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河朔四郡
趙丹是一個閑不住的人。
當玩遍了羈勒川草原的快馬奔騰。
他終于絕對解決一些事。
以后沒時間解決的事。
隨著匈奴敗亡。和河套的開發。這里日漸重要。
可是中央對這里的控制實際上比起河北遠遠不足。
為此他覺得必須拆分云中郡和朔方郡,
兩郡總人口高達15萬戶。一旦出事,簡直不可想象。
于是他在云中城東部靠近黃旗海的地方筑城,取名涼城。
也就是今天的烏蘭察布市一代。
然后任命新的郡守治理云中郡東部地區。
于是人口八萬戶的云中郡被拆分成東西兩個郡。
西部郡人口五萬戶,仍叫云中郡,一律不變。東部以涼城為中心的東部草原,組建定襄郡。實際管理察哈爾草原。
編戶三萬戶。
隨后人口七萬戶的朔方也被拆分東西兩郡,以九原城為中心的東部設置九原郡,人口四萬戶。西部以五原城為核心的西部,編三萬戶,仍名朔方郡。
至此整個內蒙古中西部大草原就變成四個大郡。
除此之外,他還下令筑造大同城,新建大同鎮。
它的建立實際上代表北軍軍政中心北移。
趙國進一步加強了對大草原的控制力。
當李牧帶著四十五萬軍民從蒙古草原南遷到河套時。這里已經變成了河套四郡。
邯鄲為此任命大量考核的官員管理這里。匈奴被李牧殲滅以后。這里就是大后方。區區東胡還威脅不了這里。
李牧發現整個河套比起自己離開前顯然治理的更加嚴密。
最關鍵是,朝廷在這里話語權更加雄厚。
必如邯鄲批準了西軍都督樂乘的奏請,將擁有六萬軍戶雁門郡劃入西軍。
邯鄲中央考慮到西軍獨自面對強秦,加上匈奴倒臺后,北軍過于強大不利于各軍制衡,于是批準了。
這樣原本有軍戶25萬還多的北軍,只剩下20萬戶左右,包括代郡五萬戶,定襄三萬戶,云中五萬戶,九原四萬戶,朔方三萬戶、還有就是河北遷入代郡上萬戶,總人口大約有20萬戶還多,上百萬人口。
面積也很遼闊。
可還是比起極盛的時候。這時已經差多了。
同樣西軍得到雁門郡后,軍戶大約20萬戶,分為太原,雁門上黨三郡。實力不亞于北軍。
而對于總兵力只有八十萬的趙國,這實際就是近半趙軍。
河北三軍也只有40萬大軍編制。
這里面還得準備禁衛軍的名額。
李牧此時也能猜到中央和趙王的心思。、匈奴倒了。
北軍也不需要這么強大了。削弱是必然的。
而面對秦國的西軍,必然是需要加強的。
未來秦國才會是趙國最主要的強敵。
“陛下,現在這四十萬匈奴人怎么安置。”
“他們大部分還是需要回蒙古高原的。要不這樣,小孩神木的就分散交給各地領養,女人選出一批賞給此戰有功的將士。
還有一批送去邯鄲,”
李牧也知道這樣做的好處,小孩分散了,就不容易形成抱團。在不斷洗腦下,他們被漢化是最容易的。
女人更好處理,賞給有功之士,可以提升士氣,也能增加國人人口。
至于去邯鄲的,有的送給了朝中權貴,有的被賣掉。
在古代買賣異族人口是很正常的。
這么已清理。匈奴人少了很多。
“蒙古草原怎么治理”李牧有些事他還是需要問清楚的,次戰役后,他正是成了趙國名將,但也容易被君王猜忌,不然怎么這么快,北軍就被削弱。
“你帶去的五萬大軍,有多少是自愿留在匈奴鎮守的”
“雖然用各種誘惑,許以好處,但是仍然不足三萬”
趙丹道“湊齊三萬。以他們為骨干,組建八旗軍,八旗軍以八種旗幟為軍旗。
分為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黃旗鑲黃旗。
每旗平均不到四千,下設萬戶,千戶,百戶,屯長,什伍。我要用軍戶制度管理大草原。”
李牧驚奇“此計甚妙”
于是他加以補充。隨后愿意幫助他鎮守蒙古高原的三萬名優秀的趙國騎兵。
他們獲得了女人和草場。
剩下的20幾萬匈奴女人和被俘戰俘將成為他們的女人和奴隸。
他們暫時居住在河套過冬天。明年,他們將會和他們的部曲,牛羊,女人,還有趙丹設計的能移動的帳篷,蒙古氈房。然后去蒙古草原游牧。
他們在此前將按照八種旗幟編為軍戶。
然后在按照事前籌簽,劃分的牧場放牧。
整整高達200萬平方公里的蒙古大草原將被這區區三萬戶八旗子弟占據。
他們將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鎮守蒙古大草原。
蒙古三郡通過八旗旗主管理整個大草原。