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李牧戰王龁
野王之戰很傳統。
秦軍攻擊,韓軍防守,都是你死我活,因此五萬韓軍對戰十五萬秦軍,毫無畏懼,逼得秦軍只能用在陘城之戰中出現的“蟻附”戰術。
蟻附是一種極其簡單殘酷的攀城戰術,最終,耗光了一方的力量,結局就會出現。
這往往,是雙方斗智斗勇精疲力盡絕望之下,不得不用這種戰術。
最終戰爭一如歷史上那樣,秦軍攻克野王城,因為城內已經沒有充足的兵力堅持戰斗力。
整場戰爭,秦軍陣亡3萬余人,還有兩萬余人徹底失去戰斗力,處于重傷情況。最終也獲得斬首六萬的戰績。
野王之戰結束了,時間也跳躍進了一個新的時期,
那就是公元前261年的春天。
秦軍開始重新部署,許多人回去春耕,傷員更是火速運回咸陽救治。
主力大軍逐漸會賺河東。自然留下十萬大軍在這里對抗三十萬聯軍。
顯然對于膽怯的聯軍,王龁根本不將其放在眼里。
然而這時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向韓國國君索要上黨郡17城。
面對丟失野王,大局崩壞,僅僅還實際上控制河南一小塊中部地區的韓然國王此時也是六神無主。
對于馮去疾最后選擇投降秦軍,他是能理解的,只能怪自己的盟軍太不靠譜。
野王之戰以后各國相安無事一段時間,自然這時應為各方都在消化這個戰爭獲得的利益,趙國急于重新部署上黨,沒時間顧及其他,秦國野王之戰元氣大傷,忙著重新部署軍隊,最關鍵是救治大量傷員。
魏國還在觀察伺機而動,染指韓國河內郡的野心昭然若揭。
齊國更希望這樣一只對峙下去,這樣對峙雙方根本顧不上東方偷偷壯大的齊國,和平崛起戰略初見成效。
然而最先發力結束這短暫和平的盡然是落出貪婪嘴臉的秦國。
就在這個難得的和平時期,秦國囂張的向韓國提出來對上黨郡韓國控制的17城的所有權。至于河內四個縣,秦國顯然不準備還給韓國。
自然即使是飛地,韓國君臣也是不樂意割讓的,更何況之前和齊魏趙一系列盟約限制,他也不能單方面撕毀對自己有利的盟約。
韓國拒絕的結果就是,公元前261年初,秦軍東出,連破緱氏,這個地名和“狗屎”一個讀音,位于河南省偃師市南,然后秦軍又打破綸氏。這個位于登封市西南,兩個的特點就是都離函谷關很近,威脅了函谷關,自然更加威脅了位于函谷關東部的崤關,兩地為占領,實際上也嚇得這里部署的五萬韓軍接連撤退,或者說逃跑。、
于是秦軍在強大的軍事依靠下,原本還打算
:“好好商量”換取上黨,必然允諾十年不入侵韓國,比如允許韓國向秦國稱臣納貢成為附屬國。經濟上在給于一點補償。
這下都沒了。秦軍認為給你臉你不要,我就打腫你的臉。
是的這一次,韓國君臣軟弱的屈服了。自然很多人并不屈服,比如上黨郡守馮亭。
這個家伙兩邊討好。不包括秦國,而是指韓國和趙國。
結果趙國給力,給了他巨大的封賞給他。他一舉成了封君,華陽君。一個位于趙燕邊界的重鎮,屬于保定郡。趙國給的賞賜可不差。
后世許多人說,這是韓王和馮亭的一個陰謀,表面上韓王答應將上黨郡17城割讓給了,使得韓國免于危難,秦國滿意而歸。
當秦國派兵向上黨郡守傳達韓王旨意,意圖接管上黨之際,卻得知趙國擁有了上黨,這個時候,秦國君臣怎么想,肯定會想。
我耗盡軍糧兵力好不容易打下野王斷了韓國交通,迫使韓國割地投降。沒想到趙國什么都沒有付出就獲得17城,數十萬人口,近十萬帶甲之士,
這簡直就是赤露露的打臉。
秦國上下怒了,秦王怒了,秦國大臣們怒了。
秦國百萬大軍怒了。
秦國上下怒了,那么就得讓占自己便宜的趙國付出代價。
