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邯鄲急報
前一段時間,趙丹剛剛在將軍樂乘引導下,視察了太原西南重鎮離石要塞。
對于其建設,趙丹予以肯定,并要求其再接再厲。
隨后與李牧繼續巡視。
秋天即將過去,寒冬瑟瑟迎來。
趙丹不得不繼續視察上黨郡,
通過親自上山下鄉,趙丹了解到曾經趙國的根本---山西地區的大致真實局勢。
首先好勇斗狠的趙國軍隊自然讓他很放心,趙軍的悍勇絕對不亞于秦國。
視察離石要塞等西南邊界防御工事又讓他對趙國西南的有利地勢再次有了感觸。
再配合趙國不遜色秦國的一大批優秀將領。
趙丹就奇怪了,當年趙國是怎么就在長平之戰輸的那么徹底。
按照歷史統計,45萬大軍,幾乎所以河朔軍和山西軍全部賠進去還不夠。估計還得加上三萬蒙古八旗軍和幾萬禁衛軍。也難怪長平之戰后,趙國那么空虛,
易守難攻的趙屬上黨郡幾乎一戰而下,還賠上了趙國曾經崛起的根本---太原。要知道當年智瑤聯合韓魏兩家都沒能拿下當時還不是很強大的趙家。
可是太原雁門幾乎輕輕松松就在長平之戰后易手。
只能說趙王太沒有識人之明了。不過想想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后來統治者繼續著“紙上談兵”
其中經濟上在全世界都是霸主的宋朝和明朝可謂好不吸取教訓。
不然靖康之難,土木堡之變,薩克滸之戰一一再次上演不會用人的絕招。
可見向唐太宗漢武帝那樣的明君畢竟還是少數呀。
長平之戰輸的徹底的根本還是國君太過于昏庸,其次才是趙括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紙上談判。
自然就連廉頗都干不過遜色于白起的秦國第二號大將王龁,那么比起廉頗更沒經驗的趙括肯定不是白起那個足智多謀的殺神的對手。
想想白起如今已經有上百萬殲敵歷史的戰績。趙丹毫無必勝之心。
即使自己和趙奢極力歷練趙括,估計要戰勝白起,也只能仗著自己年輕,耗死對手。就好像歷史上三國時期司馬懿對付諸葛亮一樣。打不過你,我還活不過你。最終諸葛亮先死就已經注定了蜀國的敗亡。
而上黨作為未來秦趙兩國交鋒的必然核心,趙丹不得不親自來看看。
他知道未來想再次出來看看,恐怕比登天還難。
此時他了解到。整個上黨地區,應該就是后世山西省東南部。
他實際包括三個市。
分別是山西最東南的晉城市,比他還大五分之二的北部的長治市。
已經汾河下游農業大產區的臨汾市東部的沁水流域。
然而這里并不屬于一家,而是屬于兩家,原本魏國也應該有一份。
可惜在戰火和土地交易中,魏國退出了這片山區。
這么大一塊,實際上一半,不,應該超過一半,甚至在五分之三略多的地盤是屬于韓國的。
韓國在這里設置了上黨郡,郡守是一名戰斗力一般,但治理能力很強的韓國貴族馮亭,這個人絕對是個好官,還憂國憂民。可惜在亂世,他也朝不保夕。
經趙丹實際了解,靠近河東,也就是剩下的臨汾市和全部的最西南的運城市。這里也是整個山西最精華的經濟區。當年雄霸天下的晉國,魏國初期,韓國初期首都可都在這一塊。可見這里的經濟之發達。
還有南部的晉城市大部分也屬于韓國。
晉城市在地圖上被沁河,丹河兩大流域非常均勻的切成三分。
其中經濟最好的沁河盆地后丹河兩岸,很不幸,都不屬于趙國。
只有最東部的最靠近高高的險峻的太行山山脈主山脈的東部屬于趙國。
趙國也光棍,在這里設置了潞城縣,大致相當于后世的晉城市陵川縣。
沿著丹河向北,高平縣,更北的長子縣,屯留縣,恩,這些都屬于韓國,跟趙國沒什么事情。整個長治市,按照趙國的母親河漳河的兩條源頭支流大致分成兩半。
靠近邯鄲和太行山的就屬于趙國,趙國在這里有十個縣左右。
漳河是邯鄲南部和東部重要屏障。
可是實際上他也是西部屏障。涉縣就是在漳河邊上依靠地勢新建,最先是軍事防御要塞。后來才改為縣,但仍然是邯鄲西面重要軍事基地。
