平原郡趙勝安撫了數十萬河東百姓。
他們采取就近原則將這數萬戶百姓編入太原郡。并精選了三萬壯丁交給了西軍都督樂乘,使得在太原防線總兵力不再是區區七萬,而是10萬。
其余大軍趕回了長平前線,使得廉頗回合李牧后,上黨前線總兵力是35萬。
因為司馬尚十萬大軍被樞密院命令叫回了河朔。
自然一些他們需要的人口也順便被帶走。畢竟太原并不缺少人口。這點河朔幾個郡都缺少。
廉頗這個統帥實際上掌握了西軍45萬大軍,其中十萬西軍在樂乘帶領下部署在太原郡西線,其余35萬都在東線上黨郡。尤其是長平一線部署。
而為了防止樂乘十萬大軍,還是騎兵南下。
白起不得不派王龁,恩,開始去的不是王龁,而是一位叫王官的老將軍,這個當年也是虐過韓國的名將。
可惜對上李牧樂乘,完全頂不住,其中兵力不足,加上還需要分別防守。結果騎兵大隊分兵洗劫,他毫無辦法,至于出城野戰,完全不是對手。
面對這個局面,他只能求救。
于是考慮到廉頗已經識破了自己“李代桃僵”的妙計。
所幸讓僅次于自己的王龁對戰李牧。派兵同樣是十萬大軍。
這就出現問題,他不得不在春播以后的四月,用四十萬大軍,圍攻廉頗的35萬大軍。這顯然顯示一個非常難以完成,但又必須需要完成的偉大任務。
上黨郡,
秦王城
白起對著一張并不太詳細的地圖古地圖在慢慢研究。
他在思索如何破敵。
雙方的情況大家都非常了解。
也正是太了解,雙方都很忌憚。
白起作為秦國軍方第一人,對戰趙國軍方第一人,他自信比起廉頗,自己還是要強大一些的,可是如今可不僅僅是來兩個人的對決。
更是秦趙兩國力量的對決。
顯然看似秦國更強,但由于準備遠不如趙國、
結果,出現了如今的僵持局面。
“大將軍,如今怎么,廉頗堅守不出,我們連續進攻受挫”
司馬梗有些無奈的說。
廉頗帶著35萬大軍就像烏龜殼一樣,堅守在對面的山城里面。
如果不攻破,他們就無法通過,就無法消滅對面的敵人。
“這是一場硬戰,一場勢均力敵的硬戰,我堅信我們能取勝,我們戰無不勝。我們大秦戰無不勝”
“那我們現在,怎么辦”
“等,我相信沒有攻不破的城池,廉頗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
“難道我們什么都不做”司馬梗可是閑不住、
“加大情報刺探,還有加緊熟悉各處地形。我們會找到一個坑,一個坑死廉頗的坑”。白起蒼白的頭發散發著強烈的自信氣息。
也帶給了司馬梗等人強烈信心。
而在對面的長平堅城里面他的對手,廉頗和李牧也在研究。
這是一場沒人敢于輕視的大戰。
“白起排兵布陣毫無破綻,果然不愧是人屠殺神。
我們要想擊敗他帶領的數十萬大軍,這個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李牧有些沒有信心的說。
廉頗笑道“秦國準備不如我國,我們只需要堅守,消耗,秦軍必然銳氣盡失,那時我在一舉反擊,儀仗我軍在騎兵上的絕對優勢,可以看到,秦軍尸橫遍野的慘狀”廉頗知道對方白起,持久戰才是根本,雖然趙國比起秦國弱了很多。
可是加上趙國的盟友,那么秦軍就是遜色的。
這個才是廉頗敢于持久作戰的根本。
"可是如此耗下去,也不是辦法,前年(公元前262年)我們參戰以來,已經兩年多對峙了”
李牧作為趙國僅次于廉頗的大將軍,大都督,實際上對于廉頗的車略有些不以為然,這不是用國力消耗對手嗎,即使勝利了,估計趙國也元氣大傷,搞不好和秦國一起淪為二流大國。這不符合趙國利益。
兩年多對峙,雖然說第一年,也就是趙孝成王4年,公元前262年,這一年也不過就是李牧帶著大軍和韓軍馮亭部在上黨修工事而言,對峙的王龁也根本沒打算攻打他,忙著消滅野王的韓軍馮去疾部五萬人,直到去年,也就是趙孝成王五年,初,野王被攻克,在秦王逼迫下,韓國割讓上黨給了秦國,偏偏上黨郡守馮亭不服氣,對于連年欺壓韓國的暴秦,韓國官僚階層那是敢怒不敢言,偏偏馮亭就是其中一個即敢怒又感言的硬漢。偏偏他能力不凡,是韓國少有的清官,好官,結果上黨百姓一呼百應,跟著他降了趙國。
這下傻眼了,秦國暴怒,但是由于事先準備不足。
這一年秦軍雖然攻勢犀利,但最終也不過奪取了十個空城而已。
真正占據好處的還是趙國。
秦國名義上獲得了半個上黨,卻意外的丟了半個河東郡的人口財富,很明顯,第一局,秦軍吃了大虧。
如今秦昭王,白起范睢大力調整下。
秦軍這個兇悍的戰斗機器,將矛尖對準了趙國心臟--邯鄲。
而要想進入邯鄲,最近的不是越過魏國的豫北平原,路途太遙遠,加上魏國也不好惹,有個狡猾的信陵君還活著。
那么就只剩下兩條路,最直接的的就說攻下上黨山區,然后虎視邯鄲平原。
另一條就說打下太原郡這個趙國陪都然后出井陘關從常山攻邯鄲,也就是北路。顯然比起中路,不論是北路和南路都阻礙重重。而且根本不是短期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