于是長平之戰就在這樣爆發了。
顯然這個時候,趙國也知道多說無益,戰爭不可避免。
這是獲得上黨的必然結果。
不過為了改變自己國際形象,趙丹派大臣蘇代參加會盟,提出五國公管的解決方案。
對于趙國而言,上黨只要不落入秦國手里,那都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況上黨的實利早就被趙國吃干抹凈,剩下的不過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山區。
而且還有數十萬大軍駐扎的兵營。
這實際上就是表達一個態度,自己是幫助盟國守土,是道義上占理的,雖然他的主人已經放棄了,但不代表自己也要放棄。
這種解釋,使得盟國魏國和齊國大為滿意,比起歷史上趙國貪婪吞下,顯然這樣的趙國處理更加“美觀”能讓人接受。
這使得他的盟軍得以維持,雖然由于不太齊心,使得南路軍遲遲沒有進展,但也牽制了歷史上沒有被牽制的20萬大軍。
包括函谷關和崤關一線的十萬守關將士,還有就是十萬駐扎上黨南面門戶的河內郡四個縣。由于韓國的軟弱和“中立”
使得三路大軍自動干掉一路。僅剩兩路。
就整體實力而言,很明顯,秦國還占局一定的上風,關鍵不在于軍隊數量和戰斗力。
而是意志,秦國的戰功“首功制”使得秦國百姓要想發達就必須在戰場上勇猛的殺敵換取榮華富貴,這點歷時五年改革的趙國也在向其看籠,可是趙國短短五年和秦國百年經營差距明顯,也就是說,趙國的風氣還是局部的,而秦國已經是全面的。
其次趙國雖然重賞軍功,可是也能通過科舉考試,和經商等其他手段發財致富。使得許多人對于冒著生命危險去戰場博取富貴,顯然沒有秦國那么極端,畢竟秦國可是嚴厲抑制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重農抑商,建立士農工商四大階級轉役矛盾,具體方法就是獎勵耕戰,一切不利于耕戰的,都被打擊抑制。
顯然趙國君臣沒有這么大的魄力干的這么極端,歷史上商鞅變法這么徹底的辦法,歷史上也就這么一次。
幾乎很難復制。
事實上趙國的情況和當年殯殮滅亡的秦孝公時期,可是大大不一樣。
第二大強國的地位幾乎沒有國家可以挑戰。
所以雖然在許多數據室,趙國已經干上了秦國,甚至超過了。
可是趙國君臣還是按照第二大國挑戰第一大國的標準制定計劃、
這時趙國自然不敢變點馬夫。
這不就在秦國逼迫韓國割讓上黨郡的時候。
趙國也完成了部署。
首先,內閣派遣以平原君為首的高官團負責指導整個上黨郡70萬百姓遷移工作。
正是平原君趙勝的苦心努力。
原本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外蒙古人口暴漲。整個并州首次在人口超過了河內冀州的平原區。雖然生產力還遜色很多。
韓國人在農業種植,手工業等方面確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也是為什么韓國排名一直超過更加面積大,軍隊更多的的燕國,燕國軍隊裝備很差,遠不及韓國。包括人才儲備,燕國的遠遜色。
韓國此時可還有水利天才鄭國,法家學派最大綜合成就者韓非。后世尊稱他為韓非子。
他第一個提出來封建專制集權政治這一先進理論啊。為中國大統一打下了理論基礎。
而這是在法家三大學派“法,術,勢”爭斗不休下建立的。
三家代表人物分別是秦國的商鞅,韓國的申不害,趙國的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