不過他在更西面還修建了東陽關保護涉縣。他們均屬于邯鄲郡。
漳河到了太行山區就分為東西兩大支流,西支流稱之為燭漳河,東邊的的靠近邯鄲的就說清漳河。
我們要說的就說燭漳河它本身貫穿了趙屬上黨郡,是其很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由于地勢落差太大,作用有限。
而這條河更西部有2條源頭渠道,叫燭漳西源,自然還有南源,兩個合在一起,大致就是兩國邊界。
這實際上就是西北向東南的邊界。
趙丹視察以后,進行了部署,原本十幾個縣整合成十個。總計三萬戶。平均每個縣三千戶。
除此外個城池加強建設,順便更改了一些名字。
自北向南有武鄉,沁縣,襄恒,潞州(近潞城市一代,古代也叫潞州)壺關,黎城,長治,和長治東部的平順和晉城東部的潞城縣,
對他而言,平順和潞城縣意義不大,更多的是看住敵軍別讓他們從險要的太行山區繞路進攻邯鄲。
不過一打聽,才知道多慮了。根本沒路去東部豫北平原。
放在21世紀倒是各有一條到河南的路,可惜那是后人歷盡千辛萬苦開辟的,現在還沒影。
所以未來這里意義不大。
主要是靠近高平,長子的長治縣,這里是突出部。對于前往最前線很有意義,也是最快的。
他向東北就到了潞州,再走六十里就是黎城,過了東陽關就進入邯鄲地域。
這里路是有的,可是與其說是路,還不如說是孔,或者洞來的貼切。
如果運糧到這里,根本不能大規模。
難怪長平之戰,邯鄲距離長平不過200里多里,盡然長達四十幾天沒有糧食抵達前線。恐怕不僅僅是秦國切斷了吧。更多的是他們根本來不及。加上本身長期消耗糧食不足。最終量成慘禍。
所以他指示被他任命上黨兵曹的樂不害“先修路”
這比修建上黨西南防線壁壘還要關鍵,自然借著還有時間各縣都可以修建秘密糧倉以防萬一。畢竟到時候數十萬大軍的糧草就是運輸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搞定的。雖然長平離得河東更遠,但架不住人家道路暢通呀。
就當趙丹意猶未盡準備進一步指導防御部署之際。
邯鄲來了急報“陛下,太后有旨,請陛下立即回宮”
趙丹道“什么事這么著急,晚幾天不行嗎”
使者急哭了“不行,太后說了,這次陛下晚了哪怕一天都有可能見不到她了”
趙丹立即驚呆了,呆坐地上,“這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陛下,太后已經病入膏肓,時日不多了,藺丞相讓臣轉告陛下,務必盡快回京,穩定大局”趙丹一聽,來不及考慮更多。
熟知權力斗爭慘烈的他知道,不能讓政敵占了空子。
“傳令御林軍,立即開道,輕裝急進回邯鄲”
李牧更加知道,這是一個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從龍功臣的名頭很快就有了。
樂不害等人很不甘,多好的機會。
趙丹自然也得安慰他們“戰勝了秦國,你們比從龍之功更加勝百倍”
眾人點頭。老實呆在山西幫他打理江山。
之后,趙丹李牧等人就真真切切理解力太行山山路是多么不好走,航空距離才一百50里,他們曲曲折折走了五天,要知道他們急行軍往往能達到一天六十里的高速,這在當時只有秦軍能辦到。自然這不借助戰馬。如果是戰馬,估計一天兩百里是很正常的。可惜這條路就是走過去都困難重重,崇山峻嶺可不是那么好攀越的。但最終他們還是過去。
雖然他不得不和大部隊脫離接觸,僅帶著能趕上的兩千對黑衣衛士先一步走了。至于錦衣衛和羽林衛此時還忙著開山劈路列。等他們到達邯鄲已經是十天后了。足足晚了一半,好處就是被這幾萬人一清理之后樂不害修路,修管道,一條古代高速公路,就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